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的情感如槐花般绽放——听《槐香五月》有感
一、案例背景
2012年4月9日上午,因陪美国来的一名博士后去一所小学调研而有幸听到了这一节课。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槐香五月》。执教者是一位让人感觉特别温馨而甜美的年轻女老师。
二、案例描述
带着一束束雪白而清香的槐花,女老师走了进来。于是,这堂课就在她把那些鲜花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拉开了帷幕。首先她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接着是读生字,在课本上描出和在本子上写出1-3个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再接下来是读短语,进而齐读课文,再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并回答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再是让孩子们说说“你觉得槐花像什么”,从而引出“槐花的特点:多、香、美”,再紧接着问孩子们“清香、醇香、浓香”这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最后是游戏,让孩子们读出大屏幕中缺了部分字词的课文。
三、案例总结
正如前面所说的年轻女老师的温馨而甜美一样,这节课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槐花的清香和孩子们的热情。如果非要给这节课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注重对语文情感的激发。
1.“实物”激发
这体现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槐花。这是一所城里的小学,孩子们大多数都生长在霓虹灯闪烁的高楼大厦当中,对槐花自然是没有太多的了解,老师的这一举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槐花,这有助于孩子们热爱语文课的学习。这样一串简单而实在的槐花,对于城里们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人生体验,它不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燃烧了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更是让孩子们在整个漫漫人生路之中都永远的留下了关于槐花的美好记忆。
2.“韵律”激发
这体现在“读生字”这一环节。如,“炒”—ch ǎo ch ǎo chǎo,炒炒炒,左右结构火字旁,炒菜。这种有韵律的读法,让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又何尝不是激发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衬托着各种喜怒哀乐,当你快乐、悲伤、孤独或者思乡的时候,这时你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给你增加无形的力量。不必说,音乐的功效是无法用言语来诠释的,而韵律是音乐的精髓,如何用韵律来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最好的表达。
3.“想象”激发
在亲身体验了槐花以后,老师让孩子们来说说“你觉得槐花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串鞭炮”,有的孩子说像“一串项链”,不管孩子们说像什么,老师的回答都是一个关于肯定的微笑。“想象”的世界没有国度也没有边界,有的只是一种勇气,而孩子们能不能去大胆的发挥想象,这就是教育成功与否的真谛。如果说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珍贵的天性,那么,让我们向这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她保护了孩子们尚处萌芽状态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四、案例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语文的情感如槐花般绽放”,它的本质也就是回归了课程的基本理念。
1. 注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节课,老师用“雪白清香”的“槐花”唤醒了孩子们的激情,用“香喷喷”的“感觉”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用“鞭炮”和“项链”等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
2. 发扬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样的槐花,在“槐乡”的孩子们看来,它们无处不在,可以用来吃也可以用来玩;而对城里的孩子们来说,更多的可能就是一种感觉。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种经历。
3.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整个课堂,无论是孩子们积极欣赏“槐花”,还是主动发散“想象”,抑或是踊跃参与“游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民主的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
语文的学习永无止尽,语文的教学精彩纷呈,让我们用真心来感动学生,用真情来诠释教育,如同让更多的语文情感如槐花绽放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