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涉:经典文学教本阅读对话策略分析
随着现代教学步入网络多媒体时代,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和能力逐渐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构建流行与经典、人本与发展相融合的文本阅读空间,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心。
注重阅读者与文本对话,是随着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而深入展开的。在米伊尔·巴赫金提出“文本的互动理解”,即“文本对话”理论:“他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 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1]的基础上,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提出“互文性”术语,历经“注重文本创作的结构主义的广义互文性研究(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的互文)”到“注重文本解读的解构主义的狭义互文性研究(文本间的引用、套用、影射、抄袭、重写等关系)”的流变[2]。在我国,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常见“互文见义”策略;近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中提出,文本间“三个维度”(“语言之维、历史之维和比较之维”)、“互文生成”(“孳生与暗合”)、“互文关系”(“显性和隐性”)、“互文空间构成”等研究{3},给经典文学教本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文本互涉”,即“互文性”,它是指不同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它包括写作主体、接受者和外部文本三者的对话,文本“词语”在水平和垂直两个坐标上展开:“水平维度是写作主体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垂直维度是文本中的词语和其他文本集合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重合,构成了文本的互文性空间[4]”。也就是说,文本既包括不同的文本单元之间的互文关系,也包括主体心理层面上的对话关系。
根据以上文本间“互文”和主体心理“对话”关系所构成的“双维度”对话理论,围绕阅读策略四要素:作家、文本、学生、社会(生活)[5],本文梳理出“文本互涉”阅读策略“两个维度”“四重对话”,即在“互文”和“对话”两个维度上建构——互文对话、言说主体对话、写作主体对话以及社会(生活)对话等阅读对话策略。
一、 互文对话策略
互文,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互文对话途径,是引发读者与他文本(文学、历史、社会、心理及评论等)交互参照、交互指涉中,对源文本多角度解读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表达含蓄的文本阅读策略,常以古典诗歌赏析为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互涉文本有:背景文本、写作主体文本和名家评点文本等。
(一)互涉背景文本,对话题目“赤壁”、“怀古”。
创作背景文本:诗人因讽喻新法被贬黄州,借游历怀古抒发失意之情。言说背景文本:联想三国“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尤其周公瑾的言说主体形象,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自然和历史映衬下得以凸显。
(二)互涉写作主体文本,对话“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诗人形象。
对话苏轼黄州“二赋一词”中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借“一世之雄”曹孟德赤壁遭遇周瑜重挫,引“蜉蝣天地”、“沧海一粟”自比及“吾生须臾”、“长江无穷”之感,与“人生如梦”呼应;借“清风明月”、“水落石出”,发“物各有主”、“物我无尽”之慨,与“人生如梦”互补。
(三)互涉名家点评文本,对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主要意境。
余秋雨先生《苏东坡与黄州》中写道:“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在与少年得志的周郎攀比中失落,用近三年的黄州躬耕生活,渐渐从“清风明月”、“水落石出”的自然馈赠中获得理性滋养,自号“东坡居士”。赤壁大江“淘尽”诗人消极情绪,成就了东坡“物我无尽”的人性升华。
二、 言说主体对话策略
言说主体,是指文本写作者言说的主要对象。言说主体对话途径,是引发读者与文本主要角色进行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适合于言说主体性格典型或有争议的文本阅读策略,以曹禺剧本《雷雨》“对话周朴园人物性格”为例。
周朴园,二十世纪初封建家庭出身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与这样一个性格杂糅而又分裂的文学经典人物对话,可以从他和侍萍、蘩漪以及鲁大海三重关系及其戏剧冲突入手。
对话他和侍萍的冲突,是由西方情爱观念与封建婚姻观念冲突引发的阶级情爱冲突,表现了周朴园因西方人文影响萌发的真性情,经历三十年社会和家庭的打磨渐渐被封建卫道士的冷酷、阴险、虚伪(或称“两面性”)所掩盖。
对话他和蘩漪的冲突,是封建传统夫权与新文化女性觉悟的家庭文化冲突,表现了周朴园人性情爱的彻底泯灭,“一次情爱”、“两次婚姻”完完全全把他蜕变成跟他父母一样的封建卫道的附庸。
对话他和鲁大海的冲突,是中国新兴资本家创业初期与工人阶层压榨与被压榨的社会等级冲突,表现了周朴园新兴封建资本家社会人格的定位,有力地诠释了周朴园虚伪人性的社会根源(为了成为名流)和经济根源(为了维护个人利益)。
三、 写作主体对话策略
写作主体,是指文本写作者。写作主体对话途径,是引发阅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是一种适合于对话真实题材的文本阅读策略,可以直接对话作者写作体会式文本(如“序”、“跋”等),也可以从源文本中寻找互涉对话点,如:莫泊桑小说《项链》。
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以其细致而敏感的笔法,叙述了小职员家庭出生而极富幻想的、美丽、丰韵、娇媚的玛蒂尔德,因参加社交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十年辛酸经历,小说结尾借“假项链”使文本情节整体“扭曲”,达到讽喻鞭笞(或隐喻象征)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写作目的。
小说看似符合福楼拜“作者退出”叙述原则,却时时流露“思索式观察”,读者对话文本中带有主观倾向的描绘性语词,捕捉写作主体创作心理,体悟写作主体对言说主体的情感评判。因此,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实现对话“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即对话“构成玛蒂尔德式人生的社会(环境)根源、性格(人物)根源和情节根源”,与写作主体创作心理进行多角度对话。
四、 社会(生活)对话策略
社会(生活),是指阅读者的经历、阅历及阅读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对话途径,是引发读者从文本中挖掘对话素材,将文本与其社会(生活)相链接、拓展的对话过程和方法,是适合于现实题材(或有现实意义的文学经典)的文本阅读策略,以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为例。
《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人格的写照。作者用对“洪湖莲子”的期待,历经五个四季的守望,终于赢得大自然的回报。正如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评价,季先生是“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文如其人,“布衣”品格——平常心、赤子情。
对此,见仁见智:有人看到的是“高高凌驾于莲叶之上”的“季荷”,正“睥睨一切”、“迎风弄姿”;有人看到的是“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荣耀后的静谧;有人看到的是无论“漫漫长夏”、“凄清悲秋”,还是“池水结冰”心怀期盼的执着……而作为写作主体,季先生内心所要抒发的是更辽阔深邃的意境:“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种承载磨难的平淡与深沉、淡定与珍爱的生命品质,这是一个耄耋智者坚韧而绵长的生命体征。
综上所述,从狭义互文理论代表洛朗·坚尼的观点:“互文性的特点在于, 它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使得我们不再线性地阅读文本[6]”,可知,文本互涉是一种类似于网络链接式的阅读,与青年学生的网络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相吻合,为今天传统经典文学教学提供了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