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无意思之作”的“有意思之处” ——《爱丽丝漫游奇境》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启示

作者:侯海丽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4-05人气:1846

引言:

看过《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读者一定都无法想象,这部写给儿童的荒诞离奇之作竟会是任教于牛津大学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基森的作品。童年时代的道基森和童年时代的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一样,是制作并戏耍木偶的高手。他还曾模仿莎士比亚悲剧为木偶戏写剧本。他也是一个天才的幻想家,喜欢把抓来的昆虫之类的小动物放在放大镜下观察,然后天马行空地在脑海中创造一个太古时代。他还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和小朋友,特别是小女孩相处,利用自己不错的摄影技术为这些小模特们拍照。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这部作品的诞生也和这些小女孩们密切相关。爱丽丝的灵感,便来自与这样一位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爱丽丝立德尔。她的父亲和道基森同在牛津大学任教,她是立德尔家的三姐妹之一。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道基森应三姐妹的要求第一次讲述这个故事。一八六五年道基森以刘易斯·卡罗尔为笔名出版了这部旷世之作。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不朽的著作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能够生长的合适土壤,所以长时间以来饱受诟病,认为它是毫无意义的胡扯。

 

特别是解放后中国的儿童文学理论基本上搬用苏联斯大林时代的体系,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强调“为政治服务”,强调“思想性”;而英国儿童文学多强调儿童的幻想性,强调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强调以“冒险经历”吸引儿童,强调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的娱乐作用。[1]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就是情理之中。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当然无法发现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当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们看到这本书时都说看不懂,不明白这本书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这部不朽之作难道真的就完全是“一派胡言”,和儿童的“呓语”吗?当然不是,卡洛尔自己说过: 他“试图探索新的童话创作路子。”而这条新的童话路子就是: 童话的幻想成分比安徒生童话浓重许多倍;利用当代科学成果和当代人的思维方式;还有,让童话奇境紧紧联系现实生活, 使童话带上些寓涵和象征意味。[1]  而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在他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序言中也这样写到:“《阿丽思

漫游奇境记》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书”,同时“又是一部笑话书”,但是,“这部书里的笑话另是特别的一门,它的意思在乎没有意思”。[2]他对这个“没有意思”的解释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所谓“没有意思”就是中国话所说的“不通”。他还指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又是一本哲学的参考书,并且相信这书的文学价值能与莎士比亚之类最正经的书相媲美,只不过又是一派罢了。所以这部魔幻般的儿童漫游之书,不仅在当时有深刻的意义,在现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对中国当前的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1. 大小变化,自己掌控

在短短35000字的小说中,小主人公爱丽丝像动画片里的变形金刚一样,时大时小地变化了十一次之多。[2]她一会儿变成了仅有几英寸的小人,下巴压住了脚,嘴都几乎张不开了,在自己的眼泪池子里游泳;一会儿变成了头顶着天花板,眼睛看不到脚,一加仑一加仑地流眼泪的巨人。而这一切神奇的变化从她一开始尝试着喝了标有“喝我呀”瓶里的水而变小,又尝试着吃了标有“吃我呀”的蛋糕而变大后,对于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最终当她在毛毛虫的指点下得到一朵能使其随心所欲地变大变小的蘑菇后,她更加自信地掌控着自己的身体变化。当她想进入公爵夫人的房子的时候,吃点右手上的蘑菇碎片就使自己缩到九英寸高;当她想去拜访三月兔时,吃点左手上的蘑菇碎片就使自己长到了两英尺高;当她想进入美丽的花园里的时候,又吃了藏在口袋里的蘑菇,使自己缩到了一英尺左右的高度。

 

这些描写无疑会引起孩子的无限向往,他们都想通过掌控自己的身体从而掌控自己的生活。现在有多少孩子希望自己可以一夜之间迅速长大,不必再听从于家长的管教,老师的训斥,学校的约束。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掌控能力被严重剥夺了。繁重的课业负担,花样繁多的特长培训,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体制,挤占了孩子们几乎所有的时间。以至于无数的孩子发出“身不由己”的感叹!

 

2. 好奇好问,探寻未知

《爱丽丝漫游奇境》虽为漫游却更似探寻,爱丽丝每到一地都会怀着无比的好奇心观察,询问。她因看到穿背心并能掏出表的兔子而好奇地追赶它,从而跌落深洞里;她因好奇小门另一边的世界而大胆地喝下“不明饮品”,吃下“不明蛋糕”;她因好奇老鼠为什么那么怕听到“猫”和“狗”这两个词而缠着它问个究竟;她因为好奇,大胆地推开了公爵夫人房子的大门,问公爵夫人为什么她的猫在龇牙咧嘴地笑;她因为好奇,无所顾忌地去拜访疯了的三月兔,和他们讨论表应该表明一个月的几号还是表明几点钟的问题;她因为好奇,问黑桃三兄弟为什么要把白玫瑰涂成红玫瑰;她因为好奇,一个劲儿地询问假海龟他们的学习经历……可爱而勇敢的爱丽丝似乎在所到之处都能学到点什么,虽然有时所见所闻使她迷惑不解,难以置信,但她仍然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去探寻这个未知的世界。而这颗好奇心却是现在许多的孩子所丢失的。

 

一位美国妈妈一纸诉状把一所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提前交3岁的女儿字母“O”,使孩子对这个圆圆的字母可能代表的事物不再好奇,她认为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对此上海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坦言,3岁小孩认识“O”,这在中国家长看来,再正常不过,还会觉得美国家长的反应太疯狂了。“我们更注重扎实孩子的知识功底,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存在很大问题,那就是对学生管太多,放太少。偏偏这些最基本的创新素养是在玩的教学环境中生成的。”[3]徐向东说,创新人才不该是被“养”出来的,他觉得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突破重围”,采取崭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素养。的确,孩子的教育不是要培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童,而是要培养好奇好问,敢想敢尝试的创新人才。换句话说孩子就是要像爱丽丝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好问好探索。                         

 

3. 不畏权威,戳穿真相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最有权威的当属红心国王和红心王后了,而他们的权威最集中表现在“王后的槌球场”和“谁偷了水果馅饼”这两章里面。王后初见爱丽丝,对她鲁莽的回答很生气,愤怒地大叫着“把她的头砍掉!砍掉——”,[4]这句话也成了王后最大的标志,她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砍掉他(她)的头”。在槌球场上,她几乎一分钟喊一次这句话,这样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以后,就没有拱门再剩下来了,除了国王,王后和爱丽丝以外,所有的球员都被看管,并且被判了极刑。因此王后的论点是,如果不立时立刻办好那件事,她就要砍掉每个人的头,一个也不留。国王的权威则在审判偷馅饼的罪犯时有突出表现。作为证人的制帽匠在国王面前心惊胆颤,另一个证人公爵家的厨师趁乱逃走。他们面对高高在上的国王,都表现出了畏惧,逃避。而唯独爱丽丝这个小女孩,不怕王后的淫威,敢对她说“这不关我的事”,[4]敢于反驳她先判决后裁定的决定,敢于戳穿真相对王后说出“你们什么也不是,不过是一副扑克牌罢了!”[4]她的这种大胆不是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一个孩子纯真质朴,追求真理的本性。她没有像别的动物那样在一副扑克牌面前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她没有像别的动物一样,不敢戳穿事实真相,在盲从盲信的社会里生活。爱丽丝和小说中除国王王后外的其他形象分别代表了社会上的两种人。一种人不惧权威,敢于和伪权威抗争;而另一种人唯权威是从,盲从盲信不敢反抗。第一种人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质朴的心,而大部分人则很早地抛弃了它。反观我们的教育,学生们唯老师的话是从,老师说的话、传授的知识像金科玉律一样不容置疑;老师们如高高在上的审判者,不容许学生对这些所谓的金科玉律提出任何异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教育造就了第二种人,造就了对权威顶礼膜拜的盲从者。

 

结语:

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在成年人眼中可能是满篇无言乱语,没有逻辑的一个小孩子的梦话;在孩子眼里它却有非凡的魅力,可能是许多孩子睡前最喜欢听的故事。他们喜欢和爱丽丝一起去漫游,去探寻未知的世界。在哪里他们可以尽情展开想象,描绘一个神奇的世界。但是学校教育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掌控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变成了人云亦云毫无创新思维的书呆子。在当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爱丽丝漫游奇境》这部看似“无意义之作”的“有意思之处”对教育的启示不容小觑。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