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美”的阐释——《美育书简》之我看

作者:彭文福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3-07人气:9563

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将之提升到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致的高度并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因此人们把《美育书简》视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以抽象的人性为理论基础,从康德的美学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美育思想。他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改变人性分裂状态,重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人格,从而使人由审美的自由王国进入政治的“自由王国”。他敏锐地发现资产阶级建立的“理性王国”的弊端,指出它并未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幸福,揭示了审美教育与人的自由发展、培养完整人性的关系,这是深刻的又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的概念的提出

“美”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经验方面。然而什么是“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在席勒的著作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基础性质的概念,是理解“美”的关键。席勒认为,我们的人性因为受到“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的推动而分裂,并且这两种冲动难以平衡,人总是受其中一种冲动的控制而变得松弛或紧张。他指出,在人性分裂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人性, 取得上述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需要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并以此作为桥梁。因此游戏冲动实际上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

席勒定义的美不是指自然的美,它是人类在自然里的创造和劳动的结果。他指出“游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可以叫做活的形象。这个概念指现象的一切审美性质,总之是指最广义的美。”[1]86这说明席勒已经认识到美已经不仅是自然的造物了,美是人的创造,而“活的形象”并不是简单地被认为是有生命。他强调“一个人尽管有生命和形象,却不因此就是活的形象。”[2]87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席勒已经意识到美是人和自然的复杂创造,有着主客体的区别。席勒所谓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流行的那些游戏,因为“它通常只是针对真正物质的对象。”[3]89由此,笔者认为席勒此处强调的应当是美的概念的抽象性,它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所感的个体物质的形象和内容,而是一种从众多个体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美。可见,席勒对美的认识从个别抽象出普遍,从具体提升到抽象,从而形成美的概念。

美的功能

我们也许会诧异席勒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美”的概念。借助于“游戏冲动”这个概念,席勒正式提出了他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完满人性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的盲目的支配而成为无理性的动物,在最后一个阶段,人是充分理性化、道德化的。人不能从自然阶段一下跃至道德阶段,而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介。审美成为了人由感性转向理性的桥梁,“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4]116此外,席勒在经历了对法国革命由起先的无限期望到后来的失望后,他试图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一种手段。经验生活中政治的失败使得席勒相信,“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能够达到自由。”[5]39笔者认为,席勒把审美教育作为实现自由的手段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他将审美的作用延伸到政治的领域并赋予其可以摆脱经验生活中物质和人为障碍的无限能力,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席勒的尝试却是一次空想,因为他只是一味地夸大了审美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人作为一个个体和类的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作用。因此,如何在生活中使得审美具有人的实践特征而非主观臆想将成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个弱点。但是席勒也有所意识,他指出“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之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6]61席勒认为还是只能将美的艺术作为人的性格高尚化的工具,进而实现政治的改善。

前文提及席勒认为游戏冲动可使得人性和谐统一,不再分裂,而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这说明美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建立和谐。在《美育书简》中,和谐并不只是指人性的统一平衡,审美也在社会建立起和谐。席勒认为“力量的国度只能通过自然去驯服自然的方式,使社会成为可能。伦理的国度只能通过使个人的意志服从公共意志的方式,使社会(在道德上)成为必要。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通过个体的本性去实现整体的意志。”[7]45并且“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和谐建立在个人心中。”[8]145席勒想要指出的是只有美能够使得人性成为一个整体,因为它要求人的两种冲动和社会协调一致。然而其他形式都将使社会分裂,原因在于它们只是涉及社会个体的私人感受,而这种感受却因为个人的不同经验而有所差异。但是美却能够使得每个社会成员有相同的感受,其可能性在于美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概念,它涉及的是大家共通的感受。这样,社会就能够实现统一、和谐了。

理性——获得“美”的钥匙

如何获得“美”或是“美”的感受是席勒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关于美的实现或是美的获得途径,席勒引入了“人性”和“理性”的概念,并视作实现“美”的前提。他认为美的纯粹理性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去寻求,并可以由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这也就是说,席勒承认美是由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共同获取的,并且是由感性向理性转变的。他强调:“只要理性告诉我们有人性存在,我们就知道有美的存在。”[9]87但是席勒又说:“经验可以回答我们,美是否存在。”[10]87并且他强调:“要把美的观念和感觉能力的联系分开却是徒劳的。因此我们把前者只看成是后者的结果是不够的,必须把两者看作是互为因果。”[11]130这就说明作为经验的首要因素——感觉和审美是互相作用的,我们通过感觉和理性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美作为一种感官感受作用于我们,这种感受可能是一段悦耳的音乐或是一幅美的画,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的美的享受。因此,美对于我们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思索的一种对象。当美和我们内心情感融合时,美的感受就内化成我们审美主体自身一种状态。在席勒看来,美是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的,而理性却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中实现“美”,而“美”既是我们的作为也是我们的状态。

“人在审美,就意味着他在关照物的外观、形式而非内容和功利性。审美活动要求审美主体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人对当前功利的拒绝,审美的直接结果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超功利的主体自由。”[12]由此可以这样说,每一次审美活动都可理解为一次道德的净化和提升。在纯粹审美的过程中,功利的心态将在这过程中渐渐淡化,就像我们和陶渊明欣赏同样的菊花一样,陶渊明能退隐山林,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惬意,从而享受着自然的美,即使我们没有那种环境,但是在欣赏菊花的时候依然能够获得和陶渊明一样的悠然之美。如果我们怀着功利的心态欣赏菊花时,我们获得的也许就不是一种自然、悠然了,而是想到菊花能够带给我们清肝明目的效用。因此,席勒提出“一切精神的判断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做出的,一切内心的选择都是由我们的行动表现出来的。”[13]77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优劣之说

笔者认为,席勒的《美育书简》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美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美的存在”以及“怎么样实现美”。当中的论述的最大成功在于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由此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封信中提到:“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14]39它对促进美育理论的完善以及从历史的高度去全面阐释审美教育问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从席勒开始,美育才真正逐渐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15]虽然他把审美作为实现政治自由和社会改造的手段是不切实际和难以实现的,但是他为人的自由和幸福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席勒的美育思想的另一贡献在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他在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原则的基础上继而发展成为“美是人性的自由”这一命题,并且给黑格尔和马克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席勒在论述美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第一,术语的使用不严格。他不加区别地使用自然、绝对等词,或者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没有注意到语义的变化和不同,如形式。这使得很多词语出现模棱两可的意义,从而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述更加难以理解。第二,席勒认为要实现人性的完整和理性必须通过审美来完成,并且他有时把美看作是德育的手段,认为美只具有相对的价值,把审美的人作为理性道德的人的中间阶段,有时又把审美自由作为人的精神解放和和谐的最高状态,把美的王国作为最高的境界。总的来说,席勒在“美”究竟是作为手段还是目的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使得“美”没有固定的界定。最后,席勒把审美视作实现自由的中介,他忽视了物质世界里人的实践作用,从而他的美育思想没有作为真理而流传下来。尽管席勒的《美育书简》已不适合现代的发展标准,其论述也存在偏颇之处,但这本书依旧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品读。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