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探析江南私家园林中愚园植物景观的营造

作者:缪仕卓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6-20人气:609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极为生动具体的文化信息载体其蕴含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闲适、淡泊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这种隐身山林、回归自然,以及对天人合一意境的不懈追求,具有非常浓厚的老庄学说的烙印。正是有这种哲学思想的支撑,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才会愈发深远,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植物都是园林空间意境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棵翠绿的松树、几根翠绿的竹子、少量的芭蕉海棠所营造出的环境使人体验到深入其中才能发现奥妙之处,纵使心中明了却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境界。深入挖掘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核心,从设计技巧文化意蕴等多方面探究,尝试将传统私家园林的造景手法融入现代园林,这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具有深远影响

南京愚园概况

愚园,又名胡家花园,是南京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私家园林,地处南京城内西南隅,享有“金陵狮子林”的美誉,其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童寯对江南的众多名园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论述并撰写了《江南园林志》。他在对愚园进行深入考察后说“清同治后,南京新起园林,今犹存数家,以愚园为最著,即胡园也”

愚园最早是作为徐达后裔徐的别业,当时称“魏公西园”,后该园多次易主。乾隆以后,该园开始颓败,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愚园受损严重,几近面目全非。清同治十三年,当时担任江宁知府胡恩燮辞回到南京后,买下了这块明代的废园遗址,历时两年,精心修筑,因取“大智若愚”之意,故将其命名为“愚园”,作奉养母亲、娱乐休憩之用。胡恩燮精心营造,于园中共建三十六景,基本形成北宅南园的园林布局,内园主要由住宅建筑围合而成,外园则是以山林景观为主。愚园水质清澈,假山堆叠精巧,园中植物与建筑色彩搭配相适宜,特别是在布局方面特别讲究,这使其在晚清时候名声大噪,成为当时金陵的知名园林。凡是从四面八方到达金陵的游人,都会把愚园欣赏一番再离去。  

辛亥革命时期,张勋占据了愚园,胡恩燮之子胡光国一家逃往上海,愚园在战火中遭受重创。辛亥革命结束后,胡光国携家眷返回愚园并多方筹集资金,对愚园进行了修复扩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三十景,至此愚园七十景格局形成。但在抗日战争中又被毁坏。建国以后经历了挖防空洞取土填湖以及文革时期再度遭受毁坏。1986年愚园被列为国家旅游事业基本建设项目之一,2007年胡家花园复建工程正式启动,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正式对愚园进行修缮,直到2016年愚园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演变

从古至今,文人对于各类植物怀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通过物质的象征意来表达自己心声,用外物来比喻高洁品质。“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们将“梅、兰、竹、菊”视为高雅之士,多种植于园中,以此展示自己高尚的情操。植物已然成为人格和品德的象征,同时也是自身修行的参照。纵观文字可考的近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植物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2.1 植物造景的早期萌芽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接触、认识、区分以及应用植物。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与植物的接触愈发频繁,他们认识到植物的形象、色泽和实用性,对于植物的认知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广泛的统一。《诗经》中记载了130多种植物,包括梅、李、桑、竹、柏等;《论语》中讲道:“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于:夏后世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植物就已经有了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

“苑”、“囿”、“台”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其中“囿”主要是栽培植物,圈养鸟兽。汉代上林苑,属于自然山水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流纵横。据史料记载,上林苑中珍奇花卉达3000多种,其中光是梨的品种就有数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开始认识到植物在园林中的作用。

2.2 植物造景的成熟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纭,许多文人墨客隐身山林,寄情山水,将诗情画意引入了园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充分表明对于自然野趣的追求和隐匿凡尘的开阔胸襟。《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到:“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此时园林中已经开始运用桃、李、竹、柏来营造自然景观,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意境。这是植物造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顾辟疆借苏州独具一格的自然资源,建造了辟疆园,这也被学者公认为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

2.3植物造景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国富民强,农业得到较大地发展。根据《唐书》记载,华清宫位于骊山,春天的时候山上繁花似锦,山峦叠嶂;夏季时分,一池湖水碧绿如镜,凉爽宜人;秋天的时候,枫树和松树交相辉映,灿烂如云霞;冬季时节,白雪覆盖,犹如银装素裹,娇艳动人。这就是一幅宛如仙境般的山水画卷。随着造园技法的进步,园林的建造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逐渐降低。人们开始于平地凿池筑山,叠石引水,不再是一昧地种植大片植物,更多地是探寻植物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这也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由写实向写意转变。

植物景观营造经历了隋唐的沉淀,到了宋代,其技艺进一步提升,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宋代三百年,出现了艮岳这般的自然山水园;洛阳、扬州等地涌现了大批私家园林;同时寺庙园林数量也不容小觑。经由理论与实践的革新,我国的园林艺术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并延续且推动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明代经济水平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加之政府打压其他思想文化,文人大多寄情山水,歌以咏志,墨以怡情,造园活动开始普遍,涌现出大批经典园林佳作,如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同时,造园的著作也纷纷产生,其中计成的《园冶》被视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园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自康乾盛世往后,园林发展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以及离宫御苑数量庞大。鉴于御苑的种类各不相同,因此,植物造景的布局和设计也存在差异。比如,许多大内御苑建筑数量,种植植物时仅仅取其文化意蕴,疏朗布置是这一御苑植物造景的特点;而对于行宫御苑,选址往往位于自然植被资源丰富的地方,这样形成的植物景观便以自然生气为特色。

清朝时期,江南私家园林也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一阶段的私家园林追求从平凡中寻得趣味,风格往往淡雅素朴,植物造景也是以写意为主。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追求精致的整体效果,植物种类的选择不会太多。或者在漏窗、景窗之前略摆几株植物,便似一幅幅“无心随性”却极具意境美学的画作,可以随时欣赏。 

2.5 植物造景历史演变小结

“园因景胜,景因园异,名园以景动人”。中国古典园林对于园林要素在有限空间内的搭配有着看似随性却又严谨的要求。无论何种视角、何种阶段去欣赏,都要求能展现出完整的景象和意境。植物造景是要求其具备独特的欣赏价值,占据一定的空间,能够给人以全面而美好的视觉体验。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然成为文化载体,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南京愚园植物造景现状

愚园南北走向深达240米,东西走向则有100米宽,其总占地面积接近3.36万平方米,而建筑面积高达3890平方米,属于江南园林中的私家园林。住宅和园林两部分相连,从回廊一直向西到藏书楼是内园部分,而从藏书楼一直向西,顺着长堤到达竹坞为外园部分。假山和厅堂是内园的主要景观,而愚湖则是外园的主要风光。

3.1植物与建筑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本身虽有美感,但往往缺少生气,单独布置则显得死板僵硬,大部分都是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借助植物色彩鲜艳、姿态柔美、线条灵活多变等优势,将建筑与外部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植物造景与建筑设计相得益彰时,既可以强调建筑的主题又能够营造舒适自然的氛围。

愚园内建筑形式多样,例如亭轩、长廊、厅堂等。根据不同的建筑样式配置不同的植物组团。春晖堂作为愚园内园的中心建筑,位于觅句廊和分荫轩所环抱的大庭院中央,这是园主人用来宴请宾朋赏景娱乐的地方。每逢春季这种美好时刻,春晖堂里热闹非凡,一时间金陵的名流贵族欢聚一堂,共享雅致,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如此。春晖堂四面开窗,置身其内可观内园之景。为了凸显其自身的体量和特色,四周自然式布置低矮石块种植低矮的沿阶草软化建筑地基,周围也多以中型乔木为主,营造了视觉中心,突显出春晖堂视觉中心的作用。 

3.2植物与山石配置 

随着叠石技艺的进步,园主人可以通过在园中堆叠假山,替代自然山石,从而丰富了园林景观,增强了自然意趣。愚园北侧建筑区域是内园,位于清远堂以北。假山的营造是内园主要的景观,同时延绵的假山小径连接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愚园叠石模仿苏州狮子林,整体呈现西高东低中为谷的布局,分别在东、中、西三处设立亭子,东、西两处的亭子地处高点,在纵览内园之境的同时可以远眺园外之景假山边缘多种植迎春,沿阶草;山腰处种植麦冬、芭蕉、女贞,软化山体轮廓。东侧有一棵古松,有合抱粗,相传是宋仁宗亲手所植;北侧采用借景的手法,借园外古银杏树之景,使得有限的园内空间得以延伸,进而使其意境深远。

植物的种植多为点缀配合假山的构建,在丰富立面的同时丰富空间布局。在这样的山石环境下,植物的配置便创造山林的意境,山势陡峭,植物稀疏,如狮子林、留园等都是如此。当山重叠时,保留花台,并配置树木、竹、草等,以起到衬托岩石的作用,这可谓“盖地不及亩许,而曲折回环、嵯峨嵚崎有出人意表者此外,供游园者休憩的亭子,其构筑方式和建筑风格,如鬼斧神工,高度统一于整个内园的假山景致。

3.3植物与水体配置 

古语云:“园无水而不活”,水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其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理水常有四种手法:掩、隔、破、截。自然式的园林水体往往以平面如镜或烟波浩渺的深远意境取胜。

愚园外园景观以愚湖为中心,水体走势较为曲折,中间为大面积平整湖面,湖心设亭,东、西、南三个方向各有一处突起的小湖,均以小桥与中心湖面相连。愚湖内较大的转角,布置了水生植物蒲草、芦苇等植物,形成高低层次感。湖面宽阔,西北侧沿着驳岸种植了垂柳,柔化了边线,在水面形成了倒影,同时周围加以灌木小乔木,立面空间参差,丰富了画面的纵深感。愚湖是整个园林风光最佳之处面积可达数亩芙蓉花开,疏密相间,在湖面上相互映衬,因此才有“镜里芙蓉”的说法。 

南京愚园植物造景的文化意蕴

4.1 “君子比德”的追求

文人追崇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花、鸟、鱼、石带来的美感,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神韵,都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愚园中有植物专项的景点:梅崦里种梅花数百株,窗外疏影横斜,老鹤起舞,更有暗香扑面而来,借梅花隐喻高洁品德,塑造了清深远的意境;竹坞承摩诘竹里馆之遗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展现了园主人洁身自好,淡泊明志的高雅追求。植物就是人格的写照,共情的主观能动让人们看到花木会不自发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从而托物言志,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借景抒情,这恰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坚韧的一面。 

4.2 “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古代的士大夫文人深深地烙印了这种观念。老子曾说过:“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亲近自然,返璞归真,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世界和自我价值。以至善、真诚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保持本真,那样就是最美的状态。愚园内植物重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善于借园外之景延伸园林空间,达到“言有尽而义无穷”的境界,集归隐、尽孝、望俗、雅趣等诸多理想于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性,统一性。虽身处闹市,但于园中模仿自然,通过植物配置,构建山野自然之趣,为心灵提供一片净土,从而致力于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的造园境界。 

4.3 “寄情山水”的情怀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山水”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象,其本身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士大夫文人开始追寻自然山水的景致,对于其赏心悦目的面目久久难以忘怀。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发展,人们逐渐远离自然,此时身居闹市的人们无法实现游山玩水的目标,因此他们将园林看作是自然的缩影,利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的组合设计,重现自然之野趣。即使无法身处名山大川之中,也能够依仗园中起伏地势,植物四季之景所营造的环境,短暂的脱离喧嚣的城市,享受内心的宁静,寄予美好的感情。

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富的植物造景技巧和观念这些都为景观设计提供发展方向与理论的指导。效仿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象,在有限的景观空间内塑造出人为变化的空间,从微观中见宏观,让游客产生探索,解密空间的趣味感。植物种植要以孤植、群植、混植相结合,善于根据气候环境设计多种合适的植物组合,增添园林的整体美感。同时,设计师要注意时令交替,做到不同时节都有景可观的状态,在保留传统气息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优质自然环境的需求。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