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文化视角下林语堂翻译策略的研究—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引言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因此,译者必须具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去发掘更多恰当的翻译手段来传递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而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位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其文学创作和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化态度。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林语堂先生的翻译实践。对于林语堂先生翻译策略的研究视角大多是从异化、归化、跨文化方面进行的,而本文以林译本《浮生六记》为实例,对林语堂在其交互文化观影响下所采用的厥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来更好地阐释林语堂在其翻译中是如何传递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的。
二、林语堂的交互文化观
安东尼·皮姆在他的著作《翻译史研究方法》指出译者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重叠或交汇的部分,即所谓的交互文化。他认为译者是交互文化中的成员, 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斡旋人”。 而身处于中西文化背景中的林语堂正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斡旋人”,他的交互文化观也是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林语堂(1985-1976),福建省龙溪县人。林语堂六岁开始学习《四书》和《五经》,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其家庭同时也信奉基督教,林语堂从小就进入教会学校学习,又于1919年至1923年游学海外。多年的西洋教育使得林语堂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但是,这也带来了他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遗憾。于是,进入清华大学后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得益于中西结合的背景,林语堂渐渐形成了亦中亦西的交互文化观。
三、交互文化观与文本选择
林语堂所选择的翻译文本多是和自己的交互文化观相呼应的源本。通过这些作品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林语堂于1935年将其译成英文,前后易稿不下十次。傅雷指出,“选择一部翻译作品,最好还是看作品与自己的气质是否相符”。《浮生六记》一书中所传递的中国文人质朴自然的气质性情和恬静悠闲的处世哲学深得独抒性灵,追求闲适自然的林语堂的喜爱。本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经林语堂的翻译变的通俗易懂,成为让英语读者“徘徊不忍卒读”的佳作。并且国内本不喜欢或看不懂文言文的青年也对此爱不释手,这与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分不开的。
四、交互文化观与“厥中”翻译策略:以《浮生六记》为例
抱着东西融合的交互文化观,林语堂采用了一些“厥中”的翻译策略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采用了文化借用的策略;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他采用了文化替换的策略;为了更好地调和这两方面,达到及传播中国文化又让译入语读者接受其译本从而促成文化交流的目的,他采取了文化补偿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借用
文化借用,把某个源语的表达形式逐词转移到目标语的一种文化转移,即在译入语中借用源语的表达法。被借用的词可能不经任何改动或稍事修改,如音译。
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和术语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语时,根据这些名称的发音特征,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来的方法。
王闻言先出,请母点《刺梁》、《后索》等剧,劝芸出现,始称快。
Hearing this, Miss Wang left first and asked my mother to select more cheerful plays like Ch'ibliang and Houseb. (Lin Yutang 2009:37)
《刺梁》和《后索》属于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戏剧文化。林语堂先生直接用拼音表达,既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到原文的发音特征又保持了原语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文化替换
文化替换,指用译入语文化中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汇来替代源语中的陌生词汇,以此来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他生未卜此生休,两人痴情,果邀神鉴耶?
Ended is the present life and uncertain the next, as the poet says. I wonder if God
will listen to the prayer of us two silly lovers.(Lin Yutang 2009:49)
此句中的“神”被译成了“God”。在中国“神”是掌管生死大权的指掌者,在西方则指的是上帝。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喜好,便于传达原文的信息,林语堂先生选择了英语惯用语来翻译这个词,从而减低了异域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三)文化补偿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原文的文化内容往往会被忽略,以致于译入语读者不能清楚的理解和接受原文的意义。因此,译者要采取一些补偿性的翻译手段来弥补原文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如增译、注释等。
1.增译,指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译者在译文中补充一些与原文本意接近的内容,创造出与原文本意接近的意象。
姜桂之性老而愈辣,以喻忠节之臣,洵不虚也。
The ginger is by its nature the more biting the older it becomes, and it seems to me
extremely appropriate therefore for it to be compared to old dour, veteran ministers
of state, who often have more guts than the young ones. (Lin Yutang 2009:239)
在中国,长者往往被看成是学问和智慧的象征,因为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西方这种思想可能不易于理解,因此,作者在最后增译了一句:长者往往比年轻人更有勇气,用来解释说明“姜桂之性老而愈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展现给西方读者。
2.注释,通过附加内容的形式把原文中有关源语历史文化的事物或文化现象表达清楚,目的是使译文读者既容易理解又不会造成原文意境的损失。
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And so we remained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for twenty-three years of our married life like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Lin Yutang 2009:25)
鸿案相庄典出《后汉书・逸民传・梁鸿》,指的是东汉书生梁鸿和他妻子孟光恩爱的故事。后来也以“鸿案相庄”表示夫妻和好相敬。所以,译文中作者用梁鸿和孟光来代替。但英语读者很可能不理解它们的含义。因此,作者加注东汉时期,使原文信息清楚地表达,也向西方读者了解蕴含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谚语。
五、结语
通过对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林语堂先生在其交互文化观的影响下他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厥中”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使他的译作既没有远离源语文本,又没有太接近译入语读者;既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异域文化和民族的特色,又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达到了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