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爱的呼唤---以弗洛姆爱的理论评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

作者:杨永钢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6-30人气:1140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是一位被称为“女性小说鼻祖”的女作家。她著述颇丰,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仔细阅读她创作的故事,读者们都会有从故事中或多或少读出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用她自己的话说:看小说仿佛就是看一副作者的拼图---一点一点地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什么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作者的所有精神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体现。比如她的作品《第五个孩子》和它的续集《浮世畸零人》就是她探讨社会问题的一部重要作品。

 

《第五个孩子》是莱辛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出版,被人们誉为充满哲理意味的“恐怖的好小说”。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60到80年代的英国,海蕊和大卫结婚后,在父母的帮助下过上了比较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拥有一座大房子,梦想拥有一大群孩子。大卫和海蕊渴望多子多福,生了4个孩子,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可当海蕊怀第5个孩子班时,身体出现了异状,在第5个异于常人的孩子诞生后,和睦家庭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个名叫班的孩子不仅外表与众不同而且极具有蛮力,随时要攻击其他孩子,加上他的反应又与另四个孩子不同,所以,他一直受不到家人和亲友的关系和爱护。莱辛将主人公班置放在一个渴望幸福、快乐、安定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班的到来不仅使海蕊和大卫的理想成了泡影,而且使整个家庭面临重大的转变,家人日益陷入恐慌。父亲大卫终于无法忍受,将班送到了所谓的“疗养院”。在那里班受到监禁,并受到不人道的对待。可时间不长,终日牵肠挂肚的海蕊又将班接回家中,短暂平静之后的家庭再次陷入恐慌和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班渐渐长大,由于在家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关爱,班只有在社会上寻找他的栖息之地,最后只好在十四岁早早地离开了他的“家”而进入社会。到此,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创作《第五个孩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总起一点,这本书,作者不仅仅只是叙述一个不幸的故事。班在家不幸,那么他离家出走后又会是如何呢?

 

在续集《浮世畸零人》中,莱辛叙述班离家出走后,过着流浪生活的故事。班四处飘泊,仍然是由于他与众不同的外貌和言行举止时时受人欺负、被骗钱和利用。如,玛丽.泰德只是利用他为她干活而不付工钱;毒贩詹士顿利用班,在他皮箱内藏毒品,走私到法国尼斯,以赚取巨款;美国导演亚丁,因班奇形怪状而带他来到巴西拍电影,结果由于种种原因,班再次被遗弃。班对于社会上的这些人来说,他只是他们利用的工具,以遂行私利。虽然,在此期间,班也得到了一些关心,理解和爱护,但是这些极其微薄一点爱,最后不是由于爱他的人离世,就是因为爱他的人无法抗拒其它的压力而离开了他。因此,由于班最后再也无法忍受社会对他的冷漠,欺骗,利用,在续集的结尾,莱辛以超现实的笔法,让班掉落于山谷中,并在空气中消失,使他终于摆脱了令人心寒的人间社会。对此,莱辛是想让班回到远古,让读者感受远古那种朴实而真诚的社会生活。《浮世畸零人》的结局好像是莱辛的拷问:是谁逼死了本?是谁逼死了那个富有灵性的生命?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那么,仔细分析现代社会,让人走上自我毁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间爱的缺失。叔本华曾经说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自私自利普遍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纵观莱辛笔下班的短暂的一生,他不就是由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由于他周围的人的自私而把他推向了绝路。对此,我们可以看出,莱辛是想告诉我们,对班这类人我们应该要给予关心,要尊重和认识他们。对他们,我们要承担应有的责任。这样的人际关系弗洛姆把它总结为爱的基本要素。分析班的一生,我们了解到,班来到了这个世上就是因为人们对他缺少关心,尊重,认识,没有责任而导致他无法融入我们这个社会,直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因此,笔者认为莱辛是想以班的一生来警示我们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对别人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心和爱护。以弗洛姆爱的理论来分析作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莱辛是想通过班的短暂一生的描述来告诫我们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因为他在家庭和社会缺失了爱。

 

弗洛姆爱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植根于生产性之中”,“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知识,需要努力。”他指出,“爱的基本要素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关心和责任意味着,爱是一种能动性,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热情”。我们通常对爱的理解更强调对爱的对象的关心和责任。在弗洛姆看来“关心和责任是爱的组成因素,但是没有对所爱者的尊重和认识,爱就会堕落成统治和占有。”罗素也告诉人们:爱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被爱的人的自我同我们本身的自我是一样重要的,必须认识到别人的感觉和愿望同我们本身的感觉和愿望是一样重要的。综观弗洛姆爱的理论,其核心便是:爱是艺术,是一种有能力的表现。爱能有效地健全地实现人与人的存在状态。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四个要素是有机融合,缺一不可的。虽然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但却也是一个最模糊、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们每一个人从来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爱的能力,父母更是不怀疑自己对孩子的爱。但是倘若我们用生产性爱的理论来分析我们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就会发现许多我们平时习以为常,引以为荣的对孩子的“爱”中其实有很多是走入误区的。父母应当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其更加健康的成长呢?社会如何关爱每一个人,才能使社会充满和谐呢?

 

爱的首要的条件应是认识爱的对象。对于认识, 弗洛姆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最有条件去认识他们。现在父母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往往认为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表达了对他们的爱,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关爱。父母要想去认识孩子,真正付出自己的爱,就应抽出时间经常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在交流中认识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再看,在班生活的环境,他的父母对他又认识多少呢?家人对他的共识,他是外星人,他不是人类。可是在外面,他的朋友,校长,老师,医生都认为他与常人没有多少差别。在莱辛看来,要有异常,只是他的家人有异常,以及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和认识不足。比如,在平民窟老妇人爱莲.毕格斯家里,由于老妇人的理解和认识,使他得到了短暂的美好的生活。在她那里,他不仅得到爱的理解,同时,他也表现出了常人的爱的奉献,他知道要把工作赚到的钱用来为这个家买生活必需品。在老妇人生病时,他知道如何服侍她。在她病逝时,他也知道哀伤。可惜,老人给他的关爱的时间太短。由于她的离逝,使班再次沦为“孤儿”。对此,莱辛告诉我们,只有我们认识到别人,才能让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成长。

 

有了对爱的对象的认识,我们才知道如何关心他们,以至如何承担我们的责任。我们从对班的家庭和在社会上对他的关心和责任来看,班在这一小一大两个生活空间中,班得到了多少关心?他的父母和他生活的社会对他又承担了多少责任呢?弗洛姆爱所讲的关心是对爱的对象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而责任感是自愿行动而生发的。另外,责任感必须以尊敬为前提。否则,爱就退化成支配和占有。也就是说,爱要考虑到对象的感受和想法而班几乎得不到作为家庭成员和社会人多少的关心和对他的责任感。在家里,由于他的外表和智力因素,他得不到除去海蕊以外来自家庭一丝的爱和他们应该对班要负的责任。父亲对他冷漠,兄弟姊妹对他远离。如果班有任何异常言行,他就会被锁在他的“囚室”里,对于这样的生活环境,班又如何能够与常人一样得到教育和成长呢?在社会上,也是由于他的言行举止与常人不同,他是被愚弄的对象,到处受到欺凌和不公。为玛丽.泰德家干活,他得不到应有的工钱。虽然得到了一位妓女丽妲一点关心,但是还是被她的男友利用运输毒品,而被遗弃在海外而无家可归。到此,莱辛不就是提醒人们,对于任何人都要有一点关心和责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有生活的空间。

 

最后我们来看尊重。弗洛姆认为:在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实施爱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别人。真正的爱必须有尊重,因为“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在爱的哺育下长大成人,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孩子从小形成服从的习惯而应让他们具有睿智的判断力。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求自身的儿女。他们由你而生,却不属于你。”“你能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在莱辛对班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描述中,我们都无法看到。充斥书中的全是,对班的不了解,鄙视和嘲弄。在班的一生中,当他与约翰,班的校友,老妇人爱莲以及丽妲在一起时,他才会有欢呼大笑和狂喜的表现,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在其它场合,他不是怒吼,挣扎,咆哮,就是独自一人撞墙以表示不满和愤恨。因此,从这样的角度来解读《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我们就能读出莱辛写作的真正意图。莱辛表示了在当代西方的社会家庭结构中爱的异化和衰亡。她是通过家庭和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展示了现代西方国家爱的缺失和匮乏.

 

就此,我们可以感悟莱辛对爱的呼唤: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社会上每个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都应具备爱的能力;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的衰亡。一旦自我受到忽视,就会产生许多过激行为。因此,莱辛的小说是想提醒人们,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我们要让社会上每个人在真正的爱的哺育下,对他们要关心、要有责任、要尊重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全面发展。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