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浅析顾漫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提出:任何电影影像都包含三层含义:影像的知觉层、影像的叙事层面以及影像的诗意层面。而文学语言依靠“文字”也存在着视听语言中的视觉、叙事和诗意的三个层面。本文将从知觉层、影像的叙事层面两个方面,分析顾漫小说电视剧改编中从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的变化。
一、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知觉层面的转变
所谓知觉层面,就是受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感情是否与原著具有一致性等等。从电视画面的客观性来说,镜头的局限性相当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小说能够引发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想象,但转化成客观真实的人物、场景等画面必然会让受众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1、抽象表述与具象展示的转变
任何文字语言都是抽象化的,读者会根据自我的情感体验进行具象化的加工,特别是小说中那些唯美、治愈性以及渲染的语句。比如在《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回想喜欢赵默笙的理由:而他却是一抬头,在她的脸上看到跳跃着的阳光,那样蛮不讲理,连个招呼都不打的穿过重重阴霾照进他心底,他甚至来不及拒绝。这样抽象化的“照入生命中的阳光”在转换为镜头语言时,显得过于单调,只能单纯的完成两人的对话内容。这对于情感的表现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在表现抽象化表述的过程中,影视语言中的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何以笙箫默》中,张杰的《My Sunshine》贯穿始终,暖暖的歌词、深情细腻的演唱,很好地弥补了观众心理的接受障碍,让观众在知觉上对这样一个曾经充满阳光的女孩儿产生认同。
2、演员和原著人物契合的接受
小说中的人物在读者的想象中可以是近乎完美的,其性格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侧重。顾漫的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外貌并没有作过多的描述。《杉杉来吃》中只是交代了她的工作以及活泼爱吃的特点;《何以笙箫默》中只是说女孩儿很普通,不漂亮也不聪明;《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女主则是以爱玩游戏的学霸来塑造。这些女孩都很单纯甚至有些犯傻。不同的受众对于这些人物会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当这些人物被固化到某一个人身上来表现时,比较就会随之而来。
在《杉杉来吃》的女主人公的塑造上,有的观众认为饰演杉杉的赵丽颖在形象上是符合的,但也有观众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杉杉只是很可爱,并不是白痴”。在《何以笙箫默》中唐嫣的假发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尽管她在表演时尽量还原了一些赵默笙的动作,但有时显得过于唯唯诺诺,反而没有了小说中所要表达的阳光和倔强。当然,演员是否符合原著的设定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受众的接受度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降低这种接受障碍只能让演员尽可能达到“神似”和“形似”的结合。
3、心理活动到电视画面的转变
文字语言中的心理活动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最难进行表现的。在将心理活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画外音的方式直接表述。在《杉杉来吃》中,杉杉作为小助理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老板斗其傻无比”心理斗争在进行具象化的镜头表现时都成为了外化的语言,由于情节的设置没有显得突兀,反而打破了接受障碍,让受众更易理解。
《何以笙箫默》在表现赵默笙的心理活动时经常运用三种形式,配乐+回忆、心理活动作为画外音的直接表现以及影视剧中难得的沉默。这些适当的沉默,增加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让其自动回到原著所营造的想象环境中构建自我认可的心理活动以及故事叙事。
二、文学语言到影视语言叙事策略的变幻
不论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核心内容都是为受众“讲故事”。区别在于其侧重分别是“讲什么”和“怎么讲”。叙事是构建故事的关键性因素,人物设置、叙事顺序以及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从文字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转换。
1、人物形象的复杂化
顾漫作品的人物、情节设置都很简单,都是很干净的爱情故事,没有第三者插足,配角的内容也很少,集中突出主故事线。然而,这样的人物设置转化为电视剧中的主要表现人物时,显得少了些衬托或诙谐幽默的元素。接下来逼着以《何以笙箫默》为主,主要比较原著的人物形象在影视剧中的保留和调整。
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基本与原著相同。“何以琛”的人设都是一个洁身自好、深情款款、富有担当的好男人。赵默笙从一个外向型阳光少女转变为一个内向隐忍的女孩。在配角上,何以玫与应晖的人物性格都有不小的改变。何以玫对何以琛与赵默笙之间的情感介入要比小说中更加深入。应晖也从小说中的“暖男”成为了电视剧中的反面形象。
另外,在电视剧加入的女主角闺蜜萧筱和路远风的感情戏,使故事发展线变得更加多元化。电视剧中反面形象的加入也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让文字语言所创作的故事通过影视语言的再加工显得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2、时间叙事的调整
在小说创造中,插叙和倒叙是常用的叙事手法,每个故事情节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和身份,只有在与其他情节的强弱配合中对号入座,才可以顺利完成叙事任务。与文字作品相比,影视作品在叙事上更加强调紧凑性和凝聚力,更加强调“一气呵成”。
叙事时空的差异是文学语言和视听语言在叙事层面的一个巨大差异。虽然在叙事实质上,小说与电视剧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讲述一定符合逻辑的故事,但视听艺术在叙事过程中的时间流程则不如小说那么明显。小说的叙事结构多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全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的惯性思维也是线性的以时间为链条展开的。
顾漫的小说篇幅并不长,在小说中诉说的故事都很简单,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矛盾冲突,在时间的叙述上更随意。在电视剧中所使用的影视语言是以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为主要目的,随意的时间性安排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观众观看的兴趣,因此,正确地调整叙事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可以起到增加情节密度的作用,同时能有效地将心理活动转换为故事情节通过具象的影视语言进行表达。换句话说,在小说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以满足小说叙事基调和电视剧主题展现为宗旨,适当合理地增加一定的情节内容,以求更好的完成叙事任务,增加改编后电视剧作品的可看性。
3、叙事结构的整合
文学叙事是影视叙事的源泉。就叙事结构而言,小说中的叙事结构相对松散,转换为影视语言进行表达时需要增加矛盾冲突、颠覆情节内容,营造喜剧效果。电视剧在对小说改编的过程中,通常会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制定一条主要叙事线索,并且派生出多条辅助线索。
《杉杉来吃》在叙事结构上并不像《何以笙箫默》那样跳跃,但缺少了一个爱情发展的动因和足以让观众信服的发展过程。在电视剧《杉杉来了》中,编剧为杉杉和大老板安排了隔着玻璃吃饭的情节,杉杉也因此多了一句经典台词“杉杉是个小太阳,浑身充满正能量”。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出现了男方青梅竹马的搅局、家庭的反对、经济的阻碍等等矛盾,因为两人的性格设定和情节密度的增加,反而成为了很巧妙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