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虚与实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吴宗易来源:《新美域》日期:2024-08-15人气:55

中国画,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吸引着世人。其中,虚与实的运用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美学中一个颇为重要的方面。在中国创作中,虚与实,既是一种绘画手法,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它们在画面中交织融合,共同营造出中国画的独特韵味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韵、丰富的内涵以及深远的意境。由此可见,在中国画中,虚与实的处理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对虚与实在中国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一些个人拙见,以供品鉴和指正。

一、虚实之论

在中国画中,虚实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通常是指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创造出明暗交替、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其中,“虚”常常指的是画面中的空白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未明确描绘、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在中国画的理论体系中,“虚”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内涵。它可以是山水之间的云雾缭绕,也可以是人物画中的背景留白。这些“虚”的部分赋予了画面独特的气韵,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引导观者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而“实”则是指画面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等具体元素描绘,是画家自然和人物的直接描绘,也是画家技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所谓“实中有骨,骨中有力,力中有气,气中有神”,正是“实”的部分以其精细入微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使得画面具有了真实感和生动性

在中国画中,虚与实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彼此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这种虚实的处理,不仅体现了画家的技巧和智慧,体现了画家对世界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同时也传递了中国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

二、虚与实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一)虚实相生,以谋章法布局

中国画一向强调“章法”,即构图之道,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使画面产生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达到意境与情感的双重表达。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谢赫则将其称作为“经营位置”。中国画在创作中,多采用“三分法”、“五段法”等布局方式,通过对色彩、线条、形式等方面的巧妙处理,在虚实交错之间,构建出富有张力和韵味的画面

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上,“虚”和“实”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虚”指的是空白部分,而“实”则是画材物象。通过对空白的巧妙经营,使得画面虚实得当,从而维持画面阴阳平衡。潘天寿曾言:“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同时还指出“作画须会心于空白处。”这句话点破了画面中留白的重要性,也阐明了虚实在中国画中的作用。“虚实相生”是一种重要的构图手法,通过运用淡墨、写意等技法,将虚与实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抽象的美感。同时,“虚实相生”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平衡,与中国画强调的阴阳平衡之构图之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在中国画创作中,作画者以虚实相生为技巧,营造画面中明暗交错的效果,抑或通过淡化或模糊远处的物体,突出近处的重要元素,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以使得整幅画作布局协调、结构合理,充满气韵与生趣。

以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创作的《六君子图》为例进行说明。倪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在《六君子图》这幅作品中,倪瓒巧妙地运用了“阔远”的表现手法,将不同距离的景物展示在同一幅画面中,给观者带来了一种广阔而深远的视觉享受。

其中,近景部分是六株不同品种的树,它们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位置。倪瓒巧妙地选择了不同形态的树木,从而给观者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感受。有的树高大挺拔,有的树低矮曲折,有的树枝叶繁茂,有的树叶稀疏凋零。这种多样性的呈现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中景部分是空旷的江面,江水在画面中弯曲流淌,形成了一条明亮的流线。江水的流动给整个画面增添了活力和动感,与近景中多样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江水的宽广和自然之美。远景部分是遥远的山脉。远山在画面中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来,轮廓模糊,给人以朦胧、遥远的感觉。远山与近景中的树木和中景中的江水形成了虚实对比,互相衬托,使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增强。

(二)虚实相间,以致画材疏密

清代画家恽寿平提出了著名的“疏密论”,他认为在绘画中应该“须疏处用疏,密处加密”。该理论揭示了绘画中虚实关系的重要性,即在画面中要精准把握物象的疏密变化,让虚与实相辅相成,各司其职。而在中国画中,虚实变化既是技法,也是审美准则。疏密的变化能够带来物象形态的不同呈现,同时也反映了画家对空间和形式的把握与运用。而这种疏密的变化,往往源于物象之间的虚实关系。所谓“虚”指空白,“实”指画材。另外,在中国画中,物象之间的距离远近及空白的大小决定了疏密的程度。当画面上的物象之间距离适当、空白恰到好处时,便形成了疏密有致的画面,使得观者在审视作品时产生一种虚实交错的美感。而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留白也被视为一种艺术手法,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白之处,更是一种意境的表达。留白之处,留给了观者思考、感悟的余地,引导着观者自行填充、联想,使得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内涵。

以潘天寿绘制的《菊竹图轴》为例进行说明。在《菊竹图轴》这幅作品中,画面中左侧的菊花密集而繁盛,与画面其他部分形成了虚实的对比。同时,运用没骨的艺术处理手法来描绘菊花的叶子,将其看作“实”的元素,而菊花的花瓣则采用双钩的技法,花瓣上的小留白则体现出“虚”的元素,这种双重的虚实关系使得画面左侧的菊花成为了画面的焦点。

整体来讲,在《菊竹图轴》这幅作品中,潘天寿巧妙运用虚实疏密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和动感。正如潘天寿所言,“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实就不能体现虚”,虚实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画面的美妙之处。同时,疏密的对比也是这幅作品的一大亮点,疏处彰显着虚,密处体现了实,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菊竹图轴》这幅作品充分展示了潘天寿在绘画艺术上的造诣,也展现了潘天寿对于“虚实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三)以实带虚,显线条刚柔

中国画是一种以线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线条不仅是描绘物体外形的工具,更是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方式。粗细、弯曲、延伸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画面,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情感。所以,线条被视为中国画的精髓。结合古人对阴阳属性的定义,刚硬坚实的线为实,轻柔飘逸的线为虚;直线为实,曲线为虚;粗线为实,细线为虚。实线代表着稳定、坚实、有力量的阳,而虚线则象征着柔软、变化、富有动感的阴,二者相辅相成。中国画中,通过对线条的虚实处理,使其带有或刚或柔的气息,赋予作品独特的情感与内涵。例如,在山水画中,利用实线描绘山峰的轮廓,虚线勾勒云雾的缥缈感,使整幅作品既有厚重感又有空灵之美。在花鸟画中,通过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花叶的轮廓,展现出花草的生机勃勃,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觉。

以明蓝瑛的《秋林晚鸦》为例,蓝瑛在创作中,运用虚实兼具的线条巧妙地描绘了林间的景色,一方面,使用了稳重有力的实线来描绘靠近观者的、前面的树干和树枝,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稳定且有力量感;另一方面,在描绘相对远处或者处于阴暗位置的枝条时,蓝瑛运用了虚线勾勒的方式,通过略带颤动的线条表现出秋天风吹树叶的轻盈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除了对景物的描绘,蓝瑛还运用线条的虚实来表现鸟儿的形态和动感,使用实线勾勒出鸟儿的轮廓和主要特征,如鸟嘴、羽毛等,使得鸟儿看起来更加立体感和具体。而在描绘鸟翅膀和尾巴时,蓝瑛则运用了轻盈的虚线,通过线条的晃动感表现出鸟儿在飞翔中的轻快和灵动。

整体来讲,蓝瑛在《秋林晚鸦》中,通过对粗细线条的灵活搭配,以及虚实的巧妙处理,展示了景物的外在形态,更传递出了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使人们在观赏这幅画作时,仿佛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树叶的摇曳和鸟儿的欢快。

(四)虚实对比,展墨色浓淡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意趣,通过笔法的变换来表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以墨色表现事物的质感和情感,并通过墨的粗细和用笔的厚薄形成不同的光阴效果,在虚实对比之中表现主题,营造独特的氛围及深远的意境,从而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五代荆浩指出,在以墨作画时,“远则宜轻,近则宜重”,轻则虚,重则实。由此可知,在中国画创作中,既强调根据主题调整墨色浓淡,也注重运用空白与实物之间的对比形成虚实对比,使作品更具张力和层次感。

以宋代文同笔下的《墨竹图》为例进行说明。在《墨竹图》这幅作品中,文同采用了八卦图的“S”形章法布局,将笔直的竹竿进行“阴”与“阳”,“虚”与“实”的转换,这样的布局不仅使艺术形象盘旋而上,更能表达适意的精神追求。与此同时,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竹子的形态,以变化万千的笔触表现出竹叶的繁茂和飘动,令人赏心悦目。另外,竹叶的表现有浓有淡,虚实相间,既充满了妙趣横生的韵味,也透露出昂扬向上的姿态,表达了文同志向高远的伟大抱负,反映了文同超越了世俗的禁锢,以形写神,将气韵生动的东方意象思维方式和尚意造型法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整体来讲,《墨竹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竹子形态再现,而是画家文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精心布局并巧妙运用水墨、线条,实现内心情感的传递。换言之,文同在《墨竹图》中,文同通过墨色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描绘真真切切的具象,并抒发精神本体的写意,将客观的“实境”与忘我的“虚境”结合起来,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也给人一种轻松自在、宁静和谐的感觉。它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中,虚与实不仅是绘画技巧,更是一种哲学思考,是画家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理解的体现。在实践中,画家要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情感体验进行虚实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物象在疏密变化、线条刚柔变化、墨色浓淡变化之中勾勒出逼真形态、营造出深远意境。正如恽寿平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总而言之,艺术家们通过对虚实的掌握,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意境的表现方式。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