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述评
《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台湾中学国文课程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改革方面
课改中两大政策颇有创意。
(一)是大学多元入学研究方案。包括“改良式联招”、“推荐甄试”与“预修甄试”三方面,考试分基础科目考试和指定考科两部分,有利于选拔人才的需要,而对成绩的处理除“采计”外,还增加“检定”和“参酌”方式,成绩实行“级分制”,并且学生具有的特殊才能可进行推荐。就是倡导多元的看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出此方案有许多的优点:
1.考试的变革,多元的关注。突破了考试单单关注“一考定终身”的遗憾。而且指定科目的考试对于各系选人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成绩的处理也不是单一的模式,增加另外两种方式,破除“分分计较”的弊病,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作用。
2.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特殊才能的可以进行“推荐甄试”,展示自己的才能,不仅有利于个体自我能力的完善及个性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高校的培养。
(二)是开放中等学校教科书为审定制。教材的编制以前趋向于“国家化”、一元化与标准化,后来实行开放民营自由选编,也对教材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1.打破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一个版本的教材使用未免过于单一,容易造成呆滞,死板的格局。而教材的自由、多元与复杂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要。
2.教材的多元化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冲击。多元化的教材对于选文来说,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文章的选择角度可能会有所差异,这就使得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视野和见识。
二、教学的潮流
台湾中学国文范文教学的潮流主要有讲求形式结构的章法教学和讲求内容、深究篇旨的教学。并以平测法和苏轼《教战守策》为例进行说明。两种教学关注的都是文章本身的结构,但文章的结构、体裁和语言都是文章的形式,这与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是关注内容还是注重形式是否存在着矛盾?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至少三个问题:一是教学时间的问题。从分析《教战守策》为例可以看出,历史因素分析的比例过大、过细。过多的分析历史,似乎不是语文课应该上的?二是对“双基”的关注是否会降低?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还是不容忽视,台湾的关注点是否会对此造成一定的影响,作者也说国文能力的降低,是新生一代学习上的一大忧患。三是通过大量的讲解结构其实也想对写作文有一定的帮助。但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其实会形成一个个模式的模块,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异同,达不到这样一个写作的标准,是否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法的应用
作者对国文教法的运用分析了两大教法:
(一)创意教学的自由化。其有许多的教学理论,如:模拟法、重组法、辨别法……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激发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具有相当的自由化。诚然,它与我们传统的一般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区别,这个教学方法好是因为它是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的,也就是以学生为主,对学生的关注比较大。但是“文无定法,贵在授法”,是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创意教学法呢?这个问题还是值得商讨,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目的不同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媒体教学的科技化。多媒体运用的好处不言而异,但同时也得注意一些相关的原则,必须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度性、优化组合的原则,所以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四、对本书的评价
可以看出本书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注重历史性的探讨。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的注重历史时间线索的把握与讨论,比如现有的研究成果追朔到历史,改革的原因追朔历史,一些术语的界定追朔到历史(如:章学法、平测法)等,使人明白其出处,增强说服性。
(二)审视教材的力度非常强。
作者从部编本和审定本(民营本)的原则、注释、题解、文体、应用练习、编排方式以及插图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审视教材的力度很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民营本教材有两大变化:一是对社会的联系性加强。二是编写的角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学生中心加强。特别是应用练习的增加,对学生课外和学习写作等方面大有帮助。
(三)数据统计多,说服力强。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断的用数字进行说明问题,比如选文的删减情况,课数、比率都有统计,尤其是后面用两个表格进行的比较分析,既有统计,又有分析,这种数据的使用增强了说服性与可信性。
(四)本书很辨证的看问题。
书中并没有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内容(文言文)的删减和教师对语句剖析越来越繁琐趋势的矛盾。另外充分的说了教育面对的环境,政策变化太快、工作量大、变更快造成资源的浪费,功利主义比较严重,教法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校本课程的发展困难,这是面对的第二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