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权意识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着重刻画了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题材虽小,却受到了无数读者的喜欢。简·奥斯汀所身处的18世纪,是一个“妇女再也没有比18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 [1]的时代。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出当时妇女的不公的命运,和女作家在淡然微笑的话语背后所潜藏的女权意识。
一、经济与婚姻
18世纪的英国,女性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更谈不到经济的独立。在婚姻问题中,许多男子把女性当成商品,甚至公开宣称,每一个女人都有自己的价格。父母为儿子选择配偶的首要条件是家产和社会地位,其次是容貌。至于女子的人品、知识、情感都无关紧要。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奥斯汀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来向人们表明当时经济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不公平的命运。
柯林斯牧师和夏绿蒂的婚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夏绿蒂根本不喜欢柯林斯先生,可是在柯林斯先生向伊利莎白求婚失败后,夏绿蒂居然接受了这位无聊可笑的柯林斯先生。夏绿蒂是这样想的: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出路;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作家的这种幽默的文字,浅显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像夏绿蒂这样的女性的心理动态,也是她们命运的真实写照。除了嫁个有钱的丈夫外,没有别的任何门路可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其实正是女作家奥斯汀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叹和悲怜。
在作品中,乔治·韦翰原本是比较喜欢伊利莎白的,可是当他知道貌不惊人的金小姐获得了一万英镑的遗产时,他就转而去追求各个方面都不如伊利莎白的金小姐。达西在跟伊利莎白一家刚认识时,也曾断言她们的家庭状况大大减少了她们同有钱人家结合的可能。甚至当他向伊利莎白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时,也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俯就的委屈口气,觉得自己是在给伊利莎白多大的恩惠。而丽迪亚与韦翰私奔之后,韦翰迟迟不与她举行婚礼。而最终决定韦翰娶丽迪亚的因素,不是他对她的感情,而是达西先生所给他的一大笔钱。
或许正如奥斯汀自己所说的,《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基调过于明快,掩盖了它的悲剧气氛。读者的注意力被伊利莎白和达西曲折的爱情经历所吸引时,忽略了作家所隐隐指出的经济在婚姻中的强大的力量。在为伊利莎白和简这两个姐妹感到高兴的同时,忘记了其实她们只是婚姻战场上的两个女性的特例。而更多的更普遍的女性则注定是夏绿蒂那样的命运或是更糟糕的命运。女性的终身幸福不是掌握在她们自己手里,而是由她们的经济力量所决定。
奥斯汀在看似轻松的文笔中写出了实则并不轻松的内容,在两位女主人公微笑的背后是无数女性被压抑的痛苦无助的命运。奥斯汀的眼光是如此犀利,她看到了在欢歌笑语、花前月下的爱情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在她生活的时代,经济因素不是女性自身的陪衬,而女性原本注定了只是经济能力的陪衬。在这里,真正的拥有感情的婚姻只是无数女性的奢望。她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对这种不平等婚姻的嘲讽。
奥斯汀是如此地温婉,她看到了女性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她没有激愤地呐喊,她只是微笑着给你讲她的故事,故事很可爱,可是在她那缓缓的叙述中,人们还是看到了她的笑容背后所遮不住的深深的悲哀。
二、女性的写作视角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在开篇时是采用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的,它的叙事模式是叙述者>人物。作者像个全知的上帝,一一叙述着所有的事情。可是在达西喜欢上伊利莎白之后,小说的叙述视角却悄然发生了变化,纯粹的全知型视角消失了,代之而出的是限制性的个人视角。从具体作品来说,此时伊利莎白成为小说的中心和焦点,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都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故事随着她的行动而发展,向读者展示着她的心理变化和种种感受。故事的整个发展和叙述都限制在伊利莎白的世界里。我们读者通过她的眼睛来看一件事或一个人,通过她的感受来感受。此时作品的叙事模式是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使得读者的注意力全被集中在伊利莎白身上,使得故事展示伊利莎白的全部活动和心理感受变自然而然,这种叙述视角也使读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伊利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这个女性的精微隐曲的情感世界。
《傲慢与偏见》的这种叙述视角,将长期处于边缘和失势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以女性的视角来展开故事的叙述,这本身不仅意味着对传统男性叙述方式的颠覆,还隐含着批判既存意识形态的意义——解构男权中心主义、弘扬女性意识。
三、女性的强者
奥斯汀的女权意识不仅在于对女性压抑命运的展示,她更重要的还在于她塑造出了一些女性强者的形象。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当时男性社会给与女性的种种压迫和束缚;她们有着新型的婚姻观,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对真正爱情的执著追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利莎白就是一位这样的新女性。
奥斯汀的反传统的观点在伊利莎白身上得到完整的体现。当时的社会认为妇女的传统美德是“顺从”,要求女性要压制自己的所有感情,而伊利莎白却根本不在乎这些虚伪的条条框框。她可以穿越泥泞的田野,去看望生病的姐姐,而不在乎别人视她为“野丫头”。当时英国社交界的规定是:如果一个家庭有几个女儿,那么在姐姐出嫁之前,妹妹是不能进入社交界的。伊利莎白向这种世俗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愿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社交和娱乐,我想这可就太委屈她们了。小妹和大姐同样有权利享受青春的乐趣。”面对高高在上,飞扬跋扈的凯瑟林·德宝夫人,她据理力争,毫不失自己尊严和人格。向权势低头,对她是决不可能的事。当凯瑟林·德宝夫人干涉她和达西的感情时,她当面谴责对方是“浅薄无聊”,认为她根本没有权利过问别人的事情。她还理直气壮地说:“怎么做会使我幸福,我就怎么做,你管不了。”
伊利莎白对待感情和婚姻也是一反传统的,有着自己的想法,她向往真正的爱情,建立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爱情。她不把自己当商品。她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断然拒绝了父亲财产和庄园的法定继承人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为她鄙弃柯林斯先生趋炎附势、自以为是的为人。后来她又一口回绝了有权有势、门第高贵的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因为他傲慢无礼,不尊重伊利莎白的感情,伤害了伊利莎白的尊严。
伊利莎白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性,她的魅力是源自于她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独自自主的精神。她不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相反在智力和精神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倚。奥斯汀在伊利莎白身上表现出了女性并不输于男性的智力和能力。同时,奥斯汀的作品一反以往男性总是充当女性的拯救者和精神导师的写法。她在肯定女性智力的前提下,写出了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扮演导师的角色。在小说中,是伊利莎白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从伊利莎白这个人物形象开始,女性不再被动地等待男性的拯救和教育,女性可以和男性站在教育的平等的位置上。
奥斯汀正是通过伊利莎白这样的女性形象传达了觉醒中的女性对自由和平等婚姻关系的向往,向男权主义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四、结论
奥斯汀一生创作了完整的六部长篇小说,其女权思想贯穿其中。《傲慢与偏见》只是其中的一部。奥斯汀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写,拒绝了男性的宏大叙事和写作范式。她忠实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那个时代特立独行地撑起了一片女性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