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国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生死与共的情怀。我国诗歌一直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早在先秦楚国之时,面对楚国复兴无望时,诗人屈原吟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选择“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自沉汩罗江而死,以死明志。在唐代,面对长安的沦陷,诗人杜甫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且在他自己晚年处于无助的凄风苦雨中时,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第当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时,许多的英雄儿女、爱国志士,无不把自己的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无不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甚至为了祖国,为了正义,宁死不屈。继屈原、杜甫之后,在南宋诗坛上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至死念念不忘国家,至死还在感慨“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遗愿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陷了汴京,尚在襁褓中的他便随家人向南辗转避难。“儿时万里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幼年陆游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其父陆宰是一位爱国志士,陆游幼时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跋傅给事贴》),深受其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也从师从的老师爱国知识分子曾几那儿爱到了良好的爱国教育。29岁赴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受秦的忌恨而不得入仕,直到秦桧死后才入仕。但在后来的仕途中,陆游因力主抗金又两度被罢职,自66岁以后一直闲居故乡山阴。最终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憾恨与世长辞。
陆游从十二岁开始学诗,到八十四岁时仍是“无诗三日却堪忧”,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在其现存的九千三百多首诗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仍是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章琦说:“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
纵观陆游一生的诗歌,其诗篇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
陆游所处的南宋时期,正是中原沦陷,国土丧失过半之时,且面临金国的频频入侵。南宋的当权者却是妥协媚外,苟和求安。幼年避难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人民的生灵涂炭,国土沦陷的现实,以及深受其父和其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陆游渴望中原收复,九州同一。他不但怀有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而且具有“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然而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却永怀“恢复”之志。其诗表现出了他永怀一生的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早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在早期的《夜读兵书》中,陆游就说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和壮志。在其中年的《关山月》这首诗中,诗人的一句“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无不把诗人心中面对中原被异族统治的气愤、悲痛之情深深地表达出来了。同样,在其《书愤》这首诗歌中,诗人回顾自己的曲折坎坷的抗金复国之路,仍说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时年62岁的诗人仍要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表明仍要报效祖国,恢复中原。82岁时,诗人还在慷慨高歌:“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时至暮年,还渴望着抗金复国。可见,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而且有慷慨救国的胆识,忘身卫国的决心。在国难当头之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报国的战士,具有“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二、斥责投降派妥协媚外的愤慨之情
虽然南宋处于内外忧患之中,岌岌可危,但南宋政局长期被主和派把持,他们靠议和求安,置遗民于中原沦陷区而不顾,使中原恢复无望,九州难以同一。诗人陆游在诗中痛斥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国策和投降卖国的行径,表达出他的愤慨之情。
在《醉歌》诗中,诗人愤怒地谴责了南宋当权者的苟安政策:“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在此诗中诗人还揭露了主和派的投降政策以及给南宋造成的危险局面:“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在《追感往事》一诗中,诗人也尖锐地揭露当权者们的妥协媚外的国策:“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关山月》这首诗是表达其斥责投降派妥协媚外的愤慨之情的代表作: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诗人仅用十二句诗高度描绘出了隆兴议和十五年来“高官乐”、“战士怨”、“遗民悲”三个画面,而守边战士的报国无门和中原遗民忍死望恢复都是隆兴和约下诏带来的后果。诗人通过“战士怨”、“遗民悲”的画面与“高官乐”的画面的鲜明对比,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苟安的投降态度,表达了浓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在投降派主权的南宋,尽管诗人对祖国有着献身精神,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一生多次被贬,含有不尽的悲愤之情。诗人诗歌爱国主义情感的另一表现就是因报国无门,收复无望而产生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书愤》这首诗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通过对昔年抗金战争之壮举的追忆来叹息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抒写了诗人无比深沉悲愤的感情。在诗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诗人年老退居山阴时,还在想着收复中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于是出现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境,这深深地表现了诗人至死渴望报效祖国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而现实生活中“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对于壮志难酬,诗人含有不尽的遗恨、悲愤之情。
四、关心民生疾苦的爱民之情
忧国复忧民,爱国之情与爱民之情是相统一的。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人有过“儿时万里避胡兵”的痛苦体验,也饱尝了祖国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痛苦,对中原遗民的悲痛感同身受。诗人曾先后在农村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与人民朝夕相处,对人民的愁苦辛酸有了深切的了解,对人民所遭受的剥削压迫和苦难的生活深表同情。爱国与爱民之情自然交织。
在《关山月》中诗人写到“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遗民之痛痛于骨髓,悲痛深刻。对于遗民之痛,诗人深有体会,感同身受。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道出了遗民对于中原沦陷被异族统治的无尽的痛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渴望恢复的北方人民的无限同情。
而在南宋统治下的南方人民备受南宋统治者的剥削压榨。尽管老百姓昼夜耕作,但苛捐杂税,巧取豪夺,仍逼使人民难以存活。在《农家叹》中诗人说到老百姓“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却“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老百姓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只愿过上太平安稳的生活,却还不能应付租赋而惨遭县吏毒打。在《秋获歌》中诗人又写到:“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太息》诗中的“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一句写出官府逼得农民流离失所。在《书叹》诗中“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形象地概括了剥削者多方盘剥老百姓的事实。这些诗句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切。在南宋摇摇欲坠时,诗人无不关心、关怀着中原遗民和南宋统治下的老百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中包含为忧国之情、爱民之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和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这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说到的,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忱却不仅为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中原的壮志。”因此,朱自清先生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