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外遥相共振——《睡谷的传说》与《桃花源记》之相似性解读

作者:刘莎莎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6-19人气:4003

作为一门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比较文学不仅显示了各国文学独有的民族风格,更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学审美过程、方式及结晶物的遥相呼应与和谐共振。这些文学现象可能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也可能因地域、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而存在年代上的距离,但在审美特征或形式上却极为相似,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文心之攸同。”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它关注的是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中的处理,“借以进一步探求作家个人的艺术审美的眼光和手段,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1] 作为《见闻札记》中的代表作之一,《睡谷的传说》的魅力不减当年。评论家葛瑞格·史密斯(Creg Smith)曾评论其“已经完全超越了它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发轫之作的地位,成为了我们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2] 《睡谷的传说》和《桃花源记》在主题及与主题有关的元素的处理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体现了文学的普遍性和类似性。本文以比较文学的主题学为研究方法,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及主题表达三方面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以使读者对两部作品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们所传达出的深刻社会意义。

一、环境与神秘的主题

    《睡谷的传说》和《桃花源记》中都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描绘的都是一幅幅自然恬静、安逸闲适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不已。其中的梦幻神秘色彩更是让人心驰神往。在《睡谷的传说》开头,作者便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曼妙画面:“锯齿形的哈德逊河东岸,有许多宽广的河湾……它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安静的地方,一条小溪穿谷而过,汩汩的水声刚好催人入梦。”[3]如此静谧恬淡的地方,像极了世外桃源,宁静清幽,空明澄澈,不禁使人忆起《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于主人公伊卡包德居住的地方,欧文更是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描绘,“他这座堡垒坐落在哈得逊河沿岸的一块绿油油、树木成荫的肥沃的偏僻地方……一队壮丽的白鹅舰队护送着整批的鸭子商船队在附近的池塘里慢慢驶着”。[4]伊卡包德作为一个穷教师,非但没有穷困潦倒地窝在茅棚小屋里,反而还住到了人间仙境,让人在向往之余也幻想着能找到那样一个宁静之地安营扎寨,“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睡谷中“无头骑士”的传说更是把村民们弄得恍恍惚惚、惊惧不安,以至于使人相信,那里真的有种神秘力量在主导着人们的精神。评论家凯莱布·克莱恩(Caleb Crain) 更是认为 “无头骑士的传说是文中许多主题的根基所在,它代表了一种和谐共振,且比国家这一主题更发人深省、更震撼人心。”[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既有真实而浓郁的田园风情,又弥漫着一种虚无飘渺的神怪色彩。”[6]在简短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环境美好的句子不胜枚举。武陵人在桃花源入口处便已为其所征服,那里“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7]如此话语将桃花源点染的梦幻朦胧,神秘虚幻,让人惊异于这清一色的桃林,沉醉于绚丽多姿的环境中。这样一幅奇景,使人难以忘怀,也导致了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短短七个字,却惟妙惟肖地传递出渔人那份“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喟叹。村落里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这是一个无数人向往的田园世界,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如此静美的画面还有“鸡犬相闻”之声飘来,撩动人心。那里的男女往来种作,老人们倚墙静坐,闭目养神。小孩子则追赶嬉笑,幸福满溢于颜。这样一幅恬静安乐的生活图景更是让人想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当然,桃花源的神秘色彩绝不亚于《睡谷的传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便是其最好的证明。渔人明明有所标记,却在再次寻找桃源时迷了路,其中神秘色彩可见一斑。这也为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更令人迫切的想要见识一下这个天上才会有的梦幻乐园。

两部作品的环境描写各有千秋,却都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静谧安逸、恬淡自然的梦幻世界,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正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所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10]两位作者将人们生活的环境描绘得如天上人间,令人如痴如醉。闭了眼,那景儿也仿佛就在眼前,引人入胜。而其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秘传说和“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怪异,更是给作品添足了神秘色彩,使读者心生疑问,更加深了对那静谧田园的向往。

二、性格与善良的主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好的田园环境也孕育了一批批善良淳朴的农村人。他们憨厚老实,待人热情。《睡谷的传说》中的布鲁姆是个村野之夫,却心地善良,自食其力。虽然有时粗野、不可理喻,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人类最纯真善良的本性。从布鲁姆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初的野性和淳朴。布鲁姆身体强壮,好打抱不平,“这人是四乡文明的英雄,大家争相说他的神力与勇敢”。[11]喜欢恶作剧的他随时随地准备着“打一架”或是“找乐子”。但他内心却是十分善良,“邻居们用一种掺杂着畏惧、钦佩和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他”。[12]相较于时时幻想着有朝一日将田产变卖为现款,带着妻儿四处漂泊流浪的主人公伊卡包德来说,布鲁姆的言行更为实际。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原始力量,看到了人类本性的真实再现。

《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中人更是善良淳朴,与人为善。他们的世界里,大家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彼此间真诚相待。对渔人这个不速之客,他们“大惊,闻所从来”后,便热情相邀,奔走相告。而对于他在外部世界饱受的战乱压迫之苦,他们深感同情,并“设酒杀鸡作食”款待这位贵宾。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招待的十分殷勤、周到。这就是一群敦厚老实的乡间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猜忌、没有纷争,像是回归到了原始社会。正如亚当和夏娃,他们和平相处,互相照顾。

“人之初,性本善。”在两位作者眼里,布鲁姆和桃花源民们都是淳朴善良的乡邻。他们的世界透明澄澈,黑白分明,对于自己的喜好也毫不掩饰。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才是人性最初的模样,也是现代人们所缺乏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奔走忙碌,楼上楼下住了多年,都不知是邻居;孩子被撞倒跌在血泊里,大多数人竟视若无睹;空巢老人卧病在床,直至去世都无人知晓……人情的冷漠、人性的缺失、社会道德的滑坡,无一不在揭露现代社会的残酷无情。而田园环境中的人们却能彼此关爱,相互照应,我们最缺的也正是那真诚待人、彼此关照的心。而两位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群群朴实敦厚的乡间人来告诫我们,该与人为善。

三、时代与文明的主题

《睡谷的传说》创作之际,北美社会局势混乱, 美国在发展变革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欧文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天国。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却是他内心深切的渴望。身处动乱不安之际的美国人选择了逃避现实,而作家们便选择用犀利的笔尖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在《睡谷的传说》姊妹篇《瑞普·凡·温克尔》中,欧文同样描写了一个安宁祥和的小镇,叙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借此来讽刺美国社会的动荡。欧文内心极其渴盼一个和谐美满、安居乐业的社会,而无法从现实找到自己理想答案的他,只能通过虚构的文字世界找寻自己的理想社会。在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的鲜明对比下,更加衬托出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与批判。

《桃花源记》写作之际,时局动荡,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民不聊生。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壮志难酬的他偏偏又生性耿直,清正廉明,不愿趋炎附势,因而和污浊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心远地自偏”的他却“猛志固常在”,隐居在深山老林,仍是不忘天下苍生。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又苦恨无力为天下苍生谋利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只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发泄在文字上。通过《桃花源记》,他构建了一个没有压迫、相互关爱、自由安乐的理想国,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剥削和贫困的意愿。这样的美好国度在政治黑暗的岁月里固然只能是镜花水月,但它如一面明镜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又像一座灯塔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

两部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年代,却同在呼唤着一个宁静祥和的社会,期盼人民可以各得其所,盼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无家可归。两位作者正是通过描绘世外桃源式的祥和生活图景,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他们内心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相隔千余年,两部作品却在内容、主题上遥相呼应,共同传递着人类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远隔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中,这种异中有同的文学相似体现了文学的共性,它们都关怀人性的善与美,都赞美生命,都富于情感性等等。”[14] 对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但在逐梦时也该认识到,现实毕竟是残酷的,若是一味的逃避,沉浸在自己的梦幻天国里,便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我们要活在现实中,接受并适应现实,同时尽己所能地按自己的理想改变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绚丽多姿的一生。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