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情怀——再读《项脊轩志》

作者:傅振宏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6-30人气:1432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初读之下,人们都会被其中饱含深情的文字打动,引起自己深深的共鸣,不知不觉潸然泪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这篇散文一般都这样被解读成描写亲情的经典。

文章一开始,归有光就交代了“项脊轩”的由来,这是一间有上百年历史的破旧老屋,是他读书、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个仅“方丈”之大的项脊轩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可喜”与“可悲”。我们从作者平实的文字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喜”与“悲”。

归有光对项脊轩进行了适当的装修,开窗筑墙、种花植木,让这个原本四处漏雨、半日昏暗的小屋焕然一新,有了勃勃生机,充满着一种昂扬的生命气息。他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信手拈书,可以仰天长啸,可以静默端坐,听“万籁有声”、看“小鸟啄食”,这真是一种可以令所有人神往的惬意逍遥!项脊轩虽然带给了他无限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原先“通南北为一”的“庭”院如今“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当初完整、和谐的一个大家庭现在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也就告诉我们,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面对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无限的痛惜、失落和无奈。因为,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归有光的这种心情在文中的一处细节里可以体会到,“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归有光脆弱的心感受到了“篱”与“墙”的变化和不同,由“篱”到“墙”,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当然,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为这个家族的命运忧心忡忡的,不止归有光一人,文中的“大母”就是其中一个。面对“吾家读书久不效”的现实,她把希望寄托在“读书轩中”的孙子归有光身上,并用先祖上朝所执的象笏激励孙子。聪明的归有光自然能从祖母的话中感受到沉甸甸的力量。这就难怪“瞻顾遗迹”想起祖母时,他会“长号不自禁”。

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一个疑问: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时,归有光的情感表现是“泣”,而回忆起自己的祖母时,他的情感表现却是“长号不自禁”,这岂不是有悖于常理?这两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不已,流泪是人之常情,不过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而祖母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子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归有光眼里就成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其实,他的母亲和祖母一样,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中写道:“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正因为归有光要担负的责任重大,母亲才对年幼的他如此地严格要求。正因为如此,在真正实现长辈的愿望、完成他的使命之前,当归有光回忆起慈祥的长辈时,他禁不住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年轻的归有光,已经很自觉地将长辈的关爱与期望化为实际行动。在那个时代,要想改变现状,要振兴家族,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时间一长,甚至“能以足音辨人”。

原文在选入教材时被编者删去了一段,或许从这一段归有光的自述中能真切地把握他的心灵脉搏: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归有光19岁,还没有功成名就,不过,年轻的归有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觉得虽然眼下自己身处“败屋”,“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像蜀清与孔明那样,最终功成名就、扬名天下。

但命运之神似乎并不眷顾归有光,20岁的他考中秀才之后直到35岁才考中举人。在这期间,他再一次经历了人间的“可喜”和“可悲”,他23岁与妻子结婚,5年后妻子病逝,时隔多年之后大约在考中进士前3年,他又补写了最后两段文字,前后相隔至少13年。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了,但还是没有功成名就,他还在项脊轩中埋头苦读,这个地方继续给他以生活中的“可喜”和“可悲”,这点读者不难发现。但此时的归有光似乎变得成熟了,对“悲”与“喜”的感慨似乎也没有之前那么直接和强烈了,但我们依然能从他含蓄的表达中感受到他内心复杂的况味。那庭院中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睹物思人,怎能不让归有光伤感?归有光曾经这样回忆他的妻子:

(先妻)尝谓有光曰:“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

可见他的妻子对他也是充满了希望,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这怎不令他黯然神伤呢?

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有挚爱亲情,更有复兴家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