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眼神在维吾尔族舞蹈与印度婆罗多舞蹈中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我们看来,眼睛是身体器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舞蹈,更亦是离不开眼睛的运用。在舞者看来,若想把一个舞蹈表达出来,身体是一部分,眼神更是一部分,有的时候眼神反而更能够加以概括其内容。
东方舞者对眼神的运用颇有深度,先说维吾尔族舞蹈对眼神的要求很是重视。在维族舞蹈当中,最重要的莫属眼神在舞蹈情节之中的配合,从而细微而别致的向观众传达特有的神韵。通过眼神的艺术处理方式展现舞蹈情节中所流露出来的喜悦、欣慰、热狂、向往、冥想、寂寞、悲哀、憎恨、愤怒、宽容的表现手法,即热情奔放的眼神,成熟稳重的眼神,灵活机智的眼神,自信满满的眼神以及优雅、朦胧的眼神等等。所以说眼神的表现力对于人物内心思想及故事本身体现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婆罗多派”对于眼神的运用与中国维族舞蹈的眼神运用相似,身体语言的表达与眼睛的表演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是,每个婆罗多舞蹈的眼神表情都有特定的婆罗多手势,虽也有眼神位置,但没有维吾尔族舞蹈人的细致。另外,婆罗多舞注重宗教,不论是动作还是眼神都很到位,虔诚跳舞,不准有任何纰漏。这也是印度赋予这个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气质。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眼神在其两个不同舞种中的展现与运用。
1.维吾尔族舞蹈与婆罗多舞蹈的‘眼神’在风格特征中的展现
1.1通过维吾尔族舞蹈看‘眼神’
书中《魏书·高车传》记载:“合聚祭天,众至数万……游绕歌吟忻忻。”说的是维吾尔族先民在漠北游牧时期盛大的萨满祭天仪式中的舞蹈活动,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的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然而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而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出了表演成分。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动律上在弱拍处常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
维吾尔族舞蹈最常见的动律就是微颤,它包括膝部连续性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两者可以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其中连续性微颤的动律大多在平稳节奏中表演。舞姿的基本特征包括昂首、挺胸、立腰。从头、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脚步动作的配合运用,在舞蹈当中可以使动作姿态多样化,表演时再加以配合各种眼神、“移颈”、“弹指”、“翻腕”等装饰性动作,而形成热情乐观,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在技巧的运用上,旋转在舞蹈中运用的最多。要求女子在舞蹈中腰部的柔软,旋转快速、多姿,戛然而止。连续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从而作为表演的高潮。
通过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不难看出,‘眼神’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动律、节奏以及舞姿上都有一丝连带作用。身体带动眼睛,或者是眼睛本身所流露出的传情,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视前方。因为维族人民善于载歌载舞,所以用舞蹈的形式来展现狩猎、游牧的情景很是常见,正是这些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就更加形成了维族舞蹈中的所带有的热情、喜悦、期盼的眼神。
维族舞蹈中对眼神的要求颇为重要,它的眼睛表演不仅是以眼睛为核心,更是舞者的心灵表演。就单单只是眼神位置就有十二种,它包括:前垂视、前平视、前仰视、侧垂视、侧平视、侧仰视、旁垂视、旁平视、旁仰视、斜垂视、斜平视、斜仰视。可见维吾尔族舞蹈中不同的眼神表达方式和不同的角度所勾勒出的维吾尔族人的性情和品格也是不同的。
1.2通过婆罗多舞蹈看‘眼神’
婆罗多舞蹈是最具代表的印度古典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之一。‘婆罗多’代表情绪、音乐、节拍、动作,非常清楚的表明婆罗多舞蹈是由情绪、音乐、节拍、动作组合的舞蹈艺术。
婆罗多舞蹈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表演上。由于婆罗多舞是一个多元复合体,表演时不只是舞者的表演也还有与乐师的配合。所需的三个主要支柱表情、曲调和节奏更是要配合默契,才能展现出婆罗多舞的风格特征。
婆罗多舞蹈与宗教的关系是不可漠视的,印度舞被称为是“活着的宗教”,并且每一个神话故事都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当舞者在表演时,需要更好地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同时也将人类的生活与神的关系表达出来。婆罗多舞有两个主要结构模式,一个是纯舞段,另一个是叙事舞段。纯舞段是婆罗多舞的脉搏,不带有较细致或较强烈的表现内涵。它不是用来表达某种特定表情的,而是舞蹈的装饰即华彩部分。而叙事舞段更加要求舞蹈者心灵的参与,要求舞蹈者富于个性化的感染力和演绎能力,才能达到传递信息、宣泄情感、释放丰富内涵的目的。婆罗多舞的表演者动作上有些很刚健,有些很柔和,有些动作是原地进行的,而有些动作则向两旁做较大的挪移,还有些动作可以让舞蹈者自后向前自由行动。
婆罗多舞在音乐的处理上,主要在于乐师。一个婆罗多舞的乐师必须对于纯舞段有高度节奏化的把握和对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的全面谙熟。其中伴奏乐队中米里旦冈鼓手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乐队中,米里旦冈鼓手和舞师是核心人物。米里旦冈鼓富于音乐性或者节奏性的声响,特别是在纯舞段的表演上,米里旦冈鼓总是伴其始终的。
在婆罗多舞中,节拍是至关重要的必需成分。大都是以三种由慢到快不同的节奏来完成的表演者掌握恰当的节奏,按照自己熟悉的旋律,脚步技巧以及复杂的节奏性很强的舞段。
“婆罗多派”对于眼睛的表情运用划分为九种:爱、怜悯、恐怖、惊喜、愤怒、诙谐、厌恶、英雄、安详。与维吾尔族舞蹈不同的是,每个婆罗多舞蹈的眼神表情都有特定的婆罗多手势。其婆罗多舞蹈也有眼神位置,只不过没有维吾尔族舞蹈分的细致,只有四种形式:正视、横视、转视、上下视。这四种形式下,转视则是印度舞蹈的精髓所在。在观察婆罗多舞者眼神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四面八方转动眼珠,转动的同时眼睛也睁的特别大。
婆罗多派总共有六部分组成,其中“阿拉普瑞”与“加提斯瓦拉姆”这两部分对于眼神的运用只不过是眼随身体与动作混为一体,起着衬托的作用。后四部分的展现则是对眼神运用的高潮阶段:第三部分“沙达姆”舞者通过有节奏的转动颈部、眼珠及眉飞色舞做出各种富有戏剧性的表演。第四部分“瓦尔纳姆”是高潮部分的亮点,不止动作复杂并展示出高演技、持久耐力和丰富的戏剧表现力。最后的“提拉纳”更加展现出婆罗多舞蹈的性质,在快速舞动中戛然而止,眼睛以及全身各个部位配合使观众在眼花缭乱中感受舞者的超强演技。
2.维吾尔族舞蹈与婆罗多舞蹈的‘眼神’在精神层面中的展现
单拿出表达方式来说,最能体现出维吾尔族舞蹈与婆罗多舞蹈精神层面意义就是气质神韵的运用。两者在表达方式、情感演绎上单方面去看,而不去了解其涵盖意义的话,是有些许相似之处。可等查阅了书籍,观看了两个舞种的视频之后,其气质神韵的差别尤为不同。它的不同在于两者之间的地域文化背景。比如在宗教的层面上,维吾尔族人曾信奉过萨满、摩尼、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诸多历史背景下才保留并发展了具有独特风韵的舞蹈语汇。而印度也是多宗教国家,但是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最为特殊的这个国家的人们把舞蹈作为寄托和祈祷的一种形式,借助舞蹈的形式把自己的愿望传达给神灵。
像是印度婆罗多舞更注重与宗教的关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完全根植于印度教,特别是印度教神话和宗教渊源。这一点在婆罗多舞段的歌词、古代印度教神庙中的雕塑和该舞种的理论基础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在印度这个国家每一个神话故事都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直接的关系,它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同时也把人类的生活与神的关系表达出来。其结果就是,把高高在上的神们也因此变得十分世俗而具体,从而使人们获得心安理得的轻松心态。
在观看印度婆罗多舞者表演的时候,不论是动作、眼神还是节奏都很是到位,看不出任何纰漏,他们都是很虔诚的在跳,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与天上的神灵对话,都是在为自己的神而舞蹈,是一种祷告形式。所以他们所流露出来的神情,每个瞪眼或者是转眼睛等等都是非常虔诚的。这是这个国家赋予这个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带有宗教而又神秘古老的气质。在这一点上维吾尔族舞蹈是没有的。
维吾尔族舞蹈没有那么深层的对神的崇拜,维吾尔族人讲求的是一家人开开心心,载歌载舞。但在气质神韵这一层面上来讲,维吾尔族舞蹈的意义更广一些。维吾尔族人跳舞更看重的是生活,他们的舞蹈来源于民间。在过去,麦西热普是一种有组织的传统娱乐活动,而“麦西热普”的意思用维吾尔语意为“欢聚歌舞”。维吾尔族舞蹈是对风格美外部形态的维族精神化。他们的精神特征是从丝绸之路和乐舞遗风的点点滴滴中沉淀出来的,而表现方式主要是勇敢、热情、乐观的性格和稳重、大方、率真的精神。他们的动作来源于生活习俗,比如剧目《摘葡萄》,它的动作就是来源于生活劳作,并体现了热情好客、活泼开朗的性格又展现了灵巧轻快的舞蹈特色。所以维族舞蹈的眼神大部分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喜悦之情,这种‘喜悦’带着那么点腼腆害羞,但性格上却又是那么的大方稳重,那种眼神再加上身体的动律和音乐节奏的映衬,把维吾尔族舞蹈的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
3.中国维吾尔族舞蹈与印度婆罗多舞蹈的审美特征
3.1从服装(女)的角度看审美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维吾尔族妇女喜用色彩对比,非常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胸针、手镯等,用各种花色的布料用作连衣裙外。从动作上不难看出,维吾尔族舞蹈中最不能少的就是转,像是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转中看稳定,看神态,更要看出衣服与人搭配,从而衬托出人更加娇媚与艳丽之感,使观者更加的去感悟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
婆罗多的舞者特别注重表演者的形象,舞者从头到脚都被用精美而多彩的服装和首饰装饰着,让观众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引人注目的亮点。婆罗多舞者也喜爱花,但他们不同的,是用鲜花当做装饰物与其它饰品一起穿插于发迹辫梢。她们也要佩戴金色的手镯、臂箍、项链、腰链、脚镯和脚铃,甚至比维吾尔族舞者的要繁琐许多。也喜欢颜色对比性较强的,服装采用的颜色一般有深黄、绿、洋红及其相关颜色。还有一种服装类似睡衣式的服装样式,这样可以使表演者获得在做动作时的更大自由更大幅度的去舞蹈。
在此看来,两个舞种不同,但也有它的共同处,两个舞种都喜爱花,只是用法不同而已,维吾尔族是把花的图案绣制在衣服帽子甚至是鞋子上面,而婆罗多舞者更多的是把花当做是一种装饰物,与其他饰品一起插饰在自己的辫子上。两个舞种都喜爱带繁琐的装饰物,来装饰自己,像是手镯、项链、耳环等等,使人们更加感叹那么多的复杂物戴在身上,他们跳的还是那么的引人注目,更加佩服他们的舞技是如此的精湛高超。人都向往美丽的一面。只有把自己打扮美了,才能愉悦自己更能愉悦他人。所以两个舞种在服装上都是繁琐之至,寓意是为了在舞台上更加展现自己外表美的一面,但最重要的更是烘托自己的舞技,两者有互补的作用。
3.2从音乐的角度看审美
维吾尔民族生活在四周之路的要冲地带,东、西方的文化都得以在此交流,使得维族舞蹈蕴涵着阿拉伯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两大特点的集合,产生了很多带有浓郁民间风格的节奏型。维吾尔族舞蹈的节奏特点鲜明,音乐轻快、奔放、利落,但又不失其古朴的风格特色,是舞蹈力度和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的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尤为重要。其特点是:切分的形式,多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基本鼓点有:赛乃姆、其克特曼、赛乃克司、萨玛等。其切分音和附点的运用,突出了舞蹈动作的瞬息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在舞蹈《香妃戎装相》里就有很好的体现,音乐时而神秘,时而柔情,时而豪放,时而刚烈,配着表演者的动作,完全把香妃的性情展现出来。更加的衬托出音乐与动作之间的融合。
婆罗多舞的音乐样式,是基于印度南方的卡纳塔克系统的音乐及其节拍建立起来的。想要跳好婆罗多舞,一个好的舞者非常重要,但一个好的乐师更加重要。他不仅要有高度节奏化的把握还要对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比一个舞者更加透彻。尤其是米里旦冈鼓手,他与舞师是整个乐队的核心人物。婆罗多舞的乐器不多,就几种。最主要的就是米里旦冈鼓,其次有笛子、伟那琴和提琴。提琴是乐队中唯一的弦乐乐器。在婆罗多舞蹈中,节拍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成分。就纯舞段和叙事舞段两者相比较,纯舞段是婆罗多舞的脉搏,而叙事舞段则是婆罗多舞的灵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及修养,就像是父母抚养子女,时间长了,自己孩子的性格必是有几分遗传父母的。舞蹈也是一样,虽两种舞蹈眼神相似,但国家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所以舞蹈的派别也就大相径庭了。在审美特征上,不论是服饰还是音乐,都是以观者的眼光在感知舞蹈的神秘。像是服饰上选用花做点缀,更能渲染观看者的心情,让观众在看舞蹈表演时,心里也犹如花一般盛开。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大多是轻快,奔放,节奏特点鲜明的,更有带动观众一起舞动之感。但最主要的,还是对于眼神的运用。随着音乐的节奏,收放自如。尤其是婆罗多舞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见眼神对其的重要性。比较来看,对于维吾尔族舞蹈和婆罗多舞蹈节奏型都是其至关重要的元素。他们对舞蹈的认知离不开音乐更离不开节奏。像是人的两只手,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