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基因互嵌共享的研究进路及价值意蕴

作者:阙嘉苗来源:《上海轻工业》日期:2024-07-05人气:126

        面对新时期文化市场发展的契机与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10年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入深化阶段,国人对非遗的接受度、了解度、关注度与喜爱度不断提升。在当前精神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文化下,有无数品牌借势“国潮热”打造非遗手工艺产品,在促进市场活跃的同时,助力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已成为学界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分类保护、产业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法律保护、教育性保护六种主要保护模式凝聚为热点单元,学界对非遗产业化的最佳保护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然而这种保护方式在关照非遗本质属性的同时,其‘泛产业化’和现代机器化生产的趋势以及非遗产品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对接等现实问题值得深思。在新时代语境下探索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走向,对于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漫作为极具开放性的文化形式,与多种艺术门类的交叉运用,尤其是在非遗的数字化表达与开发方面凸显了绝对优势。将非遗手工艺独具一格的程式美与动画进行跨界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非遗本体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价值取向与审美,使非遗与动漫形成文化共生关系;还可以契合国民文化自信的精神需要,增强情感消费认同,扩大受众群体,促进非遗手工艺的良性、稳定和持续发展,对于提高非遗在文化消费语境下的社会影响力、推动非遗在当代生存土壤中扎根具有创新意义。因此,结合文化消费的时代语境,充分识别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的共享性基因与特异性基因、主导基因和嵌合基因,对于如何将非遗视作文化资源与现代媒介进行融合、丰富非遗的活态传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具体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基因互嵌的研究进路

        第一,基础概念的认知有待整合。关于“文化基因”基础概念的认知,直接关系到非遗手工艺文化基因类型的划分和识别,更影响到传统文化基因要素的传承和保护。文化基因是与生物基因相类比而产生的新概念,由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第一次提出,将其内涵定义为“文化传播和模仿的单位”。我国学者对于“文化基因”这一基础性概念的讨论众说纷纭,刘长林、徐杰舜、王东、吕嘉、赵传海、刘沛林、柏贵喜等从不同维度加以论证,文化基因研究正在从抽象的概念转向具象的基因要素提炼及其关系建构。

        第二,非遗文化基因互嵌共享的价值需要深化。既有研究对非遗的研究多聚焦于内涵价值、分类、保护和开发等,对其文化基因的识别与共享则关注不够。“文化共享”价值的探析已有充分论证,不同学者分别从以理解他者为主导的认知共享、以开发利用为目的的价值共享、以强调文化跟人类生活的融合性的主体共享等角度诠释文化共享的价值所在。而对于“文化基因共享”内涵和价值的诠释较少,或以个案为例阐释“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地方叙事”(王通,2021),或从类型和识别原则进行内涵解析(柏贵喜2021),或从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角度进行逻辑演绎(夏云峰,2023)。文化基因作为对所在文化系统的性质和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因子,文化基因互嵌、共享的价值功能需要重视,而如何通过动漫元素与非遗元素的互嵌,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手工艺的优秀文化基因,既有研究对此鲜有提及。

        第三,文化消费语境下非遗手工艺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由于西方较早地进入了消费社会,已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领域对文化消费问题展开研究,形式四种对应的研究范式。国内学者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向快速探索阶段迈进,而将文化消费与非遗结合在一起的著述还不是很多,仅有少量的期刊论文以本体论与路径论为切入点,对非遗在文化消费语境中的跨界展开深度研究。首先是本体论,即阐明非遗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李昕,2008;宋小飞,2021)。其次是路径论,即提出非遗在文化消费语境中实现跨越研究的可行性路径。主要从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跨媒介传播等角度进行论证(邓小艳,2008;朱伟,2015;张艺璇,2021)。此外,陈元贵(2018)、张涵(2019)、杨秋月(2020)、林婷婷等(2022)分别将广绣非遗参与者体验、滇西北古城的非遗实践、姊妹节中的传统手工艺苗绣、徽州舞蹈资源的文化重构等个案置于文化消费的视域中进行实证分析,为非遗手工艺的文化消费生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国内学者还立足于布尔迪厄文化理论中的“文化资本”“场域”等核心概念,与非遗的传承发展建立联系,探讨非遗的文化再生产和传承发展新范式。

        第四,关于动漫与非遗的互嵌研究存在复述现象。国内关于动漫与非遗的互嵌研究都会涉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转化,虽取得了一些成功融合的典型范例,但多为重复性的关联性研究,要跳出二者关联的固化思维和复述现象,就必须站在客观的位置创新视角来审视这些内容,对动漫非遗的互嵌研究尚存在较大的深入空间。

        第五,以国外研究范式和结论探讨我国非遗发展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文化消费理论中国外学者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结论占主流地位,国内学者对该问题难以突破国外学者的研究框架和结论,容易忽略中国样本的特殊性。在社会学领域国外学者多以社会阶层与文化消费的关系作为文化消费问题的核心切入点,而我国社会阶层的区分不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的研究框架不能针对性地刻画中国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视角和实证检验中均要考虑到突出我国多民族国情的特殊性研究,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了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氛围差异,要对这一差异在文化消费中的影响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二、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基因互嵌的实践选择

        非遗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扎根民族的情感、价值,不断适应包容,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非遗手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这就要求从重新审视文化共享性,从中华文化的特性洞悉非遗手工艺的本质特征,提炼深层的文化基因和复合性、贯通性、主体性、传承性、整体性等共享规律,这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文化基因要素的传递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丰富新时代中华民族形象话语体系。通过对非遗手工艺文化基因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总结提炼,对消解理论界的分歧认识和扩展学界关于非遗文化基因互嵌共享研究的理论框架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引入文化消费视角,反思非遗手工艺在市场语境中跨越的理论根源、现实焦虑及成因,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凸显新时代中华民族形象的“共同体”话语体系,塑造符合中国立场、易于全球接受的中华民族形象,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形象软实力”。

        第二,为非遗手工艺的困境破局提供参考。结合动漫的资源优势,在保持非遗手工艺内涵不被改变的基础上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用新的艺术形式语言对非遗手工艺进行重构和再造,以此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动漫”品牌,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为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具体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明晰如何在西方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呈现出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促进非遗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获取与青年群体的沟通力量。在数字媒介时代需要挖掘非遗活态传承的实践场域,借助动漫文化加以融合重构,可以吸引更多的当代青年参与其中,促进青年群体的审美消费,让非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基因得以在青年一代中实现传承和延续。从创造性转化的角度来看,动漫文化中所体现的二次元圈层可以激活非遗的创意转化,注入新的审美趣味和情感价值。从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次元粉丝可以在非遗文化的亲身体验中联系生活实际,打破次元壁垒,建构虚拟与现实的生活美学,传递新的情感价值,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让青年一代在动画次元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文化认同感。

三、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基因互嵌的价值意蕴

        现今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潮文化以及民族自信的崛起,将非遗视作文化资源与现代媒介进行跨界融合,厘清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不同时代背景趣味观念的继承、创新或颠覆,萃取互嵌式文化基因,聚焦互相成就的现代化文化生态、巩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开启兼容并包的创新空间、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个层面诠释动漫与非遗手工艺文化基因互嵌共享的价值逻辑。

        (一)聚焦互相成就的现代化文化生态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发生碰撞,传统手工艺受到现代工艺的强烈冲击,非遗手工艺的外部环境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如何将其与当代文化生态相适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多学科关注,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思考非遗手工艺的发展变迁,研究非遗手工艺文化基因与动漫的融合呈现,既能让非遗手工艺承载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与现代生活相互契合。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非遗的文化生态遭受了猛烈的冲击,失去了其原有的创造力,已不能靠文化的自我调节作用来适应文化生态的演变。停滞不前的非遗手工艺无法与当下的文化生态相契合,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背离,非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相较于保守稳重的非遗文化,非遗手工艺具备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与日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加开放包容。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的互嵌轨迹,顺应当代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二者相互影响、彼此成就,让非遗手工艺在生活中迭代成长。

        (二)巩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是一个历史过程,不仅需要坚定的文化主体意识,更需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胸怀。将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互嵌融合,不是对非遗本真性的破坏,而是以开放包容、积极主动的姿态广泛采纳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成果,孕育出包容并蓄的现代化文化形态。

        (三)开启兼容并包的创新空间

        从历史维度来看,开放包容可以不断获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有益于文明的创新发展。“共同”的发展是经济基础不断改变、民族发展多样、世界发展多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凝聚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和构建世界大同的共同体文化,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中继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优秀文化基因。结合新的时代语境,我们既要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同时还要吸纳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探索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新形式,努力实现以非遗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以动画艺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有机衔接,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非遗可持续传承,要求其必须走进生活。非遗手工艺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正由轻工化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转型,手工艺所具有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蕴含了最为基本的技术属性与艺术属性,两者分别对应其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围绕各类社会活动和生活所需开始产生,在与日常生活开互动的过程中交织出丰富的文化图景,使人的物质生活拓展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非遗手工艺与动漫文化的互嵌交融,立足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创造出符合现代受众需求、同步文化消费语境的文化形态,将具有相同审美偏好的各民族聚集在一起,形成无形的社群场域,是“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能够推动不同文化生态圈的各族人民进一步实现行为的交往、思想的交流与感情的交融。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