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瞻前顾后,力求信达——谈《阿房宫赋》两处文字解释翻译

作者:张成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7-01人气:3838

杜牧的《阿房宫赋》文质兼优,堪称千古美文。然而由于受到赋律韵文形式的限制,有些句子理解起来、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有些教学用书和教辅资料也出现了理解翻译错误,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笔者试就《阿房宫赋》中的两处文字的解释和翻译作一点分析,做一点探讨。

请先看《阿房宫赋》第二自然段中几句话: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些教材、教辅用书,对这几句话理解和翻译出现了一些问题。

苏教版语文课本(1),课下注释为“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显然,是错把被陈述对象看作“秦人“了,而让“秦人”作主语,与“弃掷逦迤”不搭配,与“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也抵忤。

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2)的第83页,分析《阿房宫赋》时,涉及“鼎铛玉石,玉块珠砾”时有这样的句子:“倚叠如山”的珍奇,秦人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亦不甚惜”。这个句子也是把“秦人”理解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主语,并且也当成“弃掷逦迤”的主语,犯的是同上例一样的毛病。

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2)第111页把“鼎铛玉石”至“亦不甚惜”,译成:“鼎当作铁锅,玉当作顽石,金子当作土块,珍珠当瓦砾,到处抛掷,秦人见了也毫不可惜。”这种翻译较好,把被陈述对象理解为“鼎、玉、金、珠”,是恰当的,做到“文从”。而将“弃掷逦迤”译成“到处抛掷”只能算是理解了,应当译为“乱扔乱放,到处都是”。同时把“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成“秦人见了,也毫不可惜”就更不信实了。

苗帮苓,刘跃夫编著的《高中文言文助学手册》(3)这样理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四个主谓短语组成并列短语,其中“鼎”、“玉”、“金”、“珠”作主语,“铛”、“石”、“块”、“砾”都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表比喻,分别译为“如铁锅”“如石头”、“如土块”、“如沙砾”。把“鼎、玉、金、珠”当主语,把“铛,石、块、砾”当谓语,是正确的;但把“铛”、“石”、“块”、“砾”译成“如铁锅、如土块、如沙砾,就不合文意了。按文意,不是鼎、玉、金、珠自身“像什么”,而是秦人不爱惜这些珍宝,看它们如铁锅,如土块,如砂砾。

该《高中文言文助学手册》还将“鼎铛玉石……亦不甚惜”译成:“宝鼎多得如铁锅,宝玉多得如石头,金多得如土块,珍珠多得如砂砾,乱丢乱扔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这种翻译用“铁锅”、“石头”、“土块”、“砂砾”来形容“多”的程度,显然不合事理。“宝鼎”一多就成了“铁锅”,这是秦人的感觉,这是秦人的心理状态。

以上几例在理解上,在翻译上出现错误,其根本原因是对所要翻译的文段没有统观大意,没有瞻前顾后,没有详细地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没有从被陈述对象和句式特点方面认真地推敲。

从“燕赵之收藏”到“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总的意思是说秦人不珍惜从六国弄来的那么多珍宝。先说六国长期积攒的珍宝非常多,然后说这些珍宝被弄到了秦国,再举例说这些珍宝不被秦人重视,乱丢乱放。以上几层被陈述的对象是“珍宝”,然后转被换陈述对象为“秦人”,总说秦人对从六国弄来的大量珍宝不怎么珍惜。

从“一旦不能有”到“弃掷逦迤”几句全是被动句式(据此,“弃掷逦迤”后应标句号),“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是主动句式。

因此,“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的“鼎”,“玉”、“金”、“珠”,可以理解为主语;“铛”、“石”、“块”、“砾”可以理解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解释为“看成铁锅”、“看成石头”、“看成土块”、“看成砂砾”。从“鼎铛玉石”到“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可译成“宝鼎被看作铁锅,美玉被看作顽石,黄金被看作土块,珍珠被看作砂砾,乱丢乱放得到处都是。秦人对待这些珍宝,也不怎么珍惜。”

    这样解释和翻译符合文本原意,符合文字层次间的逻辑,文从字顺。

再看最后一段中如下几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苏教版教学参考书(2)译成:秦人来不及哀怜自己,只有后人来哀怜它,后人哀怜它,而不借鉴它,又该让后来的人再来哀怜后人了。

这样译,毛病有二。一是“哀怜”一词用得十分不妥,感情倾向有问题。残暴的秦政权灭亡,后人无有哀怜者,也不当哀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的骄奢,对秦残酷搜刮百姓,是严厉批判的。说秦始皇“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说秦不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的道理,残暴无道,不关心百姓死活,“爱纷奢”,不念百姓之家;追问秦为什么“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指出它尽失民心,让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对秦绝没有同情之意。二是这种翻译距文本意思相去甚运,只能算是大体的理解,对句中的三个“而”字所提示的关系没有一点关照。

苗帮苓,刘跃夫编著的《高中文言文助学手册》(3)这样解释这几句中的“而”字:第一个和第二个“而”,都解释成转折连词“却”;第三个“而”解释成承接连词“来”。这种解释把第一个“而”和第三个“而”解释错了,导致它的译文出现错误。

    该《高中文言文助学手册》把“秦人不暇自哀”至“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翻译成: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他们感到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们却又不以他们为借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这个译文比苏教版教参译文好许多。用“哀叹”比用“哀怜”恰当;对三个连词“而”的语法作用有所体观,对第二个“而”理解很准确;用“如果”、“那么”体现文句间关系也很好。但是这个译文还是有毛病。第一个毛病是把第一个“而”译成“却”,这个“却”转折得很无道理。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理所当然留给后人去哀叹,为什么要用转折词“却”呢?第二个毛病是错误地理解了第三个“而”字的语法作用,认为它是承接连词,译成了“来”,弱化了“而”所强调的句法关系。第三个毛病是“后人为他们感到哀叹”,此句语法不通,“感到哀叹”是什么意思,读者很难理解,应该是“后人对他们哀叹”。第四个毛病是连用四个“他们”,指代不明。

统观全文,杜牧是借秦的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劳民伤财,骄奢顽固,导致亡国灭族的教训,讽喻唐王朝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勿蹈其覆辙,否则,将会很自然地成为后人哀叹的对象。

据此,“秦人不暇自哀”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中三个“而”字可以解释为因果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这几句可以译为: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因而后人哀叹秦人;如果后人哀叹秦人却不借鉴秦人灭亡的教训,那么又会使后来的人因而也哀叹他们。

这样解释,如此翻译,体现了整体关照性,符合文本愿意。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