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群众文化视野下魔术艺术的发展现状及“破圈”策略探析

作者:魏薇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5-16人气:236

魔术艺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现状

1.小众化

与音乐、舞蹈、书画等普及度高、参与度广的群众艺术门类相比,魔术艺术还不能实现大众的普遍参与。专业魔术师本身就人数稀少,而在群众文化领域,魔术爱好者少,研习者、表演者和创作者少之又少。很多魔术爱好者缺乏向大众展示的平台,有些魔术爱好者不愿向外行展示,只愿和志同道合者内部交流,最后导致最后只能“圈地自萌”,魔术成为局限在特定圈层的小众文化。

2.边缘化

在群众文化领域,魔术与其他主流门类相比,缺乏关注。各种综合性文化惠民演出,大多以音乐、舞蹈、曲艺、戏剧节目为主,通常仅有一两个魔术节目点缀,魔术专场演出更是寥寥。各级文化馆(站)基本鲜少配备专门从事魔术群众文化组织、创作、辅导的专业人员,魔术类群众文艺团队更是几乎不存在。面向业余人员的魔术培训匮乏,各级文化馆(站)除了偶尔举办魔术讲座外,很少开设魔术公益培训长期课程。此外,在各地、各级别的群众文艺作品评奖评优中,基本没有设立魔术作品的评选。文旅部2020年开展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时制定的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中列出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文学、网络管理、理论研究、非遗(或其他)11个专业门类,对照这个标准,魔术只能勉强归在其他之列。由此看出,魔术在当前的群众文化领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状态。

3.不均衡化

魔术群众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不均衡化的现象。首先,魔术和其他群众文艺门类一样,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魔术群众文化相当繁荣,其他省市相对冷清。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因开放程度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活跃频繁,成为当前中国魔术的发展中心。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暨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上海国际魔术节深圳魔术节深圳(宝安)国际魔术节等魔术盛会不仅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业魔术师,也吸引了大量的魔术爱好者。此外,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地区由于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经费投入、人才队伍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在魔术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品质上与城市具有较大差距。

另外,魔术爱好者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以男性占绝大多数。除了男女兴趣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魔术技巧的习得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且枯燥的过程,且对研习者的体力、耐力、反应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男性更为适合。另外,很多魔术道具的设计更适合男性表演,如纸牌、古彩戏法里的大褂等。所以很多女性即使对魔术感兴趣也仅仅停留在欣赏而止步于研习。

当前魔术小众化、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由于大众对魔术的认识偏差。

一部分人对魔术不屑一顾,并不认可魔术是一门艺术,认为只是运用道具、特效甚至“托儿”来弄虚作假的把戏。尤其是随着网络传媒特别是短视频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魔术公开解密的视频迅速广泛传播,有些人甚至通过恶意揭秘魔术来博取流量,使得魔术的艺术性和神秘感在观众心目中进一步丧失。

事实上,每一个魔术流程,无论多么简单,都是魔术师精心编排、反复练习的结果,各种魔术道具的设计与制作也都是魔术工作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比如纸牌魔术中的最基础的手法PASS(移牌法)、中国古彩戏法里的三仙归洞等经典魔术,网络上有各种版本、极其详尽的图文及视频教学内容,然而想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一技巧,需要长期的反复的练习。2021年,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有一个爆火的视频,一位UP主用超高速摄影机拍摄著名魔术师刘谦的魔术表演后进行慢放,试图以此解密。其中,刘谦表演了一个弹指变牌的魔术,观众用肉眼看,完全无法分辨端倪,但镜头经过40倍慢放后,可以发现刘谦是用手指将上下叠在一起的两张纸牌进行了交换。经过计算,整个过程用时仅0.06秒,观众看完揭秘后不但没有“不过如此”的失望,反而对刘谦快如闪电的手速拍案叫绝。由此可见,专业魔术师精湛的技巧不可小觑,魔术的艺术性也是不容轻视的。

还有一部分人对魔术望而生畏,认为魔术是一门高投入、高门槛的艺术,不仅需要具备神秘的绝技,还需要专业的舞台、服装、道具、灯光、舞美、音响的配合,必须要通过专门的训练以及专业团队的配合才能进行表演,普通人高不可攀。

这种观点其实是片面地把专业魔术师的舞台魔术表演等同为一切魔术。但其实对普通人而言,运用简单的魔术道具和手法,一些小魔术上手非常容易,通过视频教程学习和练习后,很多简单的魔术也能入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李峪村是个总人口不足900人的小村,在热爱魔术的村支书王竹红带领下,村里从7、8岁的小孩,到70多岁的大爷大妈,有一半的人会魔术表演,有200多名村民可以登台进行演出。由此可见,人人都可能成为魔术师,正如俗语所言“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另一方面,缺乏“流量明星”的引领和大众传媒的宣传。

魔术艺术想要吸引广大群众,离不开魔术“流量明星”的引领作用和大众传媒的传播效应。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魔术热潮,都是由知名魔术师在电视媒体上的创新表演引发的。

上世纪70年代末起,美国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与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合作,拍摄制作《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世界》系列电视专题节目,并由此闻名世界。1985年,大卫带领电视节目制作团队来到中国北京拍摄特辑《长城幻影》,表演了“穿越万里长城”的魔术,一举震惊国人。之后,大卫的自由女神像消失、遁走飞机、穿越长城等经典魔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超大型魔术的全新表演形式和浪漫化、戏剧化的表演风格刷新了中国观众对魔术的认知,也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埋下魔术的种子,激起他们对魔术的兴趣。

2001年,大卫了首次在中国大陆进行商业演出,以“穿越时空之旅”为主题在广州举行了一连5场的大型魔术秀,5万张门票被一抢而光。2002年大卫又分别在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举行总共28场的魔术巡回演出,在中国掀起一股魔术热潮。

2009年,魔术师刘谦首次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表演魔术节目《魔手神彩》,包含近景魔术“橡皮筋”“硬币进入玻璃杯”“戒指进鸡蛋”三个部分。皮筋、鸡蛋、硬币、戒指,刘谦以简简单单四样生活化的道具,配合着诙谐生动的语言、与观众及主持人的轻松互动,用简洁流畅的手法和稳健自如的台风完成了八分钟的魔术表演。贴近观众、贴近生活的表演,颠覆了观众对魔术固有的印象,让魔术显得如此平易近人。

刘谦一炮而红,电视荧幕迅速刮起魔术旋风,各大卫视纷纷斥巨资打造魔术真人秀。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和东南卫视的《全民大魔竞》分别以专业魔术师竞技、明星魔术表演和普通人魔术选秀为内容,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

在刘谦和电视传媒的共同助推下,我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民看魔术、学魔术、变魔术的热潮。魔术师表演的场数迅速攀升,魔术爱好者人数激增,魔术道具、书籍和音像制品生意火爆,魔术学习班招生火热,魔术论坛和网站层出,民间的魔术俱乐部和高校里的魔术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尽管当时没有“流量明星”的概念,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大卫·科波菲尔和刘谦当年绝对堪称魔术界的“顶流”。借助电视媒体的大众传播效应,他们在世纪之交对中国的魔术群众文化起到巨大的“引流”作用。但刘谦走红之后,由于电视传媒对魔术的过度消费和网络媒体对魔术的过度揭秘,全民魔术热潮没有持续几年便迅速冷却,专业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重新退回自己的小圈子。

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破圈”策略

群众是文化的基础,任何文化艺术,没有群众基础就失去了它生存发展的动力。在文化繁荣兴盛新时代,魔术艺术为了自身的传承发展,不应继续“圈地自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谋求在群众文化领域寻求“破圈”。

第一,重视魔术的价值,发挥魔术独特魅力。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魔术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魔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借鉴吸收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魔术是一门通俗有趣的艺术,魔术欣赏不受年龄、性别、地域、语言、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令观众轻松愉悦。魔术是一门造梦的艺术,它充满奇思妙想,能创造出神秘而惊奇的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双重震撼。魔术还是一门高智慧的艺术,是融合心理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不同科学领域以及各种新兴科学、技术成果的表演形式,可以启迪心智、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此可见,魔术艺术能真正实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作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魔术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魔术理应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群众文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方面,魔术界应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魔术的价值,主动参与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积极开展线下、线上各种演出、教学活动,向普通观众充分展示魔术的魅力,提高大众对魔术艺术的认知程度,激发他们对魔术的兴趣,进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另一方面,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应正确认识魔术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魔术艺术予以更多的重视,积极将其吸纳到群众文化工作范畴,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

首先,发展魔术群众文化,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要求、新期待,产生了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普通百姓的婚宴、生日宴,企业的年会、庆典等活动时常会邀请魔术师表演助兴,这说明群众对魔术艺术有一定需求。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需要拓展传统的群众文化内容,通过向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群众分众化、精准化的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发展魔术等以往小众、冷门的群众文化艺术门类。其次,发展魔术群众文化也是保护发展非遗的必然要求。戏法作为中国传统魔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非遗是各级文化馆(站)的重要职责,积极培养戏法爱好者和学习者,让戏法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活动的形式,拓展魔术群众基础。

魔术形式多样,节目丰富,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来发展,应打破以往舞台演出的单一化表演形式,可以走出场馆,走下舞台,走进人群,采用街头魔术、社交魔术等聚人气、接地气的形式进行推广普及。街头魔术就是魔术师在街头表演,观众没有任何阻拦,可以从任意角度近距离观看。由于魔术师完全没有所谓的后台可以隐藏机关,观众会觉得更加神奇有趣。社交魔术则是在社交生活的情境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通过简单的魔术手法实现魔术效果。餐桌魔术、办公室魔术等社交魔术,不仅具有娱乐效果,而且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助力人际交往。以上表演形式具有灵活性、便利性、可及性、经济性的特点,而且互动性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够拓展魔术艺术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群众欣赏魔术、亲近魔术。

第三,建设群文队伍,培养魔术爱好者。

对于魔术群众艺术人员和团队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三个群体入手。一是民间自发的魔术俱乐部。其成员主要由业余魔术师、魔术爱好者组成,大多是年轻人,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创作表演热情。如果对魔术俱乐部加以扶持,可以将其打造成魔术群众文化团队,并从中培养出魔术群众文化骨干。二是高校的魔术社团。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和个性,对魔术这种小众艺术易于接受。同时他们知识储备丰富,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可以运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魔术创作创新,是魔术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根据《杂技与魔术》报道:近年来,随着我国魔术艺术的繁荣发展,高校魔术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上海、江西、陕西、湖北、浙江、广东、河北、江苏、黑龙江、甘肃、安徽等12个省直辖市拥有高校魔术社团联盟,覆盖180余所高校,参与学生1万余人。”可见高校魔术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未来大有可为。三是少年儿童群体。魔术是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艺术门类,具有美育、智育、德育功能,通过魔术欣赏和学习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自信心。充分发挥魔术以上优点,就可以获得学生及家长群体的认同,推动魔术普及。针对少儿发展魔术群众文化,一方面可以走进中小学进行魔术展演,和课后服务相结合、和学科知识相衔接进行魔术教学;另一方可以推广亲子魔术,通过孩子带动家庭成员学习魔术,有利于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女性群体参与魔术群众文化。

   魔术艺术“破圈”势在必行,只要魔术专业团体和人员、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共同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必将推动魔术艺术群众文化的发展。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