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黎圣母院》选段的叙述干预情况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其精髓之处就在于作者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照的艺术法则,设置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出异乎寻常的人物,构建了一座五彩缤纷的艺术画廊。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学研究,以前多集中于雨果所运用的美丑对照手法、丰富的浪漫想象、人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或作品更深层的内涵: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对人性的看法等等。
本文将另辟蹊径,截取《巴黎圣母院》中的一部分:第十卷第五节的“法王路易的祈祷室”,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叙述干预的简介
叙述干预,顾名思义,就是指叙述者对叙述指指点点的议论。赵毅衡认为叙述干预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点干预,即对叙述形式的干预;另一种是对叙述内容的干预,称为评论干预。很显然,这两种干预的功能与作用有所不同。
指点干预,首先可以指示文体风格,让读者对叙述所用的特殊文体了然于心。例如,“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用来不断提示拟书场叙述格局,并不是读者真要等“下回”才能知道下文。其次,召入叙述接收者,让叙述接收者参与到叙述中来,能使叙述中的事件得到一个客观的见证人,从而使叙述场景戏剧化。比如,“读者读到这里,或者要疑我对澄雪有什么暧昧的事实。”小说中,叙述接收者被唤出来加强叙述格局的稳固。最后,解释出格的叙述方式:当叙述者不得不离开一般的程式要求时,常有较长的指点来说明叙述方式的变化。比如,“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因此便就从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作者不厌其烦的说明可以使读者不至于对非程式的叙述方式感到难以接受。
评论干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明性评论,主要是提供解释,人物或事件背景资料,或交代人物的未来或事件的结果。另一种是判断性评论,主要是就道德问题发言,试图控制意义诠释。
二、文本的具体分析
从叙事学的角度观照《巴黎圣母院》相关的情节插入或是语句插入,可以清晰的理解作者干预性的叙述方法的运用。而“法王路易的祈祷室”这一节整个就是一种干预式的情节插入,试想去掉这一节,小说的整个情节发展似乎并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没有这一节,小说似乎却了很大一角,这一节在全篇中作为干预性叙述的最明显例证行使了干预叙述的功能,同时作为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支撑着悲剧故事朝着作者完美构想的方向发展。
具体到文段中,多次出现了作者干预叙述的语词,如:
“读者也许还没忘记……”
“我们给读者介绍这个房间的时候,它是相当暗的……”
“……人们记得这两人是参与路易十一的政治机密的。”
“……进来的是我们在一章开头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五个人……”
“我们的读者大概还没想到……”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指点干预叙述,邀请读者跟着自己的叙述视界营造在场者的体验,拉近了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将读者带到现场的或紧张或幽默的氛围中,增强了作品的可感性,强化了叙述内容的真实性。
还有一些叙述干预的语词是隐形的,这些语词通常体现在各类判断式的定语的运用上,意在表明作者的态度。如“市民习气”、“罕见的宽仁”、“装腔作势”等词语都刻画出了国王虚伪、奸诈的形象,表现出作者鄙夷、厌恶的态度。
“除了国王,其余的人都能让人看清楚。”在祈祷室中的五个人,只有国王的面孔在黑暗中看不清楚,其余四人都能清楚看到。第二个“人”看似说得是读者,实际上是指“国王”,其他人要被国王看得清清楚楚,体现出他的多疑与阴险。
“这些野兽真费钱呀!”这句话是路易十一因狮子的花费很多而说的,实际上是作者借路易十一之口进行的叙述干预,暗示国王也是披着人皮的野兽,没有人性,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讽刺,犀利而赤裸。
“这就是号称‘法王路易陛下的祈祷室’的那个房间。”
“若望·巴吕先生,/他的主教职位/已经丢掉了。/凡尔登的先生/再也没有了,/全都消灭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性评论干预叙述,第一个例子是对前面一大段介绍房间装饰的说明,告诉读者这个房间就是祈祷室,引起读者的注意。后一个例子交待了囚犯未来的遭遇与结局,预示着故事发展的悲剧性结局,同时反映出路易十一专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这些评论性的叙述干预目的在于控制小说的抒情基调或者说是抒情意图,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圆整且符合作者的诉求。
《巴黎圣母院》通过描摹美与丑,善与恶,世俗与高贵的二元冲突来展开悲剧故事,通篇显露出19世纪西方文学惯有的赘述风格,大篇幅的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各种场景的进行不厌其烦的叙述,甚至不惜重复与啰嗦,这些话语看似拖沓且与主题无关,实则冥冥之中减缓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例如这一节中甘果瓦对国王长篇的赞颂,赞美国王的仁厚、宽容、美德,这构成一种极大的反讽,讽刺国王的专政残暴和恐怖统治,以及百姓在其统治下的恐惧、懦弱。这一长段诗意的赞美,就是赘述在形式上对作品的干预,用以淡化情节中的紧张或者冲突,可以说赘述就像一个缓冲地带,缓和了作品中的悲剧力量或者矛盾的张力,来提请读者冷静的对作品进行体悟,同时也给作者自己创造了释读作品的心境或者说是表达意志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