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谦益墓志铭的优缺点——结合黄宗羲的五病之说
一、概述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明末文坛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他的学生。在历史上,钱谦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一般都是文道分开的。在政治上,因他的两次失节问题,多为后人所不耻,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然而在文学上,钱谦益却是当之无愧的明清文台领袖,纵横文台数十年,是为东林巨擘。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等,又有《列朝诗集》、《杜诗笺注》等。对明清交替之际文学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台巨人,黄宗羲却指出他的文章有五病,这五点文学批评也是其他文人如归有光等人所不能说,不愿说的。因此,本文将结合黄宗羲的五病之说,来看待钱谦益的墓志铭,浅谈一下钱谦益墓志铭的优缺点,其缺点又是否符合黄宗羲的五病之说?
二、黄宗羲的五病之说
黄宗羲对钱谦益始终是尊重的,这不仅仅和黄宗羲的父亲相关,他们本身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因而黄宗羲是十分尊重钱谦益的。但是,黄宗羲是一位务实的学者,他既承认“古今学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又讲于今“师道亡矣”,为学者要“从而救之”、“推明绝学”(见《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广师说》)。[1]因而黄宗羲对于钱谦益的评价一方面是尊重,另一方面是批评。
黄宗羲对钱谦益的文学评价是双向的,既有“四海宗盟”的总体评价,也有一些辛辣的批评。黄宗羲在《天岳禅师诗集序》云:“(钱)牧斋于明诗,去取失伦。” [2]这是批评钱谦益《列朝诗集》评议前人不公。黄宗羲在《思旧录》云:“(钱谦益)有数病:阔大过于震川,而不能入情,一也;用六经之语,而不能穷经,二也;喜谈鬼神方外,而非事实,三也;所用词华每每重出,不能谢华启秀,四也;往往以朝廷之安危,名士之陨亡,判不相涉,以为由己之出处,五也。至使人以为口实,掇拾为《正钱录》,亦有以取之也。” [3]那么这五点是否有适用于钱谦益墓志铭的地方呢?如果不适用,钱谦益墓志铭的优点又在哪里?下面本文将以此为中心一一进行讨论。
三、钱谦益墓志铭的优缺点
(一)写实性、抒情性强,描写细腻生动
在黄宗羲的五病之说里,第一即是批判钱谦益的文章阔大过于震川,而不能入情。用黄宗羲的话来说,钱谦益的问题在于,他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可下笔过于矜持。关注的东西过多,所以往往不能入情。
这一点在钱谦益的墓志铭中体现的不明显,相反,我觉得钱谦益的墓志铭还是比较写实,抒情性比较强的。其好友李流芳曾经说过:“铭者,名也,所以名其为人,使其人精神颜面传于后世也。” [4]李流芳认为,墓志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体现死者生前的精神面貌。对于李流芳的这种见解,钱谦益欣然赞同,他撰写的碑传文,常常能够如实地描述对象的行为事迹和心理活动。以《封陕西道御史赵府君墓志铭》为例,通过多方面求证从各方面体现出了府君的贤达及其儒士风范,因此,钱谦益的墓志铭写实性很强。
此外,钱谦益的墓志铭除了在描写上力求真实,还善于在墓志铭中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是钱谦益撰写墓志铭有别于其他墓志铭的地方。例如他的《秦母钱太宜人墓志铭》,主人公是秦母,但文中钱谦益着力表现的却是他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的怀念和悲痛之感。要知道凡事过犹不及,在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过分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而不顾文章内容,则往往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二)文不对题,自相矛盾
黄宗羲的五病之说里说钱谦益的文章“用六经之语,而不能穷经”。体现在钱谦益的墓志铭里就产生了文不对题、自相矛盾的现象。在他的某些墓志铭尤其是女性墓志铭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矛盾,比如说《赵灵均墓志铭》这篇,题目只出现男方,内容却大写女方,内容与题目显然不符。
纵观钱谦益的墓志铭,优缺点其实很明显。优点在于他的写实性,这对于墓志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刻画人物细腻深刻,善于抓住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文不对题,自相矛盾,往往说着说着就脱离主题了,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自我感情的抒发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其墓志铭为人所诟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