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从伍尔芙的文学创作谈文化环境与文学的关系

作者:武玉冰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6-19人气:1384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作为现代英国文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了9篇长篇小说、350篇批评散文和2部女权主义理论著作。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同时也是较早引起中国文坛注意的作家之一,对中国现代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她生活与创作的年代,正是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然而,这又是一个世界急剧变革、交互指涉的时代。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在创作者意识中的能动反映。伍尔芙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时代特征。

一、女性社会地位对伍尔芙文学创作的影响

从英国文学发展史看,中世纪之前的文坛中基本没有女性。早期出现的女性作家并非现代意义的作家,而是一些虔诚的女性宗教人士。它们舍弃了世俗生活,用地方语言论述“神”的“教诲”、“训戒”。其代表者如玛吉·坎普(1373~1423)。即使在文学趋于繁盛的伊丽莎白时代,女性仍不能享受教育和社会就业权利。经济上既无自立能力,婚姻亦无自主权。独立人格尚不具备,遑论从事文学创作。  至17世纪,英国的阿弗拉·班恩(1640~1689)才算得上第一位职业女作家。【1】上述变化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产业革命产生了大量的职业女性;教育在一定程度的普及使女性文化水平相应提高。在社会女性群体中有“读书”需求和“写作”能力。发展到19世纪末,英国文学界出现了勃朗宁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等著名女作家。

伍尔芙作为二十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小说处女作《远航》表现了妇女必须努力去争取她们的权利提高地位。

然而,十九世纪末英国女性作家写作条件并不理想,如简·奥斯汀在创作《傲慢与偏见》时,只能处于客厅的角落【2】,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正是这种态势使伍尔芙的女性意识苏醒,成熟,并创作了揭示女性弱势地位并妨碍写作成功的名著《一间自己的房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3】该作品是伍尔芙妇女意识与女权思想的重要论著,以夸张反讽的风格,通过妇女与文学的问题阐述了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问题,并为妇女争取了文学创作和独立自主的权利。书中讲到,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钱”和“一间屋子”是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没有文学传统。没有创作自由的写照。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伍尔芙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压抑女性创作的负面影响。指出女性文学传统由于其短暂、间歇和从属(从属于男权意识形态)等特征,对男性文学传统无法适应、承袭。只有另辟蹊径,设计适宜女性表现的修辞格式,这会使女性文学创作的数量、质量受到束缚。

在最后章节,伍尔芙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创作观。“双性同体”,既是女性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除男女差异的良好途径。在她的幻想作《奥兰多传》(Orlando,1928)中,这个人物体现了作者双性同体观的理想。表明了伍尔芙追求男女平等、追求两性和睦相处的意识,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思想渊源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意识的产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波及到欧美各国。这种意识的理论基础源于威廉·詹姆斯(1842-1910)的心理学,弗洛依德(1856-1939),柏格森(1859-1941)的直觉主义。“意识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即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柏格森在文艺方面主张作家应跟着人物的“意识流”来刻画人物,对“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意识流技巧的采用起到了发轫作用。

对伍尔芙的小说创作实践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对伍尔芙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和伍尔芙作品的结构的考察和分析上。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翟世镜先生依然是最先对伍尔芙的创作手法作全面概括和分析的国内学者。1987年,他在“伍尔芙·综合艺术” 【4】一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伍尔芙的创作特色,而且突出了伍尔芙创作实践中的独创性和综合性,以及其创作观中的多元和开放意识。闫保平通过分析伍尔夫三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 指出伍尔夫作品的艺术整体感是建立在她所选定的某个超现实的意象之上的, 比如, 斑点、灯塔。【5】伍尔芙采用“意识流”技巧写作的第一篇小说是《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1919),描写一位妇女在偶尔看到“墙上的斑点”引起看了她的一连串回忆。最后其夫告诉她那所谓“斑点”只是一只蜗牛。伍尔芙由此探索了一种崭新的表现方式,且字里行间表露了她对现代小说和生活的观点。

如果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用意识流方法初试锋茫,那么创作于1925年的小说名著《黛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则堪称经典。张烽探讨了《黛洛维夫人》的艺术整体感和意识流小说的结构, 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内容与形式相互渗透的特征。【6】这篇小说的情节按我们东方人的一般心态揣度似乎不易理解。一位贵妇人(黛洛维夫人)为晚间的家庭联欢会买花,途中想起许多往事:初恋、生活琐事……回家后她的初恋情人来访,谈话中间及她是否幸福。她无言以对。与此平行的另一条故事线索,赛普蒂莫斯虽然侥幸战争中生还,但目睹战友死亡而深深自责。由于自认为身负重罪,最终坠楼身亡。如果我们仅仅为了阅读“故事”,这篇小说可能因其扑朔迷离而今人感到乏味;但若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就会体味到作者的一番深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已经出现了衰败的征兆,“一战”的实祸使伍尔芙自幼年即患有的精神忧郁症恶化。《黛洛维夫人》正是表现了个人在战后的心理绝望。黛洛维夫人养尊处优,但西方主流社会的父叔制男性标准束缚、压抑着她的个性。她感到“像刀子一样穿过一切事物,同时又总是站在外面观望”。而被外人视为“战斗英雄”的赛普蒂莫斯,也深深陷入自责中最终轻生。正是体制的弊端时代的悲剧才使人人受到压抑甚至毁灭。【7】

伍尔芙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比较起来,伍尔芙作品显示出一种好读易懂的单纯。正是这一点,使她在意识流小说家中显得卓尔不群。

三、从现实中谈文学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伍尔芙从妇女的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方面考察女性文学创作,根据基本的文学理论,对妇女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富有说服力的探讨,从而向男权社会进行了挑战。辨证唯物主义昭示人们“存在决定意识”。任何时代的文学,都程度不同地折射出当时的时代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诉求。仅从以上两件事例,即能印证这一论断。从这一点出发倒使笔者想起一点“题外论”我们鉴赏前人的文学作品,既要理解彼时彼地的状况,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又宜以古喻今,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以资借鉴。但切不可庸俗地理解所谓“详为中用”,轻率地拾前人加时髦标签。如笔者曾见到一篇文章讲伍尔芙对“和谐社会”的理想,就觉得不敢苟同。正是:把握分寸,鉴赏收益,偏离尺度,过犹不及。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