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浅论早期易安词中梅意象的悲伤情怀

作者:吕睿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2-07人气:1522

在作者如林,名家辈出的我国古代文坛上,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罕见的女作家。她以词闻名,但也工诗、善文,并有词论著作,在文学史上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公元一零八四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卒年不详。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洛阳名园记》的作者,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易安居士,东京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夫人,当推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三)”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她论词,敢于讥弹名家,不稍假借;她论政,主张抗战,反对投降;她填词,肆意落笔,无所顾忌。这样一个有才学、有胆识、有个性、骄傲而美丽的女子,她走过的却是感伤愁闷的一生。国破、家亡、被诬等等,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险滩,李清照都没有幸免。时代的悲剧、家庭的不幸、性别的歧视,使李清照的词浸透了浓厚的悲伤情怀,而她的咏梅词尤其如此。

     词是表现词人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词,从感情过渡到词,这中间有一个具体的外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意象的营造过程。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

     李清照词中对于梅意象的营造,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更多的是赋予梅意象一种新的审美内蕴——悲伤情怀。她所营造的梅意象中贯注着一条深切浓厚的感情洪流——悲愁伤感。

早期的咏梅作品抒写的是作者人生早期的感情生活,在梅花的意象中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美好青春的自豪、自信的陶醉和淡淡的惜花伤春的情怀。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状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此花不与群花比。

梅与霜雪相伴,与苦寒为友,因其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品性而赢得了“岁寒三友”、“花中君子”的美誉。因此,梅意象在名族文化心理中便形成了固定的审美意象——报春的使者和贞洁的君子。

这首词作者一开笔就着眼于梅花的“此花不与群花”的独特之处:雪里送音信。冰封大地,万物萧索,百花沉睡的时候,惟有梅花舞风弄雪含香吐蕊。你看他,袅娜乍开,含羞打朵,星星点点地依偎着玉洁冰清的枝干,那含苞半开的香脸,似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纯真的芳脸泛着情韵的光彩和幸福,像刚浴出的清新的美人,亭亭玉立,披着月的清辉柔纱......这位寒洁素颜、真纯自然、清丽娇美的花中仙子,不就是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豆蔻年华的李清照吗?作者在此塑造的梅花不事铅华的自然之态,超尘脱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挺立、独特坚强的个性,正是她自我形象的写照。词的结尾作者深深地陶醉在梅花的幽香与美酒的醉香里,也陶醉在在自己娇美的青春里。在对梅花的欣赏和醉人的青春的赞美中,再现了作者拥有青春的自信、满足的情怀以及对超越群花的美的人格理想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期待。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她早期的一些作品则表现了她少女时期淡淡的伤春情怀。如: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在这首词中,作者挣脱了传统的梅意象所蕴含的审美内蕴对自己感情的束缚,让梅花这一物象寓意了自己特有的情感——伤春之情。梅花这一物象没变,而它所寓意的情感却开始发生变化了。从清晨玉炉沉香的袅袅残烟里,从依恋“山枕”而久久回味的昨夜梦境中,少女淡淡的忧思隐约可见。春日里,有什么事能令性情活泼欢快、生活自由自在的李清照发出这种忧伤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待字闺中、到了嫁娶年龄的李清照,由于一份少女思春的情怀,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跃,而显得娴静成熟。“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在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及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无忧无虑长大的李清照,对美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着一切哦那个是也培养了李清照感情的丰富细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去秋来的景色,李清照渐渐变得娴静而多了一份婉转的深思。闺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③  

(二)清照为词,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也细腻体味着生命。在她的心灵深处,萌动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即对青春的无限留恋和惋惜。因此,她为美好事物的消失而悲叹不已,悲伤难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骤然来袭的风雨,已非杜甫笔下的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而是春夏之交时无情的暴风雨,这种风雨无疑使女词人极其敏感、多情的心灵经受了一番摧折,她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渐渐走远了,最娇艳的花朵也要面临着凋零的命运了。然而词人却无力挽回,难以抗拒春天之逝,春花的凋零。

显然,伤春的悲伤难禁、深沉哀感正是对生命本质的深深体味;人生短暂,生命又有几何,而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青春更加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女词人禁不住将这种浓于深情的哀伤与象征青春的娇红化而为一。这样,春花的掉落,娇红的飘零怎能不引发女词人无限的伤感与愁闷?宗白华说过:“深于情者,不禁对宇宙人生体会到了至深的无名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④虽然,女词人缺失两位圣者的悲天悯人的气魄。但是,很明显,女词人对宇宙人生无名哀感的体味又是何其深邃!女词人深谙:青春易逝,岁月催人老,自己的青春就像这易逝的春天、易凋的娇红。

总之,性别的觉醒,闺阁的寂寞,青春的短暂,生命易逝的哀叹与伤悲,使作者不经意间那份对梅花的愁绪蔓延到了己身,为少女时的清愁涂上了重重的一笔,为作者精心营造的梅意象染上了一笔淡淡的悲伤之情。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