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疆蒙古族顶碗舞和维吾尔族顶碗舞分析

作者:米尔阿迪力江·音克拉甫来源:《尚舞》日期:2024-05-13人气:483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维吾尔族分布在天山绿洲地区,前者居于草原,后者居于沙漠,地域差异决定了两者的文化差异,他们都通过人民聪慧才智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舞蹈,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都有顶碗舞这一舞蹈表现形式,但是两个民族的顶碗舞有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客观上的不同。 

1.“顶碗舞”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各民族都根据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理念,创造出璀璨的舞蹈艺术形式。顶碗舞是民族舞蹈中的典型代表顶碗舞是指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顶碗而舞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舞蹈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北方以及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顶碗舞在不同民族的艺术内涵与魅力本文将首先分析起源与历史发展脉络。

顶碗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形式,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在秦汉时期的匈奴之中,就存在顶碗而舞的舞蹈形式“后来,匈奴虽逐水草而居,到处迁徙,但这一舞蹈艺术形式却被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所继承下来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从印度新疆和田地区传播,和田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佛教重镇。由于当地先民的顶碗舞佛教礼佛神佛的仪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就被保留下来,并且开始逐渐发扬光大。

元代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快速且频繁地交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顶碗舞开始西北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中流行,并且一度进入了皇家、贵族阶层,成为当时宴饮的一种必备的助兴手段,而正是在元代时期,顶碗舞的表现风格开始逐渐趋于定型,为我国今日所见到的顶碗舞艺术形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明清以及民国时期,顶碗舞虽然已不再像元朝时期那么兴盛,但是却还是在边疆少数民族之中得到流传。而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倒喇”这一顶碗舞的重要表现形式得以最终定型。

现今我们所看到的顶碗舞是历代舞蹈艺术家经过反复锤炼而成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今日的顶碗舞不仅具备较强的表演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底蕴 

2.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相似处及成因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都是主要聚居在我国北方以及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有着深度的文化交流,且都对顶碗舞有一定的保留。蒙古族顶碗舞与维吾尔族“顶碗舞”有着较为深厚的联系,下文主要从蒙古族与维吾尔族的生活方式入手,分析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表演相似相异之处。 

2.1舞蹈中体态的相似之处及其成因

在顶碗舞的表演过程中,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两个民族舞蹈体态有着相似之处。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两个民族在表顶碗舞的时候,舞者会尽量让自己的头部颈部和背部保持着较为直立的姿态,他们表演顶碗舞,体态特点为“挺胸、立腰、拔背”。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在舞蹈的体态运用上有着相似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顶碗舞的特殊表现形式来看,要求在表演的时候,需要做到“挺胸、立腰、拔背”的体态特点舞蹈当中的形态特点,与其生活习性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例如长期的马背游牧形成了后背直立等身体姿态,从而影响舞蹈当中的体态。这一体态的形成更有助于顶碗舞表演过程中碗的稳定性,更加不易掉落。第二,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两个民族在顶碗舞的表演过程之中强调“挺胸、立腰、拔背”的体态特点,也和其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由于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民族率真直爽以及不屈的性格,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很多舞蹈在体态表现的过程中,往往刻意强调提拔的身姿 

2.2舞蹈中旋转技巧动作的相似之处成因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表演顶碗舞的时候,在动作技巧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两个民族的顶碗舞动作都有“原地转”“行进中的快速旋转”及“旋转中戛然停止”等旋转舞姿。在展开顶碗舞的旋转动作时,两个民族都要求身姿保持挺拔认同双手可以随意放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蒙古族与维吾尔族这两个民族都将顶碗舞的旋转动作视为是舞蹈的精华和难点所在,因为在快速的身体旋转过程中,头部顶着的碗能够保持不掉落,充分说明舞蹈表演的技艺高超,因此,能够表演这一动作也被视为舞者具有较高超的舞蹈技艺、较强的舞蹈心理素质

另外,从顶碗舞的旋转动作文化溯源角度来看,蒙古族与维吾尔族在表顶碗舞时所选择的常用动作都和原始宗教——萨满教有着一定联系。原始宗教—萨满教在表现的过程之中,也常常有旋转的动作,而这些动作表现的是对上天的敬畏之情,因而借助于快速地舞蹈动作,来展现天旋地转之境象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中有萨满教信仰历史,并且均有萨满习俗的遗存,从“旋转”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他们共有的文化源流。而且,在较为正式的顶碗舞的表演场合,两个民族都会借助于快节奏的鼓点作为伴奏进行表演,这是两个民族在顶碗舞表演中的共性特点

3.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中的区别及成因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具较为明显的相似性,但在诸多细节上还存在着客观差异现在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上身动作以及下肢动作。下文将对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区别进行分析,并探究两者产生区别的原因

3.1上身动作的区别之处及其成因

3.1.1蒙古族顶碗舞上身动作的特点和其成因

纵观蒙古族的舞蹈,在表现过程之中始终较为重视对肩部动作的使用。蒙古舞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借助于肩部的舞蹈动作形成了独特的扭韵特征。所谓扭韵借助于肩部动作的扭动,来带动手臂、腕部、腰部的运动当然,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之中也离不开对下肢的运用,借助于这种扭韵的应用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蒙古舞雄健采中为轻柔轻灵的一面。另外,借助于扭韵动作的运用,形成了“柔臂”“提压腕”“硬手”及“弹拨手”等动作形式,借助这些动作得以更好地表现出蒙古舞自由洒脱之风格

表演蒙古族顶碗舞的时候,对于蒙古舞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上肢形态,有较充分应用。例如“在舞蹈表演的时候,蒙古族的顶碗舞会采取扭韵的动作形式,在表演过程之中,舞蹈表演者会稳稳地顶住头部的碗,随后扭动肩部。借助于这种顶碗舞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可以表现出顶碗舞的难度,体现出蒙古族顶碗舞对于高难度动作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顶碗舞轻灵优雅的动作风格。当然,蒙古族顶碗舞在表的过程之中,也会加入其他的手部动作以及双臂动作,借助于这种方式更好地体现出舞蹈动作的丰富性,例如较为典型的有“柔臂”“提压腕”“硬手”及“弹拨手”等。

蒙古族顶碗舞上身动作的特点形成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例如柔臂”“提压腕”“硬手”这些动作蒙古族长期骑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扭韵这一动作在顶碗舞之中的应用,也和蒙古族人民长期对于自然的深入观察有密切关系,例如在蒙古草原上的雄鹰等鸟类蒙古族通过对这类鸟类的深入观察,将其动作引入到顶碗舞之中,从而实现了对顶碗舞动作的丰富与延展

3.1.2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的特点和其成因

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的也主要集中在头部、颈部以及手臂等位置,但是,和蒙古族顶碗舞相比,在形态和成因皆有不同。首先从头部动作来看,舞蹈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需要稳稳地顶着头部的碗,所以头部的动作较为有限,只能够搭配颈出些移颈的动作,这一舞蹈动作在新疆地区的民族舞蹈之中是较为常见的。然而“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头部动作在运用过程之中,强调对眼部动作的运用,尤其是要求能够表现出亲切热情的眼神特点。在手部和臂膀位置,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有拍手以及耸肩等等”。借助于这种上肢动作,能够充分地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积极阳光动作上轻灵活泼的舞蹈风格特点。

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的形成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受到了新疆地区的民间舞蹈的影响。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而且不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些舞蹈元素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维吾尔族顶碗舞之中,比如,“头部的移颈动作,就是对新疆地区的民间舞蹈元素的吸收”。其次,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受到了历史的影响。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沉淀下了大量的艺术文化,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舞蹈文化就是“龟兹舞蹈”。龟兹舞在汉朝时就见于史书记载。“龟兹舞蹈”讲究动作轻快轻灵优雅;而维吾尔族顶碗舞上身动作中的拍手以及眼神运用,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再现“龟兹舞蹈”的风采神韵。 

3.2下肢动作的区别之处及其成因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中的动作区别还体现在下肢方面。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中的下肢动作相对较少,蒙古族顶碗舞的下肢动作主要体现在对曲腿步的应用上曲腿步在蒙古族舞蹈上也是较为典型的,它的动作幅度相对适中,表现出较为婀娜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蒙古族顶碗舞的下肢动作主要是受传统的民族舞蹈风格所影响,所体现的是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而言,维吾尔族“顶碗舞”中的下肢动作在表过程中,吸收了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垫步以及三步一抬”的动律特征舞蹈要求表演者能够做到身心合一把握好节奏运用,且较好地灵活带动膝盖进行舞动同时还要求下肢动作能够在追求平稳的同时,展现出一定的波澜起伏特点。由此看出,维吾尔族“顶碗舞”中的下肢动作更多的是吸收民族舞蹈形式,表现出独具方特色的艺术效果。

4.“顶碗舞”的未来创新策略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有着较之处,但他们都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角度出发形成各自的独特韵味。蒙古族和维吾尔族顶碗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文化传承意义但是一种艺术形式想要实现更加长远的生存发扬,还应不断进行发展强化与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本文认为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创新应遵循以下几个维度: 

4.1多元吸收、丰富形式、创新发展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在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域至不同时代文化基础上形成当下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在新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面对这样的问题众多的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舞蹈表演者,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须学习与采纳汲取民族的舞蹈文化元素丰富表现形式:一方面,需要从国内的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域中吸收舞蹈艺术的优秀且多元之因素另一方面,从时代的角度出与时俱进,不断收现代舞蹈文化与多媒体传播的新形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顶碗舞”的艺术表现力。通过不断地对“顶碗舞”的表现形式的创新,能够让“顶碗舞”获得更为恒久的生命力,从而实现期待的发展效力

4.2才培养尤为重要,应加强对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传承人的发掘和保护

当前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传承人数量稀少,且存在着传承人年龄偏高、相关传承活动力度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民族舞蹈艺术相关传承人的保护,合理增加传承人数量、给予传承人较好的补贴经费、加强对年轻一代的顶碗舞表演者的培养、加强对其他领域的人才引入等。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创新应该打破故步自封的思维,需要不断地吸收其他领域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扩大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社会影响力,也能够吸收到其他领域的舞蹈文化元素,从而丰富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创新效果。

4.3扭转宣传思路,扩宽传播路径

当地民间的自主宣传所能够取得的影响力是相对有限的,相关负责人须加强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商业化宣传思路,可以与各地景区进行合作,通过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进行巡演,从而实现对“顶碗舞”的更深入认识、扩大社会影响力。舞蹈工作者须借助新媒体增加宣传力度,加速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模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传承人可以借助于当下较为流行的小视频、直播形式,进行顶碗舞的表演,以此能够更有效地扩大这一舞蹈艺术的社会影响范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对它的学习、改编、创新过程之中,由此推动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向好发展。 

5.结语

顶碗舞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诸多少数民族中得以流传,其中较有影响力是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惯习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顶碗舞表现形式可谓“各美其美”笔者认为,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两者同中有异,而这也恰恰表现出两个民族的共性,以及他们独特的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蒙古族与维吾尔族顶碗舞的传承与发扬依旧任重道远,期待本文能够为舞蹈学人带来一些思考并提供参考。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