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文化意蕴及人性演变
一提到吸血鬼,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恐怖和血腥,它们没有情感,也没有人性,以杀人为乐,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安妮笔下的吸血鬼却是让人爱恨交加。它们以吸血为生,却也渴望着与人类为伍;它们苦苦地追寻自我,追求美好,却始终找不到归属;它们拥有着超于常人的神力,却依然受到死亡的威胁。安妮·赖斯运用幻想的手法,呈现给读者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夜访吸血鬼》这部作品反映了人性的困惑、人与自己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是社会现实的投影,更具有超越现实的哲学意蕴。
一、吸血鬼的传统文化
历史上,不同种族和区域的人们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创造了许多在暗夜里活动的角色,如幽灵、僵尸和狼人等。吸血鬼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与幽灵相比,有着人一样的肉体;与僵尸相比,有着僵尸所不具备的独立思想和社会体系;与狼人相比,有着不同于狼人在月圆之夜才能变身的限制。吸血鬼文化属于欧洲传统文化的范围,负载着欧洲古老的文明,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吸血鬼主题集疾病、死亡、性和宗教情感等几大强有力的主题于一身”,它们不仅仅是被塑造出的一个形象,而且是一个文化体系,有自己的起源、历史、等级等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是在这一框架中衍生出来的。安妮·赖斯在《夜访吸血鬼》中虽然用“架空史学”的手法颠覆了一些传统的吸血鬼文化,但我们不能否认吸血鬼的传统文化对她的文学创作仍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吸血鬼形象的起源
最早的吸血鬼形象难以确定,一般来说,关于吸血鬼起源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源于宗教;2.追溯到中世纪的黑死病和狂犬病;3.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带回来的僵尸文化和木乃伊情节。在这三点之中,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更倾向于第一点。吸血鬼是欧洲文明的产物,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往往都是与宗教有关,吸血鬼文化也绝不例外。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所诠释的吸血鬼一般都是以《圣经》为蓝本,而几乎所有有关吸血鬼起源的传说都是血腥而恐怖的,蒙着一层宗教的外衣,充满了背叛和原罪,像是中世纪人编造出来的恐怖故事,来宣扬教义和警戒世人,表达某种对黑暗和鲜血的恐惧。
(二)吸血鬼的传统形象
传统的吸血鬼形象都是纯粹的邪恶与灾难的象征。它们皮肤惨白,牙齿尖长,眼睛通红,让人不寒而栗,通常从受害者颈部的动脉吸食新鲜血液。对它们而言,人类只是盘中的餐肉,低贱卑劣的物种,它们从不吝惜于杀戮。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文化中,吸血鬼是魔鬼侵占了人类尸体进行作恶的代名词。[4]在传统的吸血鬼小说中,吸血鬼就是魔鬼,它们拥有种种异能,不会被感情束缚,并且嗜血如命,这一切都让人们对其充满了恐惧与憎恶。但是吸血鬼也不是毫无弱点的,阳光、银器和木桩等往往是它们的致命伤。
二、吸血鬼的相关背景文化
吸血鬼虽然有异于常人的强大力量,但是这些并不代表它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可以为所欲为。前面已经提到过,西方的吸血鬼文化并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一个形象,它之所以能成为文化是因为在这一形象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涉及历史、宗教等领域的背景框架。在这一框架中,它们也有身份、地位、能力等的差异和所要遵守的约束,也可以说那是一个属于吸血鬼所拥有的吸血鬼式宗教信仰的异类社会,这个所谓的约束,就是卡玛利拉六戒律。卡玛利拉六戒律对血族来说,就相当于宪法对我们的意义。六戒律分别为避世、领权、后裔、责任、客尊和弑亲,这六条戒律对血族来说不仅仅是约束,同时也是一种保护。
比起“Vampire”(吸血鬼),吸血鬼更乐于称呼自己为“Kindred”(血族),它们拥有人类所谓的“不死之身”。在大多数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中,血族都不是通过异性结合产生下一代的,而是“转化”。一个凡人要成为血族成员必须经过“The Embrace”,即初拥,初拥之后,它们之间便有了一种奇异的血亲关系。这种类似于血液交换的过程也同样暗示了血液在人类精神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
三、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人性演变
在西方文学史上,吸血鬼文学是作为一支神秘的文化体系而存在着。吸血鬼的形象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着演变。
(一)《圣经》中的该隐——从神到恶魔的堕落
在《圣经·创世纪》中,提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吸血鬼,就是该隐。
当该隐因为嫉妒而用石头砸死弟弟亚伯,这一切就都开始了,上帝惩罚该隐“现在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该隐回应上帝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上帝则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
该隐被上帝放逐,到处漂泊,以受永恒之磨难。之后他遇见了夜之魔女莉丽斯,后者教授他用鲜血来获得力量和魔法。至此,该隐便演变成了一个嗜血的恶魔,他邪恶并且永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吸血鬼的由来。
(二)《德拉库拉》——恐怖、血腥、孤独的施虐者
德库拉库,又被译作德古拉。在欧洲历史上确实有德古拉这个人,他的一生一直在与入侵的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作战,曾两次大败敌军,是罗马尼亚人眼中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但他性格异常残暴,每次抓获俘虏,都将敌人贯穿于木桩尖上,直至血尽而亡,因此他也被称为“穿刺王弗拉德”。十九世纪末,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在创作小说的准备期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隐含着恶魔之意的名字,于是用来为小说中的吸血鬼命名。
由于这个真实存在的形象和这部小说的成功,使得德古拉成为流传最广和最出名的吸血鬼,成了吸血鬼文化的代名词。只要一提起吸血鬼,人们就会想到小说中所描写的德古拉那恐怖的形象:“他额头饱满;两条粗眉快连到眉心了;额角稀稀拉拉耷着点头发,但其他地方毛发浓密;大大的鹰钩鼻,鼻梁尖尖的,鼻孔呈奇特的弓形;浓密的胡须下,双唇紧抿,流露出一副威严的神情;牙齿雪白、尖利,但他红润的嘴唇却显出超乎寻常的活力;两耳苍白,尖尖竖起;两颊凹陷下去,下巴却挺宽实。整张脸显得极其苍白”。它白天躲在黑暗的棺材里,晚上以吸食人血为食,没有心跳,没有感觉,没有生老病死,孤独地在古堡中永生着,以折磨人类来换取漫长的生命中的一丝乐趣。
在一些现代英语词典中,Vainpire(吸血鬼)词条就是以德古拉作为介绍吸血鬼习性的蓝本。而在之后的吸血鬼文学中,吸血鬼也多是以德古拉这一经典形象为蓝本进行创作。
(三)《夜访吸血鬼》——披着吸血鬼外衣的普通人
安妮·赖斯在《吸血鬼编年史》系列中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性的吸血鬼群体,一反以往传统的吸血鬼文化中残暴、可怖的形象,都俊美不凡,而且具有浓郁的人性的色彩。如果说以德古拉为代表的吸血鬼是披着人皮的魔鬼,那么安妮笔下的吸血鬼则是披着吸血鬼外套的普通人。
在安妮笔下,传说中怪异诡诈的吸血鬼形象被一系列拥有正常的身份和无穷魅力的吸血鬼所代替,宛如“圣经中的天使”。而且,它们并不像传统吸血鬼那样,对人类怀抱仇恨与蔑视,它们绝不肆意放纵自己对鲜血的渴望,甚至竭力控制自己吸血的天性,以此来在人类社会中找寻自我的平衡。它们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心世界,惧怕孤独,并企图在人类社会中寻找到自我的认同感,但是,它们却并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正如同阿尔蒙所说:“吸血鬼的存在原则是美丽和无悔,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孤独地永生”。
在《吸血鬼编年史》系列中的第一部《夜访吸血鬼》中,作者通过对吸血鬼的内心世界及存在状态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吸血鬼。它们懂得爱、它们渴望被爱,它们所代表的,其实多半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受歧视和排挤的弱势群体。“吸血鬼们没有制造恐怖,他们仅仅只是恐怖的收集者……由于人类的压迫与排挤,吸血鬼们只能苟且于世间……也正因为人类统治着这个世界,吸血鬼才成为邪恶之物”。吸血鬼拥有与世人平等的生命,却得不到所应拥有的平等对待,被人类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是罪恶的根源,但人类却没有意识到,即使是身为受害者,他们也完全有能力消灭吸血鬼。人类由于未知的恐惧而对吸血鬼群体产生仇恨,吸血鬼也同样惧怕着人类无止境的报复。因此,它们只能绝望地孤独地活着。安妮·赖斯刻画的正是这样一个在迷茫中生存的群体。而小说的主人公路易,就是这个迷茫群体中的代表。
路易生为人时,他为弟弟的猝死悔恨不已,后来遇到了一个名叫莱斯特的吸血鬼并被其变成吸血鬼,从此便开始了吸血鬼生涯。在永无止尽的时间里,路易经历了悔恨、平静、背叛,最后还是勇敢地面对自己注定孤独的永生。在安妮笔下,吸血鬼与社会对立的身份被对换了:“我们不是……魔鬼的孩子吗?”“我们怎么可能是魔鬼的孩子……你相信魔鬼创造了你周围这个世界吗?”“不,我相信是上帝创造的……我想知道我们是不是魔鬼的孩子?”“正是如此……你己经意识到魔鬼的所有才能都来自上帝,而魔鬼只不过是上帝创造的,我们也就是上帝的孩子……”路易似乎在长久的迷茫探索中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望追寻的答案,但事实上终究没有。“你想了解吸血鬼的内心世界吗?”安妮·赖斯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想给我们展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吸血鬼的内心世界。它拥有七情六欲,它明白爱与被爱,它追寻着现实社会中一个正常人所想追寻的一切,它甚至比人更具有人性。
总之,作为一个延续数千年的文化现象,吸血鬼传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积淀,这些都构成了其核心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吸血鬼形象也会有新的理解和阐释。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只是对作者所处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吸血鬼形象的奠定,是对以往吸血鬼形象的一个突破性的颠覆。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到现在又出现了更加崭新的吸血鬼形象,像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系列中的卡莱尔一家,它们脱离了以往吸血鬼形象的所有阴暗面,拥有各式各样的超能力,阳光也不再是能杀死它们的武器,它们的爱情也更加的柔美和浪漫,这些都是吸血鬼文学在安妮·赖斯之后的后续发展,期待有人会对它们进行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