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林黛玉性格新论——且说黛玉的笑口常开和平易近人

作者:李兵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5-20人气:1299

一、林黛玉笑口常开及平易近人的数据证据

笔者通过对庚辰本《红楼梦》中林黛玉哭和笑的统计,得出这样的数据:林黛玉总计哭25次,其中,因为和宝玉闹矛盾而哭15次,因为父母去世而哭2次,因为感伤身世而哭8次;总计笑164次,其中,向宝玉笑46次,向除宝玉之外的其他人笑108次,冷笑10次。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哭,并不是林黛玉的常态,恰恰相反,被认为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居然是那么频繁的笑着。在上面的数据中,哭只占到了13.2%,而笑却占到了将近87%。在尚未统计她的诸如愤怒等其他情绪的次数的情况下,哭尚且只占这么小的比例,更加说明了哭这种情绪只占了林黛玉所有情绪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这种数据事实面前,无论是从现实生活的直观角度,还是从专业的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似乎都很难否认林黛玉是一个笑口常开的人。

而当我们再来详细地审视林黛玉哭的原因时,会发现,在她的25次哭泣中,有15次是因为宝玉,占了3/5,正好印证了“黛玉泪因宝玉”③的评断,而剩下的2/5,要么是因为父母离世,要么是因为自己感伤身世,总之都是为自己的凄苦而泣。因而,笔者大胆总结,林黛玉流泪的原因,无非有二,一为向宝玉“还泪”,一为感伤自己之凄苦人生。

与哭泣中的大部分是因为宝玉相比,林黛玉的笑固然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对宝玉笑的(46/164),但她更多的笑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笑。黛玉固然也有冷笑,但笔者发现她的每一次冷笑都有宝玉在场;她的10次冷笑,都或是因为看到宝玉与其他女子(宝钗、湘云等)太过亲近,有吃醋的心态,或是因为感伤自己在贾府的寄养境遇,哭不得,只好无奈又不平地在宝玉面前冷笑两声了。总之,黛玉的冷笑,其实质只不过是她哭的那两种原因的延伸罢了。黛玉以很高的次数——108次,情绪中占很大比例的一部分——108/164在贾府的人际交往中对别人笑脸相向,在这种数据事实面前,无论我们从现实生活的直观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恐怕都不能不承认林黛玉确实是平易近人的了。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一个作者在他的作品中给与一个文学人物的笔墨很能说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创作设定。从这个角度上讲,曹雪芹让林黛玉笑164次,而只哭25次,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曹雪芹是想让林黛玉这个人物笑口常开的。

二、为偿还而来

众所周知,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因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而脱去草胎木质,修成女体。而当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时,她为了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提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 他了。”因此“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就是作者曹雪芹所设定的《红楼梦》这个故事的源起。

从这一设定中,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下凡的原因是异于众人的,她既不同于宝玉的为去经历人世的声色梦幻而下凡,也不同于其他人的“陪”着去下凡,正如脂砚斋所言,“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④黛玉是独特的,她下凡的目的中不含有一丝一毫的索取和贪求的成分,她来到人间,只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是为了偿还而来。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林黛玉这个人物,早在前世,在《红楼梦》这个故事的源起时,就注定了是一个给予的、付出的人物。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一个给予型的、付出型的人物,她又怎会小性、怎会对人刻薄呢?

她的确流泪,但她的流泪“不仅是她多愁善感,也不仅是她看透世事的无常,而是另外有一股更深的、源自前生的、自己都不知道的力量在冥冥中驱使她,叫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干的’,并不是黛玉的泪腺或泪管有毛病,控制不了眼泪汩汩流出。”⑤流泪是林黛玉偿还的方式;哭,对于黛玉而言,是前世就已做出的选择,没有“爱”与“不爱”之说。

另外,关于林黛玉的为偿还而来,注定了她不会“爱”哭、不会小性和刻薄的这一论断,也可以从林黛玉的名字中窥见一二。

“‘黛玉’在《石头记》最初的草稿是‘代玉’的情况,早期抄本已卯本、庚辰本中的‘黛玉’绝大部分写成‘代玉’,这不是抄手躲懒从简而擅自用同音字替代的方式,而是原名。今存之已卯本与庚辰本都不是一个抄手抄誊的,而有七、八个之多,可是他们都有抄成‘代玉’的情况!这说明最初的原稿上就是‘代玉’而非‘黛玉’!正像已卯本、庚辰本的‘英菊’到后来改成‘英莲’,‘蔡信’改成‘余信’一样,‘黛玉’是由‘代玉’改成的。‘代’的含义为‘代替’、‘取代’、‘更迭’、‘交替’、‘隐息’、‘代谢’等等。”⑥联系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指出的“‘玉’者,‘欲’也”,笔者大胆推测,曹雪芹在给林黛玉这个人物命名时选取“林黛玉”这个名字,正是寄予了用她身上具有的某些品质,来“代玉”——“取代欲望”的象征意义。那么是什么品质呢?我认为是情,“作者通过对林黛玉原型中“情”(生命之水)的强调,是想以“情”来填补这个无“情”世界的可怕的价值空白。”⑦

一个肩负了这样伟大使命的文学形象怎么会是一个小性的、刻薄的人呢?

三、对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贾府时行为与心理的审视

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小,五岁看老”,而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童年的经验对决定成年人格特征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⑧。

《红楼梦》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是她出场的一回。她未进府之前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进了贾府就更加小心。认识了凤姐便“忙陪笑见礼”,仆人来传贾赦的话就“忙站起来,一一听了”,笑辞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房中留意避开贾政的座位不坐,吃饭入座时“十分推让”,又“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于是不顾父亲叮嘱的饭后“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的告诫,随着贾府众人饭后即吃茶。

从林黛玉在这里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我们不难看出黛玉虽然这时只有六七岁,但其待人接物却是非常中规中矩、平易近人的,甚至可以说,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安分随时,竟有点儿像是薛宝钗该有的行为了。

但黛玉后来怎么就又变成了众多读者所说的那个“小性”、“刻薄”、“爱哭爱闹”的人了?难道黛玉的情商和处事能力的增长,违反自然规律,是与其年龄的增长成负相关的吗?

黛玉初入贾府时,其父尚在,她当时在贾府,还只是暂时客居;而后来其父去世,她在贾府的境遇就变成了寄人篱下,在环境还优裕的时候尚且待人接物安分随时,怎么当环境恶化,无依无靠的时候,她反而张狂了呢?况且黛玉初入贾府时,在贾府中并没有什么诉求,而后来长大后,就有了嫁给宝玉的愿望,而在当时的社会,想要嫁给宝玉,没有贾府众人,特别是长辈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怎么在对别人没有要求的时候还平易近人,而当自己有求于人时,反而刻薄小性了呢?

这一切,既有悖于人类的正常思维,又在心理学上无法成立,因此林黛玉的前后形象中,必有一个是被误读出来的虚假的形象。而小时候的那个安分随时、平易近人的林黛玉是我们在第三回中能够明确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里解读出来的,是有文本为证的,因而这个形象不可能是假的。那么,假的就是后一个,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刻薄小性、爱哭爱闹是被读者误读出来的虚假的林黛玉形象。

小时候初入贾府时既已待人以礼,则长大后必将安分随时;家境尚好时尚且平易近人,则身世飘零后必将谦恭处世;无欲无求时尚且平和以处,则欲嫁宝玉时必将亲和众人。

我们从小林黛玉的身上,窥见的是一个以后会在人面前笑口常开的平易近人的林黛玉。

四、细说黛玉之待人

要看一个人待人如何,就要看这个人在生活中对待所接触到的具体的人时是如何表现的。黛玉对待自己所痴情的、挚爱的宝玉自不必说,我们且来看看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究竟是怎样对待其他人的吧。

1、对长辈及上位者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贾母对黛玉 “万般怜爱,寝室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通过这一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黛玉是很讨贾母喜欢的。

第二十二回写当黛玉猜元春所制灯谜时,虽然一看就“解了”,但为了显示元春的制灯谜水平,仍“暗暗的写了半日”。而当元春猜她所制的灯谜时,她便随大流地“胡乱说‘猜着了’”。

通过以上贾母与元春两例,我们不难看出,黛玉对贾府的长辈和上位者还是保持着相当的尊敬、拉拢的态度的,在“猜灯谜”一节中,甚至能发现黛玉类似于宝钗的圆滑的一面。

但可贵的是,黛玉对没有权势的长辈依然保持着尊重。她对待赵姨娘即是一例。

众所周知,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很低,而且还是一个讨人嫌的人。身为她的晚辈的王熙凤欺负她,连她的亲生女儿探春也不拿正眼瞧她。但就是对待这样一个人,第五十二回中写到,黛玉与宝玉正在潇湘馆里说着话,赵姨娘走进来问好,黛玉虽然已“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但还是“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又知道宝玉是赵姨娘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使眼色与宝玉”,让宝玉离开。十分谦恭有礼、人情练达。

2、对平辈

林黛玉不光对长辈谦恭有礼,对平辈也很礼让、亲和。

她能够让薛宝琴这个与贾府诸人几乎没有什么利益关涉的外来人“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故也不肯怠慢,其中又见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足见黛玉为人的亲和力。

她能够让心性高傲的妙玉另眼相看,可见她的人格魅力。当妙玉嘲笑她尝不出泡茶的水时,她不仅没有介怀,反而“知他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可见她的宽容大度。

而当迎春的乳母因赌钱而被贾母惩罚时,她能够挺身为作为庶出之女,地位不高的迎春出面向贾母求情。可见她的善良和同情心。

3、对丫鬟姬妾等弱势者

林黛玉在贾府确实要算是一个弱势者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只顾自己的利益,反而对待丫鬟姬妾等弱势者非常热情、宽和。

她热心地教香菱怎样作诗。当宝玉房里的小丫头佳蕙替宝玉去给她送茶叶时,“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黛玉见佳蕙去了,“就抓了两把”给他,“也不知多少”;当宝钗屋里的一个老婆子来给她送燕窝时,黛玉向婆子“笑道:‘难为你……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或许正是她对弱势者的这种同情和热情换来了紫鹃对她的尽心竭力、忠心不二吧。紫鹃原是贾母的丫鬟,但跟了黛玉后,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还“情辞试忙玉”,为黛玉的终身大事出谋划策,就像是在为自己打算一样。这种对主子的忠心程度岂是小性、刻薄能够换来的?

在整个贾府里,像黛玉这种以实际行动善待下人的,除宝玉外,真不多见。

4、对情敌

林黛玉最为看重的莫过于宝玉的爱情了,所以当她认为哪个女孩儿成了她爱情的威胁时,她就会醋意大发,以言语讥讽,显出些微“小性”来。然而,这种感情的确是人之常情,黛玉亦不能免俗。而且黛玉对情敌的攻击也仅仅止于言语的讥讽,而没有其他恶劣的行为。

例如,她曾因金麒麟而嫉妒过湘云,经常用语言加以调侃。但后来,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黛玉与湘云关系越来越好,到“凹晶馆夜联诗”一节时,两人俨然成了知音。

与湘云的金麒麟相比,宝钗的金锁无疑会让黛玉感受到更大的威胁,因而黛玉在与宝钗交往的初期对她难免猜疑、冷淡。但与对湘云一样,她对宝钗也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恶劣行为。

而且也是随着交往时间的增长,隔阂渐渐减少,特别是经过宝钗帮黛玉遮掩她读过《西厢记》、《牡丹亭》这些女孩儿不该看的书后,她便不再敌视宝钗。后来到六十二回中,甚至还拿起宝钗漱完口剩下的半杯茶一饮而干。

通过以上林黛玉对待他人的活生生的例证,我们不得不承认“‘尖刻’并不是林黛玉的本性,她实际上十分宽厚、坦荡,而且很容易相信别人。在《红楼梦》所写的小姐、奶奶、太太当中,没有一个像黛玉那样与自己的丫鬟情同姐妹,生死与共;在能诗能文的小姐当中,没有一个像黛玉那样真诚教授香菱学诗,为她讲诗、改诗,一片真情;即使对薛宝钗,在第四十五回以后,她也真诚相待,把内心隐曲,向宝钗和盘托出。”⑨

综合上面四个方面的论述,笔者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林黛玉的确流泪,但她更多的时候是在人前笑口常开;林黛玉并不小性刻薄,而是非常平易近人。这个笑口常开、平易近人的林黛玉才更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实质的真正面目,符合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创作寄托。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