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三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孙权劝学》一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在其主孙权的劝说下读书就学,因此才略长进惊人,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全文仅118字,言虽简,意却丰,读之引人入胜,掩卷发人深省。思其奥妙,除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富于情趣外,劝学的三叠式结构亦是可圈可点。
说起文学创作中的三叠式结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一唱三叹的诗经传统,还是跌宕起伏的民间故事,以“三”为标志的结构方式总是那么富于魅力。仅就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就有《蒹葭》、《邹忌讽齐王纳谏》、《失街亭》等采用三叠结构的佳作名篇。相较而言,《孙权劝学》中的三叠结构并不是特别明显,然细细品味亦有三叠之趣。其文以“劝学”为主题构建了大小两重三叠内容,别出机杼,颇可赏玩。
先来欣赏一下小劝学三叠,即孙权劝学之三叠。作为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孙权既能得对手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其智勇才略之高可见一斑。而由本文所记述的故事内容,我们亦可窥其才智:
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首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以不学习!”作为一名带兵将领,光“果敢有胆”还远远不够,要做好官、掌好权、做好事,还必须“学问开益”,多读书、多思考。身为人主,孙权能有意识地引导臣子学习进步,重视“职后教育”,重视“学习型领导集体”的建设,其见识之高远,远甚于只重招贤纳士。
而当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来推脱时,孙权能很好地洞察其畏难心理,马上降低“学”的门槛——“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其洞察人心之准,随机应变之快,令人佩服。
最后,又现身说法,“你说军务繁多,比得上我多吗?我经常读书,自认为从中获得了很多好处。”尽管知道所谓的军务繁忙只是吕蒙的推脱之辞,孙权依然语重心长地加以劝解,以自身为例说明了只要有向学之心,再忙也能挤出时间来学习,而只要用心学了,就一定会有所进益。
由“不可不学”到“不要怕学”再到“没理由不学,学了有好处”,孙权的劝学过程可谓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从中,我们既可感受到为人主者的严格,又能体会到这份严格中所包含的亲近、关心与期望。在这样的劝说下,吕蒙只能也只会开始学习。
再来欣赏一下大劝学三叠,即《孙权劝学》之三叠或者说劝学的三叠。作为《资治通鉴》的节选和改写,《孙权劝学》很好地展示了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特性。文章不仅仅是记录了孙权的精彩劝学,更是在以其文向世人、向读者劝学。文中的三个人物各自以其言行经历在劝勉读者诸君潜心向学:
孙权,一国之主,尽管国事繁忙却常读书,并“自以为大有所益”,而且对其“当涂掌事”的臣属也提出了“不可不学”的要求。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修养,更要在其所领导的团队里倡导学习之风,促进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作为臣属,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当涂掌事”,取得更大的成就、获得更好的发展。学习,读书,是为君者、为臣者的必修课。
吕蒙,幼小家贫却“意探虎穴求身达”,素以胆气称的一员勇将,因听从了国主孙权的劝导开始“折节好学,耽悦书传”,终至“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他的事迹让我们知道:只要潜心向学就会有所进益。哪怕曾经是缺少学识、文才的吴下阿蒙,一旦读书进学了,也会变得才略惊人,让人有“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之感。
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很有学识的一员儒将,因一次偶然的论议,发现读书后的吕蒙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了朋友,然后才与之告别。这件事告诉我们,读书进学不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有才学,由此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且还可以惠及家人,让亲长因此获得别人的敬重。
总而言之,无论贫富贤愚,人人均可学;无论君上臣下,人人均应学;学可增长见闻,学能提升才干,学可得人敬重,学能光耀门楣。
由是观之,《孙权劝学》意在劝人向学,非止孙权劝学言辞高妙,作者以事喻人更是技高一筹。从这个角度而言,文章的题目改为《劝学》似乎更为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