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王力《古代汉语》是国内一部最为通用的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代表了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最高水平,影响广泛,在古汉语知识的教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功不可没。然而,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难免存在一些疏误,文选中一些注释处理得不甚恰当,教材虽经数次修订,但都未能改正。本文作者将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与王力的《古代汉语》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它们公共部分的一些词语的注释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千里,有待进一步考证。
与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相比较,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种情况:可补充者;可订正者;两说皆可通者。可补充者,即王力的注释很模糊或者失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却很精确,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王念孙的观点取代王力的。经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种情況有4处。可订正者,即王力的注释经过我们考证之后证实是错误的(即误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很准确,我们就用王念孙的观点纠正王力的。经过考证,需要订正的有7处。两说皆可通者,即王力的注释与王念孙的注释都说得通,这种情況有5处。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处,分类加以讨论说明。
一、王念孙本可补充王力本注释例
1、《战国策·冯諼客孟尝君》后期年。
王力《古代汉语》: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年下当有毁孟尝君于湣王之事,而今本脱去也。湣王听谗,是以使孟尝君就国,下文湣王为书谢孟尝君曰:寡人沉于谗谀之臣,开罪于君。正谓此也。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觉得有必要加上“毁孟尝君于湣王之事”,它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文章的背景是齐王听信谗言,开罪于孟尝君。下文齐王向孟尝君赔罪。而王力本没有作仔细说明,给读者阅读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
2、《战国策·鲁连义不帝秦》久居若围城之中。
王力《古代汉语》: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何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案:鲍改若为此。吴云,若疑居字讹衍。念孙案:鲍之改,吴之疑,皆非也。若,犹此也。若,古字或兼数义,后人不能辨认,或改之,或删之。
在《汉语大词典》中,“若”有如此、这个的含义。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爲,求若所欲,犹緣木而求鱼也。” 焦循正义:“若,如此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若谨行,常在朕躬。”这都证明王念孙所言不误。这是个比较重要的语言点,王力本却缺少注释,应该补上。
3、《楚辞·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王力《古代汉语》: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王念孙《读书杂志》案:虽与唯同,言余唯有此修姱之行,以致为人所係累也。唯字古或写作虽。
我觉得“虽”字应当有注释。“唯”字古或写作“虽”,古今字的关系,这是今人不常见的。《大雅·抑篇》曰:“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言女唯湛乐之从也。《无逸》曰:“唯耽乐之从。”
4、《史记·淮阴侯列传》能
王力《古代汉语》: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罷极。王念孙《读书杂志》案:此能字非才能之能,能犹乃也,乃与能古声相近,故义亦相通,说见释词。
在《汉语大词典》中,“能”有乃、就是、于是的含义。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孙子·虚实》:“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能字有乃的意思,但并不常见,应当有注释。
二、王念孙本可订正王力本注释例
1、《战国策·触讋说赵太后》有所郄
王力《古代汉语》:而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王力注释:郄,不舒适。王念孙《读书杂志》案:而恐太后之玉体有所卻也。念孙案:卻字,本作【亻*卻】,谓疲羸也。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汉语大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说文·人部》:“【亻*卻】,徼【亻*卻】,受屈也。”《广雅·释诂一》:“【亻*卻】,極也。”又“【亻*卻】,劳也。”王念孙疏证:“司马相如《子虚赋》‘徼谻受诎’”。从这些文献上看,【亻*卻】是疲羸、疲倦的意思。王力的不舒适意思不够精确。
2、《墨子·非攻》也
王力《古代汉语》: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剑者。王力注释: 也,语气词,引起下文。王念孙《读书杂志》案: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剑者。念孙案:也即拖字之误而衍者。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这个“也”是衍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于杀死无辜的人。根据上下文,这个“也”是多余的。前面的“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至入人栏厩”,后面的“今至大为攻国”都没有“也”字。可见前后都不需要“也”作为语气词,那么“也”为衍文。
3、《庄子·北冥有鱼》朝菌
王力《古代汉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王力注释:朝菌,一种生长期很短的菌类植物,朝生暮死,所以叫“朝菌”。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引之曰:淮南道应篇引此,朝菌做朝秀。高注曰:朝秀,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蠶蛾,一名孳母。据此,则朝秀与蟪蛄,皆虫名也。朝秀朝菌,语之转耳,非谓芝菌,亦非谓木槿也。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上文“二虫”,是指蜩与学鸠,那么这里的“晦朔”,也一定是说朝菌这种虫。虫,是微小的知之物,所以用知不知说它,如果是草木这种无知之物,就不需要说知还是不知。
4、楚辞·离骚》长余配之陆离
王力《古代汉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配之陆离。王力本注释:陆离,美好的样子(依许慎说)。王念孙《读书杂志》案:陆离有二义:一为参差貌,一为长貌。岌岌为高貌,则睦离为长貌,非谓参差也。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从对文的角度看,“岌岌”是形容高的样子,“陆离”亦当是形容长的样子。《九章》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人之崔嵬。”义与此同。
5、《楚辞·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
王力《古代汉语》: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王力本注释: 絓,悬挂。絓结,比喻心中郁结。王念孙《读书杂志》案:絓亦结也。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絓结”是并列结构,不应当解释为悬挂的涵义。《说文》:“絓,茧滓絓头也。”段玉裁注:“谓缫时茧丝成结,有所絓碍,…引申为絓碍之称。”《广韵》:“絓,丝结也。”
6、《楚辞·哀郢》悲江介之遗风
王力《古代汉语》: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王力注释 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好的风俗习惯。王念孙《读书杂志》案:风为风雨之风,非风俗之风。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文选·圣主得贤臣颂》:“追奔电,逐遗风。”注曰:“遗风,风之疾者。”《甘泉赋》:“轻先疾雷而【马·及】遗风。”根据上下文,《哀郢》中“遗风”当作疾风讲,而不是遗留的风俗。
7、《史记·淮阴侯列传》欲反汉
王力《古代汉语》: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瞿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王念孙《读书杂志》案:欲反汉当依宋本游本作亦反汉。亦者,承上之词,此时诸侯皆反汉而与楚,非但欲反也。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既然诸侯都已经反汉而与楚,就表明动作已经完成。而“欲”,是表将来的,动作还没完成。前后矛盾。
三、王念孙本与王力本两说皆可通例
1、《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以其类为招
王力《古代汉语》: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王力本注释: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类,当为“颈”字之误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案:以其类为招, 类,当为颈字之误也。
《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旳。《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竝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这都是“类”为“颈”字之误的证明。
2、《庄子·北冥有鱼》培风
王力《古代汉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王力注释:培,凭,凭借、依赖。培风,等于说乘风( 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培之言凭也,凭乘也。
风在鹏下面,所以用负。鹏在风上面,所以用冯。九万里而后在风之上,在风之上而后能冯风。所以说“而后乃今培风”。“冯”与“培”两字声相近意义也相通。颜师古曰:【崩*阝】,吕忱音陪。《楚汉春秋》作“冯城矣”。这是“陪”“冯”音相近的例证。
3、《庄子·胠箧》仁义存焉 义士存焉
王力《古代汉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引之曰:存焉,当为焉存。焉,于是也,言仁义于是乎存也。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行。《汉语大词典》中解释,焉,兼有介词加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介词“於”加代词“此”或“是”。《左传·隐公元年》:“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而这句话的中,焉就相当于介词“於”加代词“此”或“是”。
4、《荀子·劝学》强自取柱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王力注释:柱,通“祝”,这里当“断”讲,(从王引之说,见《读书杂志》)。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引之曰:柱,当读为祝。
“柱”在此用为“断”义,是假借,但《说文》云“祝,祭主赞词者。”可见“祝”用为“断”义也并非其本用。《说文》:“断,斫也,从今,属声。”“柱”字古音为定纽,侯部,“断”字古音为断纽,屋部,声韵都相近。
5、《荀子·劝学》衢道
王力《古代汉语》:行衢道者不至。王力注释 衢道,四通的路,等于说歧路。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尔雅四达谓之衢,又云,二达谓之岐。岐衢一声之转,则二达亦可谓之衢。
在《汉语大词典》中,“衢道”为歧路,岔路。《荀子·劝学》:“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杨倞注:“ 孙炎云:‘衢,交道四出也。’或曰:衢道,两道也。不至,不能有所至。下篇有杨朱哭衢涂。今秦俗犹以两为衢,古之遗言欤?”
以上是本人围绕最新版王力《古代汉语》第一、二、三册文选部分展开的研究,因水平有限,必有许多错误,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