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论小说《周渔的喊叫》的爱情观

作者:王春艳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8-02人气:1288

古往今来,爱情题材的小说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讲述爱情的纯真美好,生活只不过是爱情的点缀,即使现实对爱情有阻碍,最后也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这些小说让人沉浸于美好的理想,却不能唤起对于生活中最真实爱情的思考。而《周渔的喊叫》是北村于1999年发表的一部以现代人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从多角恋的爱情角度切入,不同人物间的爱情象征人们对于物质和现实的不同感受与追求,唯爱最终都只能以悲剧收场,人们的理想最后必然会屈服于现实的爱情观。这部小说经著名导演孙周大刀阔斧地改动,拍成由巩丽、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周渔的火车》,但相比之下,小说更能表现当代人在物质横行的社会环境下,拼命的抵制物质对精神的腐蚀,想保留住精神的净土,可最终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生活的矛盾状态。本文试以《周渔的喊叫》中爱情链条下各人爱情状况来分析本部作品的人生哲理。

一、爱情线条                  

1.陈清与周渔

陈清对美貌的周渔一见倾心,当得知周渔有个不堪回忆的父亲时,陈清因内疚而萌生爱意,为了不让周渔受一丁点儿委屈,陈清自觉地淹没了“本我”,成为周渔理想中的陈清,陈清心甘情愿地接受着周渔理想化的塑造。他俩的爱情是周渔从社会与家庭中得不到足够安全感后,对陈清进行理想化的虚构与想象而催生出的幻想。周渔就爱人与爱情寄托了太多理想,是她的精神支柱。起初,陈清对自己这种周渔想要的理想变化感到无比幸福。他到省城后不上街,只是呆在那间与世隔绝的小屋里,三年来,陈清不知道省城变成了什么样子,他们的爱犹如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不带人间烟火气,是一场活着只为了爱,眼中只有对方,却超越世俗的理想恋情。

理想很多时候也是幻象,就在他俩沉醉在这种高涨的爱情感觉中时,他们的理想正在慢慢破碎。为了维持周渔心中完美的恋人形象,不打破周渔的美梦,陈清找不到自己,在周渔面前不再是那个真实的陈清,在周渔面前他只有沉默,周渔怎么说他就怎么说,所以陈清会说“我的所有好像都被周渔拿走了,我的幸福感似乎只有在省城那里才能体会到,我迷恋那种感觉,以至我一回三明就空虚,无事可干,六神无主。常常是一回三明刚下火车又想往回走,因为我在三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知道这至少不是完全由于周渔,是因为我自己。”陈清完全生活在理想幻觉的恋情中,所以一回到现实生活就会空虚,精神上的爱恋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活生生的物质追求已经死亡。

陈清开始质疑周渔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塑造成为完美恋人的合理性,怀疑周渔对他的完美恋情的真实性。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他放纵了本我,他找女人,抽烟,酗酒,背着周渔和李兰同居一年之久。在李兰那里他做回了自己,他想抽烟就抽,想喝酒就喝,想钓鱼就钓,而这个真实的“自己”与周渔面前那个理想的“自己”完全不同。其实他自己是不知道的,他与李兰之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爱恋,是真实可触的,而与周渔的爱则是海市蜃楼般的完美爱情幻象。他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周渔的爱情美景迷惑,成了周渔心中完美的恋人的理想,他不惜倾尽所有时间与精力,奔走于三明与省城之间。然而他的空虚孤独,他的放纵,他遇上李兰时真实自己的显露,都是他和周渔爱情美梦破灭的征兆。他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面前摇摆不定,最后只有在困惑与自责中死去。他和周渔的爱情就像他俩最后在三明那夜,雷雨中窗前那张苍白的脸,无声地消失在从梦中惊醒的现实世界里。

这场只有精神追求的恋情,因陈清偶然的死完全被现实撕碎,而周渔在陈清死后一年里“差不多已经死了”,她痛苦消沉地祭奠着随陈清而慢慢死去的理想之爱。当周渔从中山那里得知陈清有一个叫李兰的情人时,她由突然地晕厥到醒来后冷静地倾听中山的分析与责备,她就已经开始从她与陈清的理想爱情中回到了现实中来了。周渔去三明找李兰,就是她完全正视那个自己没有见到过的陈清,那陌生的,却真实的陈清。通过陈清的死,中山的努力,李兰的证实,她才彻底从理想回到了现实中,所以又过了一年,周渔认认真真地改嫁了。陈清和周渔的爱情理想在现实中幻灭了。

2.李兰与陈清

李兰是北大核物理系的研究生,本来要上中科院读博士的,可是为了父母亲情,她回到了三明,她在寻找一个自己心目中十全十美的男人,见了那么多优秀的男人,没有一个让她心动的。她在空虚落寞中去酒吧,结识了由于追求理想爱情丢失了自我、空虚孤独的陈清,在陈清坦白自己的错误并为之忏悔时,李兰被打动了。她希望陈清做回真实的自己,希望陈清快乐,而不是占有,陈清在她面前想说什么就说,想做什么就做,李兰还回了一个真实的陈清。当她意识到,陈清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男人时,她不可自拔地爱上了陈清。她的爱是“爱到对方心灵,和他共悲同欢,并不一定是占有他,即使他不能跟她在一起,甚至不爱她,她也不会改变对他的爱。”她和周渔对陈清的爱不同,对于她们谁对谁错,不能妄下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她对陈清的爱是纯精神的,没有杂质的,为了陈清她可以去死。文中李兰对中山说“我不会像周渔那样,看见他倒下了还站在那里不动,我一定会上前,然后把脚踩进水里。”最后她真的追随陈清,手执电线自杀而亡。在爱情上,李兰终此一生追求理想感情,那么多优秀的男人,她不爱,唯独那个请求灵魂忏悔的陈清,成为了她理想的情人,成就了她的爱情美梦,可是随着陈清的死亡,她的爱情梦想也悲惨地凋零了。她不像周渔,她最终都没有向现实生活屈服,可是这却是以付出她自己宝贵生命为惨痛代价的。

3.中山与周渔

中山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周渔租他车到公墓祭奠死去的丈夫陈清,他亲眼目睹了周渔因痛失爱人而失魂落魄地哭泣,那一刻他是多么羡慕陈清呀,他爱上了周渔的至情至信,他渴望自己能和眼前这个美丽的女人拥有一段美丽的爱情,就像陈清和周渔一般深爱。因此,他努力想要把周渔从伤心绝望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可是只要他一在周渔面前提起陈清,周渔就会痛哭失态,周渔起初是拒绝从自己编织的爱情美梦中走出来的。尽管如此,中山在周渔身上还是抱有太多理想,他对周渔说,“别看我一开车大老粗,我挺爱幻想。”他希望自己能进入周渔的精神世界,他想学陈清和周渔接吻,可是失败了。为了拯救周渔,他去找李兰了解真相,然后把一切告诉周渔,他不是想要周渔对陈清死心,投入自己的怀抱,而是希望周渔能够从她自己一手编织的爱情理想中清醒过来。对于中山而言,周渔代表他理想中的爱情,可是最终中山也没有能和周渔拥有一段自己想要的爱情美梦,中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退却了,最终还是娶了那个生活中真实可触的秀。

4.秀与中山

秀和中山都是出租司机,秀追求中山两年了,秀对中山的爱情真理就是“做菜加做爱”,她对中山的爱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现实得不能再现实了,为了纠正中山在周渔那里看到的虚幻的理想爱情观,她冒着中山弃她而去的风险告诉中山,陈清除了周渔还有情人李兰的事实。对于中山来说,周渔那场脱离真实的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也看清了理想爱情的脆弱性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他最终向现实靠拢了。

二、人世哲理

全文一系列恋情中的五个人的不同经历与结局可见:这部小说看似写爱情,好像在歌颂周渔与陈清之间完美爱恋,实则是一部反爱情、反理想的现实小说,它阐述了当一切精神尘埃落定于社会生活时,强大的现实总会无情地摧毁梦中的理想。本文不仅让人明白一些爱情道理,还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物质基础决定论的合理性,虽然在爱情里,它是那么不合人心,不近人情,但它却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与方式,即使处于热恋中的人也不能脱离这种禁锢。

三、叙事手法

全文结构颇具匠心,作家北村试图从各个不同角度来体现这种爱情哲理。小说一开头就用了起兴的手法,陈清过世,周渔对即将破灭的的理想爱情的回忆预示着虚幻的理想已将过去,真实的生活将来到所有人的感情与生活世界里。

衬托手法的运用也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几个图书馆管理员在讨论买打折的名牌衣服;周渔同事小华讲电视择偶等普通人的生活都向物质看齐的,精神总是屈服于物质。这反衬出陈清与周渔那场精神之恋的难能可贵,也预示着他俩的爱情悲剧结局,做为普通人的周渔终将改变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倾向于真实的物质生活。陈清每周两次赶火车到省城,陈清舍不得坐卧铺,一个月有半月吃快餐面,把自己所挣全都用来看周渔,列车长得知后为之感动同情。这从正面衬托陈清对周渔之爱的完美感人。

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的限制性叙事方式,对人物爱情故事的叙事视角不停地变换。第一章是用中山与周渔的口吻交叉叙述。第二章大部分是用周渔和陈清的口吻互诉衷肠。第三章是李兰的口吻叙述给中山。第四章中山代陈清向周渔倾诉。第五章李兰向周渔叙述。全文从不同角度叙述爱情,吸引读者从各个不同角度深思故事中人物爱情的人生哲理。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