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民族舞与音乐剧的融合策略分析

作者:夏爽来源:《尚舞》日期:2024-08-02人气:90

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剧由国外引进到国内,经过近40余年的发展,音乐剧受众逐渐增多,中国的音乐剧产业逐渐成熟。然而,随着文娱产业的复兴,音乐剧的原创性不足,观众数量逐年降低,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含有中国文化因素的本土作品。因此,将音乐剧与中国民族歌舞相融合,可以进一步推动音乐剧的本土化,达到艺术高度和国家文化认同情感的有机融合。作为以戏剧为根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用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概念的外来表演艺术的音乐剧,可以结合传统民族舞,推动音乐剧本土化,用音乐剧展现民族歌舞,用民族歌舞讲述中国故事,解决音乐剧发展不温不火水土不服的现状。

1.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舞的融合发展要求

1.1音乐剧与民族舞内核一致性

在音乐剧与民族舞的融合过程中,需要注重音乐剧的剧情设计和民族舞内核情感保持一致。目前国内的优质案例是云南民族歌舞与音乐剧融合的舞台——《绽放》,通过大型原创的音乐剧结合云南民族歌舞,讲述张桂梅伟大形象,使得该音乐剧和云南民族歌舞有机融合,在舞台上达到了艺术高度与情感温度的有机融合。该音乐剧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多层次的戏剧表达,将民族舞与当代中国戏剧审美进行有机融合,打开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视点。音乐剧的内核设计与云南内河坚韧的民族舞有机融合,使得音乐剧所展现的故事更加有血有肉,凸显了云南民族歌舞艺术的亮点,达到了音乐剧和民族舞有机融合的效果。

1.2音乐剧与民族舞融合的可能性

音乐剧中注重戏剧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可以通过诗词表达和演员的表情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配以音乐和戏曲动作,推动音乐剧中的故事发展。而民族舞可以通过演员的形体表演展现舞蹈所演绎的故事,推动舞蹈表演去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前文提到的云南音乐剧和民族舞所融合的作品——《绽放》,用音乐剧来表现张桂梅校长的生平事迹,用民族舞来呈现张桂梅校长不屈的人物性格,两者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共同演绎出了女性优质品格的绽放过程。因此,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能性,音乐剧的剧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去感受民族舞的内核。民族舞的形体表演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音乐剧的剧情,两者结合共同推动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

2.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舞的融合现状

2.1音乐剧创作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创作机制

音乐剧与民族舞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强大的音乐剧创作能力,创设有效的创作机制,这要求音乐剧的创作人才既要熟悉民族舞的表现形式和民族舞的表现内核,又要掌握特定的结构规律和叙事渲染的方法。音乐剧和民族舞两项无一不是需要从业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甚至究其一生去探索的领域,很难有人能够同时在两个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而民族音乐剧是两者有机结合,将民族舞编入音乐剧的过程中,还要求编剧要具备戏剧叙事和舞蹈创作技法,意味着音乐剧的创作人员需要在音乐剧领域和民族舞领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深耕,音乐剧编剧的门槛较高,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创作人才稀缺,音乐剧的编剧创作能力普遍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创作机制,加上当前音乐剧的市场规模较小,关注度低,回报率以及回报周期均不太理想,无法形成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创作的长期创编团队。

2.2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难度大

用民族舞来展现音乐剧的内核,在音乐剧市场并不少见。然而,大部分音乐剧所采取的题材较为滞后和原始创新力度严重不足。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强调剧本和音乐、舞蹈高度融合音乐剧的内核,重心是戏剧,要求音乐剧的剧本有着完整的故事性。而民族舞更加注重表现形式,而忽略了故事内核。因此,市面上大多数以民族来展现的音乐剧更像是歌舞剧,而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不够全面,故事性不足。因此如何找准民族舞和音乐剧之间的切入点,使其共同构建一个有头有尾并且具有创新性的剧本,是摆在业内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从国外引进的音乐剧本身具有浓厚的西方国家文化色彩,倾向于浪漫夸张的表演形式,尽管经过了四十余年的本土化演变,但同流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印记深深烙在身上的传统民族舞融合,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2.3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缺乏

除去上文所提到的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过程中的创作能力不足以及融合难度大的两点问题,钢琴,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困境之一是音乐剧的表演人才缺乏,以民族舞的形式来表演音乐剧,需要表演人才,既擅长民族舞的表演,又擅长音乐剧中的情感抒发,而目前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之间存在一定的断裂,音乐剧的表演人物更注重情感的渲染以及肢体语言的叙述能力,而民族舞的表演人员则更注重形体的优美和音乐的节奏,据两者特性的音乐舞表演人才少之又少,专有人才的稀缺导致民族音乐剧难以快速发展,这使得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进度一直止步不前,进一步使得音乐剧演出的质量难以保证,观众的满意度较低,从而影响了音乐剧的发展市场,更少的从业者愿意选择这一领域,形成了恶性循环。

2.4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市场定位不清

当前,音乐剧对目标市场缺乏精准的定位和长期策略,由于音乐剧的市场规模不大,音乐剧的盈利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剧场表演盈利。在宣传方面,重视运用全明星阵容或者是邀请明星来进行宣传,忽视了音乐剧的内核宣发,使得产品内容难以触达真正的音乐剧受众,导致口碑崩盘。来到现场的观众们往往被影视化明星所吸引,缺乏对音乐剧的鉴赏力,而真正热爱音乐剧的粉丝却由于不了解而得不到消息,一方面来到现场的观众发现音乐剧与平时关注的影视作品不同,一方面真正的音乐剧受众群体难以接收宣传,导致民族音乐剧止步不前。 既然要将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实现音乐剧的民族化转型,需要音乐剧对自己的市场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整合自身的产业链,制定长期的策略,在宣发过程中注重对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避免蹭流量、蹭热点、蹭明星等短期宣发,用内容去触达真正的受众,用内容去留下真正的音乐剧的粉丝。此外也必须要注重外部环境的推动力,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宣发策略。延长音乐剧产业链,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3.中国原创音乐剧民族舞的融合实际途径

3.1借助创作团队和教育系统

要想推动中国音乐剧和民族舞的融合,必须要建立符合音乐剧发展规律和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创作机制,用优秀的创作机制吸引音乐剧和民族舞的创作人才,使得音乐剧的创作人和民族舞的创作人进有机合作,从顶层设计方面,完善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关键创作理念和创作模式,避免出现音乐剧和民族舞线性创作所带来的音乐剧和民族舞分离的状况,在创作过程中,要时时注重用音乐剧的故事去表现民族舞,用民族舞的形体去演绎音乐剧。从基础培养层面,加强音乐剧和民族舞宣传,同当地政府学校联合推动音乐剧和民族舞进课堂活动,从小培养音乐剧欣赏能力,筛选人才着重培养,成立全新的民族音乐剧培训班,同时开展民族舞和音乐剧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 与此同时,音乐类高校也需要注重对学生编剧作曲能力的培养,传授音乐学子各类优秀的音乐剧创作理念,并且引入民族舞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校内对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有一定的认知,然后推动创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舞台实践,提高中国原创音乐剧和民族舞的融合创作能力。

3.2把握大众传媒和专业剧场

在中国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推动创作团队对两者之间内核进行融合,更要注重推动运营团队把握大众传媒和专业剧场。在宣发过程中注重强调民族舞和音乐剧融合这一重点,使得音乐剧的受众可以领会到目前中国音乐剧转型的过程,从而激发起原有音乐剧粉丝的观影积极性,同时可以扩大音乐剧的受众人群。比如爱看民族舞蹈表演的粉丝,可以走进音乐剧的剧场,而原本民族舞蹈的受众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剧的情况,民族舞和音乐剧两个领域的粉丝进行一定的融合,扩大两者之间的受众市场。广泛大力地运用新兴媒体如抖音、微博、小红书等进行宣发活动,聘请专业人员对音乐剧和民族舞进行二次加工和创作,将舞台上的艺术表演放进屏幕里,减少想要了解的受众群体交通、门票甚至食宿成本,大幅度减少观众观看的成本与难度。音乐剧作为一个受众固定且牢固的艺术形式,可以成立专门的民族音乐剧网络社区,吸纳音乐剧粉丝,方便沟通交流,社区讨论的意见也可以进一步推动音乐剧的发展。同时,音乐剧的设计人员和宣发人员一定要深刻认识到,音乐剧商业化等综合元素,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结合大家愿意看的民族舞,去创作有现代审美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优点的现代音乐剧。西方的音乐剧的核心是兼容并包的创作思路,而在音乐剧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求创作人员和宣发人员熟悉音乐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本土文化的特性,打造国人更加喜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民族舞来展现戏剧冲突,以音乐剧来体现民族舞的情感渲染,避免出现人物性和舞蹈脱离戏曲情景的状况。

3.3充分应用多个主体的力量

在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充分运用多个主体的力量。需要看到,音乐剧在中国深耕以来所培养的固定粉丝,了解受众的真实诉求,有种诉求上进行内容的创新。我们也需要看到,民族舞手中的现实诉求,创新民族舞的表现方式,以更加创新的作品,更加具有情感渲染能力的表现形式,促活更多受众,盘活音乐剧和民族舞的融合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形成合力。首先是政府方面,必须要挖掘当地的民族舞蹈特色和传统文化故事,进行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内容创作的创新,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内部做好内容创作,在外部做好内容宣发,共同推动原创音乐剧和民族舞的有机融合。其次是表演团队方面需要深刻把握音乐剧的剧情内核和民族舞的表演形式,进行两者之间的结合,更好的呈现音乐剧的表演效果和民族舞的表演魅力。最后则是音乐剧和民族舞,双方的受众层面,受众也必须要认识到当前音乐剧转型的必要性,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音乐剧和民族舞的创新性转型,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剧相融合,打造更加繁荣的文娱市场

3.4探索适合本土化的表演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音乐剧和民族舞的融合发展,必须要探索适合本土化的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先是在音乐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方面,教师团队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民族舞转型的必要性以及民族舞和音乐剧所融合的可能性,不断提高本土化艺术教学内容,推动贯通式教学培养,让音乐剧人才既可以自主创作音乐剧情,又可以了解民族舞的相关内容,为民族舞和音乐剧的融合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其次,还应该创建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通过学校与剧场合作,剧场与音乐团队合作等方式,建立完善实践平台,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你觉得剧院可以和民族舞的教学学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推动音乐剧的表演人才和民族舞的表演人才不断合作,丰富双方的舞台合作实践经验,积极打造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的实践平台,提升音乐剧和民族舞的文化内核,加强双方团队的深度合作,从而促进民族舞和音乐剧的双向融合。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文娱市场也不断的复苏,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现状。一方面,中国原创音乐剧缺乏经典的代表作,也缺乏广泛的市场影响力,依赖原本音乐剧的受众进行内容的宣发。而在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过程中,也缺乏经典的代表作,两者融合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内容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给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社会各个层面包括音乐剧产业以及民族舞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对音乐剧和民族舞融合发展投入了较大关注,音乐剧和民族舞的融合发展正处于上升通道。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的大环境下,充满了机遇。音乐剧和民族舞双方需要建立适合本土化的作品创作机制,表演人才培养机制,抓住当下中国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越来越高的风口,和学界和业界不断推动音乐剧和民族舞相融合,补齐民族舞在创作、策划、推广方面的短板,实验弥补舞台剧表演形式单一的缺陷。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文化的本土音乐剧优秀作品,将音乐剧和民族舞相融合,更好地展现中国故事。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