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解读《背影》中的“三境”

作者:彭婧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6-30人气:2640

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自1925年10月问世以来,经历了八十八个春秋,以其平实素朴的语言和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深情,一直为诵读者品谈称道,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在现当代中学课本中也列为必读课文。李广田就认为《背影》与朱自清是“不可分的一体”,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不在于“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是凭了它的“老实”和“真情”。 [1] “老实”是笔法,平中见奇、淡雅朴实,“真情”就是人们常说的父子情深。这几乎成了一贯的定论,包括文学史和名家的看法,也影响到中小学教材和教参的看法。的确,父亲对朱自清那份深厚的爱,那份无私的爱在很多文章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但是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关于《背影》的写作,还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在把《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弄清楚后,我再次细细体味这篇看似简单的文章,惊奇地发现这篇文章以“背影”为主线,以“三境”(家境、老境、心境)作为叙述内容的,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家境”和“心境”,只关注到“老境”的父亲对作者的爱,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一、颓败的家境,埋怨的心境

《背影》写于1925年,记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在文章的最开头,作者便提到了当时的家庭状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这些句子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视,我们更多地注重后文父亲的语言、动作。当时朱自清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查阅了有关传记资料,在资料中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应该说在1917年之前,朱自清父亲的差事一直都还好。但是到了1917年,事情就起了变化。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原来在扬州做官时已娶了一个姨太太,从此种下了家庭不和的种子。到徐州上任后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前往徐州大闹,这“一闹”终至使上司怪罪下来,要求朱鸿钧把权力交出来,这才有了文中“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而赔偿徐州之妾的金额不菲,父亲花了许多钱,甚至亏空公款。不得已父亲求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2]家中境况自此十分惨淡,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心情十分沉重。应该说,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20岁的大学生,朱自清对父亲的此等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是埋怨的,不可原谅的。祖母的丧事办完后,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朱鸿钧也要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

明白了上面的种种状况,《背影》中的许多文字就容易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诸如 “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终于决定”、 “怕”、“踌躇”、 “定制紫毛大衣”、“忙着照看”以及坚持帮我买桔子等等,固然是父亲对儿子爱的天性使然,但这其中似乎也包含着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略作弥补之意,这里或多或少包含有希望通过自己的关心而得到儿子的原谅。表面的关怀备至,何尝不是小心翼翼。如果真是汪曾祺所说的“多年父子如兄弟”,哪需要这样的谨小慎微,以至于患得患失。在买完橘子后一股脑儿放在我皮大衣上,表现出“心里很轻松似的”,这里的“轻松”有着弥补后的坦然和轻松;而儿子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诸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以及“爸爸,你走吧”等等,其实也是父子之间隔膜未解的表现。后文中也提到“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二字可以看出父亲与我之间从1917年开始就有隔膜,甚至到后来因为父子之间许多理念的不同,导致裂痕也越来越深。因此,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句子都是有“温度”的,可这“温度”是有些冷的。

二、颓唐的老境,懊悔的心境

《背影》的写作起因于朱自清父亲的来信,这封信让他“流泪不止”。[3]在文章最后我们也能得知情况的确如此,父亲信中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朱自清泪如泉涌,仿佛“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文章多次提到父亲的“老境”:如“赋闲”在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过铁道时,“慢慢爬下”,以及父亲信中提到的“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 ”等等。其实文中父亲多次的叮咛,“再三嘱咐”也侧面反映出父亲的确老了。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也能折射出父亲的心理,有反复“叮咛”的悲哀,也有“挂念”里的孤独,还有“大去之期不远矣”生命的无助。朱自清对父亲的过错或许有过埋怨,有过郁结,可是当他看着年迈的父亲艰难地去给他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的泪水是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百感交集:姨太太的闹腾,家庭状况的急转直下,母亲的痛苦,祖母的去世,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局长)被撤职,亏空公款,借高利贷,混到现在黑布小帽……这些或许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头脑中闪动,他的内心出现不安与懊悔。曾经的父亲也是意气风发,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朱自清多年后看到父亲的来信,回想起父亲蹒跚步履,回想起父亲的再三叮咛,回想起父亲的一再坚持,心中再也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感伤和愧疚,有的只是不可言说的嗟叹和懊悔。

因此,《背影》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写父子情深,实际上是以“背影”为主线,以“三境”为叙述内容,主要叙述了颓败的“家境”和颓唐的“老境”以及充满了悲哀、感伤、感动、愧疚、懊悔的“心境”,写的是父子间的负疚与不安,在“父子情深”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愧疚心理。具体地说,就是父亲因“家境”破败而产生了一定的负疚感,他总想为儿子做这做那,既可说是多年所养成的习惯,也是试图以此减轻自己的歉疚。而儿子呢?在父亲的“背影”、“老境”“颓唐”面前,有着不可言说的嗟叹和懊悔。作者不堪承受嗟悔之重,对父亲“背影”的追忆不过是一种自我拯救,写作如同开闸放水一样,是为了让堵在心里的愧疚有了发泄的通道,写完了自然就会轻松些。所以《背影》不是在写感情的,而是在写心理的。

最后,我想说《背影》之所以成为典范,被人称道,不仅因为它是一篇平易畅达而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是一篇波澜不惊而又回环往复的心理散文,是一首质朴的抒情诗,更重要的因为它是一部儿子献给父亲的忏悔录。一个“背影”记录了父亲的歉疚、颓唐及对儿子的关心,也正是一篇《背影》消除了父子间的裂痕。它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