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成长记录------王海鸰小说解读
王海鸰既是军旅作家,也是比较关注当代婚姻状态、两性关系的当红女作家之一。近年来她的作品备受关注,多数作品也因为改编成电视剧而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和读者的认可。她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有来自生活得真实,又有艺术的加工提炼。
一、王海鸰小说呈现出的特色
(一)细腻不张扬,温婉不华丽。真实的再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真实得有时令人窒息。《大校的女儿》描述的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她不仅写出了一个女性成长的疼痛,更写出了一个女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尊严和力量。韩琳的经历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真实人生经历,韩琳平凡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曲折变化既在情理之中,情节结构、故事发展又似出乎意料之外。把一段错失的爱情,用令人心痛、惋惜、遗憾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时,把人们在道德伦理面前的那种无奈、伤感、认命的内心表现描写得真实可信,令人心服口服!从而深感做人就应该有所节制,勇于担待,脚踏实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最终就会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敏感纤细的笔触,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寻找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大校的女儿》中,王海鸰用敏感纤细的笔触,或写海岛、军营、宣传队等足以勾起一代人青春记忆的场景,或回归当下,写经商、下海、单身母亲的遭遇等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韩琳的经历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又有个性的融入,她是一个时代共同记忆的影象。以娓娓道来、口语化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以大量伸手可以触摸、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细节撑持起一部作品。她把姜士安的妻子―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家属,活脱脱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甚至连生活中的细微琐碎的言行都描写得十分到位,她把生活在我们大家周围的一些人们不经意的人和事用她的作品反映出来,使人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新结婚时代》顾小西成长于都市,选择了出生农村的何建国,本以为是有共同感情基础的婚姻却总是磕磕碰碰、一波三折,弄得双方都疲惫不堪,身心憔悴。城乡观念在这里碰撞,都市中新旧思想在这里较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视角独特而又执着。王海鸰被誉为“当代婚姻第一写手”,对当代婚姻家庭现状有独到的思考,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有独特分析和感悟,如经过磨练走向成熟的韩琳终于明白她一直关注和关心的姜士安事业有成却脱不开没有爱的婚姻,自己也是“孤家寡人”,传统“大团圆”的审美习惯和读者心理希望他们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作家却让他们的关系在现实目前“发乎情却止乎理”,作家有自己的理解“现在的韩琳和姜士安的状态是我觉得最好的,如果他们成了一家子就会有矛盾的,最后就该变成《中国式离婚》了”。顾小西和何建国的婚姻在日常生活的消磨中走到尽头,但爱情仍未消磨,这也使得后来他们的“大团圆”结局成为可能。顾小航和简佳的爱情遭受到了顾家的百般阻挠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年轻的保姆也冲破了世俗的观点与顾教授结合了。理性又明确说明,从来如此:爱情不是婚姻的一切,除了爱情,还有责任、还有亲情。这些都验证了其观点:“婚姻不是爱情的唯一外在形式,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
(四)在平淡中蕴藏着暗涌,比较透彻,极富穿透力和洞察力。对时下当代人的家庭、婚恋、情感生活的主题,中国婚姻问题的穿透力,使得她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写作同一类主题的其他作家。
她笔下看似庸常的婚姻生活折射出的是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看似功利的男女关系反映出的是王海鸰对人性的深刻把握。【1】并反映了她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女人只有珍视自己,才是呵护爱情的良方。
《新结婚时代》里的清晰与通透着实令人惊讶。人们习惯了用道德审判不孝顺的城里媳妇,人们习惯了以农村打倒城市,而看不到多少家庭以孝顺的名义剥夺私人生活的自足空间。中国由农耕文化发迹,但也因农耕文化而破败,农耕文化对都市文化有着天然的仇恨。都市在道德上亏欠乡村,这种观念转化到婚姻,就成为观念的专制。《新结婚时代》抗争了“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但同时,作者也看到了“门不当户不对”中实际存在的难以调和的合理矛盾。太多的作家,看不到“门当户对”这一饱含经验生活智慧的古老谚语对家庭成员身心融洽相处的尊重与体恤,以及它对某些不可调和的人际矛盾的先验回避,作家们早被简单的平等观念蒙蔽了心智,王海鸰之透彻在于她参透了某些人间道德的专制,“门当户对”并不一定是说物质上,而是说双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基本上要一致。有人说,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用来损耗,或者没有睿智的生活态度,或者心胸不够开阔,都不要轻易去颠覆“门当户对”的传统。
(五)节奏明快,松紧有驰,故事性强,便于改成电视剧。小说中人物形象生动,对白很精彩,把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母女情、友情等情感关系描写得非常到位。在当下,改编成电视剧无疑会给它带来更多的读者、观众和更大的影响力。
二、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现代女性主义认识和观点
(一)关于女性人生价值的探讨。什么是女性的价值,如何实现女性人生价值?女人的创造力天生就逊于男性吗?波伏娃认为“妇女还没有取得更多的成就只是因为她们还没有得到一次真正的机会;如果她们为得到更多得机会而斗争,她们同时也是为自己的成就而斗争。”【2】女性只有在真正获得独立,属于自己而非自己之外的任何别人,获得与男性一样均等的机会,她才能发挥她的创造力,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生价值。其实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很多的束缚,她们要为很多她们职业之外的繁琐家务操心,她们需要积蓄比男性更多的耐心、勇气、智慧,要是她们想与男性取得同等成就的话。不是女性,可能很难体味到这一点。王海鸰的笔触有意无意中表述出作为女性的无奈、困惑和奋争。顾小西为保胎放弃竞聘编辑室副主任一职,心不甘,情不愿,问题是她的孩子最终没能保住,后果是直接造成习惯性流产,怀不了孩子了。小西一方面要面对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婆家的不理解。小西的妈妈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医生,但对家庭特别是对没能照顾好小西的爸爸,是充满愧疚的。“夫妻过日子就是压跷跷板,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不能总是一方高高在上,那样子的话日子很难过得下去。”其实对于事业和家庭,女性又何尝不是在踩跷跷板。
(二)关于女性形象的探讨。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理想化的女性,这些天使般的人物美丽、贤淑、温顺、善良,使妇女依附于男性,乐于扮演符合男性期待的模范角色,有恶女型或落后型的女性,这些女性往往是试图超越传统“敬顺”、“屈从”女奴道德的具有主动精神而被异化为恶女人的,就算正面自主型女性虽然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男权道德,却不免在另一层面改头换面地表达了男权文化消费异性的非人观念。【3】这也印证了波伏娃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变成的”,女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无形抹杀,抽象为空洞符码。其实就算天使般的女性形象并不意味着在产生这类文学的社会中女人受到高度尊敬,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分析了事实的真相并号召女作家起来“杀死” 家庭中的天使。
王海鸰作品中塑造的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不是单纯的哪一类,她们性格鲜明、更复杂、更真实,这些女性在消费时代的冲击下,她们的思想追求和生活方式等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特殊的发展变化。在新的历史时代,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4】。王海鸰对于婚姻家庭伦理、尤其是女性角色及其心态的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通过不同时期婚姻家庭生活的描写,王海鸰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围城里的女性,反映出当今婚姻生活中女性的痛苦、困惑、觉醒、反抗和逐渐成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女性世界,例如《大校的女儿》中韩琳对彭湛失望之极,却一直不同意与之离婚,不是她软弱,也不是她留恋,而是非常顾忌孩子的感受,等孩子能接受的那一刻,她终于与彭湛协议离婚,并不要彭湛一分钱,甚至连抚养费都主动提出来不要。韩琳这样做,是为了与彭湛立下协议:一旦自己有意外,孩子不能归彭湛,而是归妹妹,因为彭湛不是位不合格的父亲,韩琳要为孩子想到将来。塑造出的韩琳、顾小西、顾小西母亲等这些典型女性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三)关于对女性困境的诠释。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之下,女性命运不可避免的受到男权文化的损害。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认为:“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唯独因为有旁人的插入干涉,一个人才会被注定为第二性或另一性”,在强大的传统文化遮蔽之下,女性面临重重困境,王海鸰出于女性的悲悯和关怀,努力书写着女性在困境中的承担和奋斗。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中居核心地位,子女对父母长辈要善待和服从,传统的这种孝道是单向性的,它是建立在长幼尊卑,等级制度下的子代对长辈的无条件付出,它以漠视子孙的利益、扭曲子孙个性为代价。在《新结婚年代》里,何建国就是那个无条件服从、绝对遵从孝道的幼子。而何父就是那个心安理得索取的长者。而小西的出现就是现代文明对传统孝道的抨击和消解。小西夫妇手头紧,实在拿不出四万块钱给何父回老家盖房子,何父蛮横的坚持一定要儿子出,在火车站送行,小西忍无可忍、站出来义正严辞地反抗:“合着你养他就是为了吃他啊,他是猪啊还是鸡啊,爸,别动不动就说你们如何如何生了他养了他,如何供他上大学,这些都是做父母的最起码责任……”驳斥了何父从儿女身上索取有理的谬论,指出其不顾儿女死活、不体恤儿女的蛮横做法。孩子流掉了,对何建国夫妇来说没什么大事,可何家对生孙子的关切和失望还是影响两人的情绪,何父认为:“儿子出息有啥用,家有金山银山,断子绝孙照样白搭”,这对为父命是从的何建国影响很大,小西意识到,他们夫妻感情再好再深,没有孩子,他们的关系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几乎是传统社会对考核女人是否称职的唯一标准。于是小西毅然选择了与何建国分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婚姻不可避免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左右,但作为现代女性的顾小西面对封建文化的压迫,敢于反抗,勇于抗争,努力摆脱从属地位,争取独立自主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