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疍民舞蹈艺术作品创作方向分析

作者:李乐来源:《尚舞》日期:2024-04-26人气:214

疍民,这个以海为生、以船为家、以渔为业的水上族群,曾经被官家歧视和欺凌,终生不允许其上岸生活,他们每日漂泊于海上,社会地位处于底层,过着穷困、危险的日子。然而,他们是最伟大的航海家,他们熟知海上生活的技巧,依靠勤劳的双手,通过采珠或捕鱼生活。

民国开始,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开放政策下,疍民们逐渐告别生活多年的“连家船”,上岸生活定居。尽管疍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疍民完全融入了汉族陆地居民的生活当中,但他们在困境中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海洋知识、航海经验及海上劳动技能,同时,也留下了“哭嫁歌”和“咸水歌”这样广为流传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及丰富的生活文化题材,可作为艺术创作源泉供我们进行艺术加工及创作,从而为后人加深对疍民的了解,提供更多的途径及可能性。

1.疍民舞蹈艺术创作现状

虽然疍民为我们留下了广为流传的“哭嫁歌”和“咸水歌”这样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但是为后人留下的传统舞蹈形态和反映疍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舞蹈艺术种类数量却不多。通过查找已有音视频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尚未产生能够反应疍民日常生活、性格特征、生产劳作、民俗风情、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特点的代表性舞蹈作品,同时,能够被疍民广泛接受并认可的、流传度较广、影响力较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舞蹈艺术作品更是寥寥无几。

现存的疍民舞蹈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俗仪式性活动中的舞蹈元素,其具有祭祀性、仪式性、模式化等特征,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如“舞草龙”、“送王船”等。其中,舞蹈元素所占比重较少,活动的主要功能在于民众精神上的寄托,且需遵循的固定套路进行,群众通过广泛参与,祈求获得神灵庇佑、一切顺利等良好的生活愿景,从而获得心理上寄托和愉悦感,而非是通过对舞蹈艺术美的欣赏,而获得赏心悦目的观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类民俗活动的主要社会功能与舞蹈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并非完全一致。

其二,为顺应时代发展,少部分舞蹈作品是由现代人民创作的,以现代化的舞蹈语汇为作品构成,选取以反应疍民坚韧的性格及水上生活场景的素材为题材,并非是有历史、有传承、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动作来源的传统疍民舞蹈种类。这类作品多由现代人提取疍民生产生活中的个别要素,而进行创作的舞蹈,主要以抒情性舞蹈为主。选用的道具多为海笠、船桨和渔网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舞草龙”的习俗在我国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地区流传较广,并被列为区、市、省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草龙”主要是一种民俗仪式性活动,其中的舞蹈元素并非在“舞者”身上,而是主要集中在“龙”的舞动上,是多名群众通过集体配合手中的龙型道具,使“龙身”达到舞动的效果。

“送王船”仪式并非是疍民专属的民俗活动,据传此俗源于台湾,主要流行于我国福建、浙江和台湾等沿海地区,在马来西亚也有相应的民俗活动。但它作为“漳州疍民习俗”,被列为了漳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也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送王船”与“舞草龙”两项民俗活动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舞草龙”中舞的主体是“龙”,“送王船”中舞的主体是人。“依照古礼,‘送王船’活动维持5天,斋醮、歌仔戏表演等汉族民俗活动交叉进行。大鼓凉伞、舞龙、歌仔戏等精彩节目陆续上演。”“舞者”在“送王船”仪式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主要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达到为“王船”助兴的目的,同时对于民众而言,能够增强仪式的热闹感和观赏性。

目前于疍民而言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艺术作品创作要非粤剧《疍家女》莫属。该作品的创作除了题材选择来源于疍民的生活外,剧中还选用了很多疍民生活的民间文化元素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融入剧情。然而,粤剧《疍家女》其中的舞蹈元素展示甚少,所出现的舞蹈动作也主要是为了配合粤剧艺术表演形式而进行,或是为了烘托主角所表演情绪的氛围而设置了简单的舞蹈调度及造型性的动作元素,并未出现独立的、表演性强的舞蹈艺术表演段落。

此外,多家单位和团体以疍民的日常生活和人物性格为出发点进行舞蹈作品编排。这其中,多数表演者为群众性文艺团体,专业性团体所占比例较小,参与专业舞蹈比赛、拥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作品更少。 

2.疍民舞蹈艺术匮乏原因

疍民的传统舞蹈在现有资料留存当中,未能发现珍贵作品或传统套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2.1生活环境不适合舞蹈艺术创作

传统疍民常年居住在船上,生活范围狭窄、生产生活工具单一、生活清贫劳累等实际情况,都制约了疍民舞蹈的发展。

连家船空间狭小。连家船长度多为5-6米,宽约3米,首尾翘尖,中间平阔,并有竹篷遮蔽船舱为居所。在如此有限的空间范围里,连家船承担了卧室、餐厅、仓库、劳作场所、饲养家禽等多重功能。此外,竹蓬遮蔽的船舱也限制了疍民们直立行走的可能性,因此从物理空间上来看,疍民不具备充分的进行舞蹈的条件。

以家庭为单位缺乏艺术氛围。疍民所生活的连家船为一船一户,出海劳作时相对独立,与其他船只、疍民来往较为不便。休息调整时,“沙坦搭几间茅棚,为公众活动场所,茅棚为疍家人聊天议事或节气拜祭用。”因此缺乏互相欣赏、热闹喧嚣的艺术氛围。

生产劳动负担过重。疍民主要依靠捕鱼和水上运输维持生计,且几乎“靠天吃饭”,生产生活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威胁。低贱的社会地位,使得疍民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因此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生产劳动的负担十分繁重。而舞蹈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人们在满足身体基本机能的需求后,用以娱人娱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疍民经常面对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的恶劣环境,也自然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进行舞蹈艺术创作和流传。

2.2疍民社会地位低下

历史中的疍民不允许上岸、不允许穿鞋、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不允许与岸上人通婚……同时,岸上人也视疍民为贱民,这些制度和人的主观观点,限制了疍民对舞蹈艺术的追求。

2.2.1创作者难以关注——难创作

疍民生活的连家船,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疍民对舞蹈艺术的创作,疍民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和遵从,也从主观条件上限制了疍民对舞蹈艺术的追求。由于官家从制度上直接将疍民的社会地位打至最底层,且疍民因缺乏学习的机会而没有知识、更加相信妈祖和神灵等精神寄托保佑,使得疍民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自卑、低微、贫贱、容易认命的心理,从而难以有意识的进行舞蹈艺术的创作。

2.2.2观赏者难以欣赏——难传播

从传播途径来看,舞蹈艺术属于视听觉综合性表演艺术,它不同于歌曲艺术,能够做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播距离和传播效果,而是需要表演者和观赏者保持较近的距离空间,才能产生舞蹈自身拥有的社会功能。

同样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疍民在岸上人、甚至平民百姓的眼中都是最低贱的人群,一方面,疍民不允许上岸,从客观条件上,岸上居民没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和观赏疍民的舞蹈艺术表演。另一方面,身份地位悬殊导致的心理距离,也从主观条件上,使得岸上人不屑于将疍民的娱乐文化生活,作为愉悦个人及群体的生活资料去传承。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疍民舞蹈少之甚少的原因也有可能受此影响。

3.疍民舞蹈艺术创作开发

3.1传统疍民舞蹈形态挖掘

曲腿。“老一辈居船的传统福州疍民比较独特的体征就是肤色较深、下身较短并且腿部弯曲,即罗圈腿……这种体征的形成与这些疍民常年在狭窄低矮的船舱中屈膝睡觉、盘腿坐地、叉开双腿作业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对传统疍民舞蹈形态的挖掘过程中,必须保留曲腿的形态,避免腿部动作过于僵直或用力,应当始终保持在松弛或适当弯曲的基础上,开发上肢舞蹈动作元素。

赤脚。疍民在“船上行走不穿鞋,亦不准穿鞋者登船。”因此,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存性挖掘的过程中,应当尊重疍民这一生活习惯,在表演、教学、演示等过程中,注重此细节。

身体前倾。由于疍民长期漂泊于海上,首先,面积并不大的连家船,承担了生产、生活、祭祀、仓库等多种用途,生活面积相对拥挤,且连家船的高度受船蓬高度所限,这使得生活在连家船舱内的疍民,经常要在伏身、弓背的体态下进行移动。其次,疍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依靠捕鱼而生,撒网、拉网、捞鱼、叉鱼等最基本的劳动方法,都需要劳动者身体前倾以配合劳动需要。最后,连家船在水面上漂泊,受风、浪、潮等自然现象的影响,难以像陆地房屋那样平稳和固定,因此,需保持上身略微前倾的身体状态,才能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

重心下沉。同样受连家船相对不稳定的原因所限,在船舱内行走、移动,身体重心需要适当下沉,同时配合屈膝,以加强人体重心的稳定性。

坐位。疍民在狭窄的连家船空间中,吃饭和劳动(如织网、贩渔等)时,都习惯于盘坐于地面,常年的生活习惯使得疍民的双腿不像陆地居民那样笔直,因此可见坐位在疍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2传统疍民舞蹈动律挖掘

摇摆动律。连家船,经常要经受暴风海浪击打船面的考验,其船体的承受能力,相对于现代化轮船而言,其摇晃程度肯定更为严重。因此,在水波、海浪、风暴、潮汐等因素的影响下,结合疍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受水文化的影响,应当将摇摆动律作为该种类舞蹈中的核心动律之一。主要包括站姿和坐姿位置上,上身的前后方向摇摆和左右方向摇摆;站姿、蹲姿和弓箭步位置上,身体重心的前后方向摇摆和左右方向摇摆;手臂动作中模仿风浪、摇船、水波、鱼等要素的前后方向摇摆和左右方向摇摆等。

上下动律。清朝期间,随着政府逐渐允许疍民上岸围垦开发、耕种沙田,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种植莞草”。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疍家人逐渐离开狭窄的连家船,到陆地上展开劳动。尽管如此,疍民们的生活条件依然清贫。由于物质生产资料不够丰富,不能像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一样,依靠现代科技技术和机器来完成劳动过程,因此,疍民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去丈量和改变他们自己创造的基围和沙田。一方面,上肢动作可从种植菀草、收获菀草、捕捉基围虾、为基围虾投食等劳动过程中提取动作元素,发展成为上下动律;另一方面,由于疍民在陆地上的劳动区域多为近海的田地,或是咸水和淡水的交界处,不像陆地上的普通土地耕种那样,而是以堤围为主要形式,经常需面对水患的风险。且基围虾的养殖环境,要求既非深海养殖、又非淡水河流,而是深度为一米五左右为宜。这些因素使得疍民在地上劳动时,行走时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自如自在,而需要配合上下抬腿动作,以适应在水面和泥地当中的行动便利要求。

划圆动律。撒网捕鱼是疍民日常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依据撒网时,人体动作的基本运动规律,可以提取出双手、上身及身体重心的平面划圆动律。此外,在拉网动作过程中,也可以提取出双手依次从外至里的划圆动律,用以表现双手轮流拉扯渔网的动作内涵。 

3.3疍民生产生活文化要素挖掘

尽管,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由传统疍民创造并流传的传统舞蹈形态及动律少之又少,甚至可能根本没有传统疍民舞蹈种类可以传承,但是这一特殊的群体仍然是舞蹈艺术创作必须要关注的源泉。

我们有可能无法再现有资料中窥探到疍民传统舞蹈的痕迹,但却可以通过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观察,从疍民生产生活的经历过程中,挖掘要素和素材,来创作疍民题材的舞蹈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以舞蹈肢体语言为载体、以舞蹈艺术为形式,同时结合哭嫁歌、咸水歌等疍民传统文化要素,来展现疍民的性格、生活场景、祭祀仪式、生产过程、婚恋文化、服饰文化、捕鱼文化、海洋文化、饮食文化、水文化等等多重文化要素的内涵。如粤剧《疍家女》就是以粤剧为艺术载体,融合了多种疍民传统文化要素,展现了疍家女人的坚毅性格。

如此一般,不仅能够将疍民的生活以舞蹈艺术化的手段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这一群体,了解曾经那段艰辛但却励志的历史,起到宣传疍民文化的目的,同时还能将舞蹈与其他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以视听觉综合艺术的手段,增强观众的可视性和丰富性。

4.结语

   尽管传统疍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消失了,人们对于疍民的歧视也在岁月的长河中消失了,使得疍民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居住环境、教育制度等方面几乎完全融入岸上人的生活当中,但是对于传统疍民与连家船那段生存历史的保护工作,要从客观的视角进行保护。对疍民舞蹈以艺术化的手段进行创作和表演,不仅能够使这段历史以更丰富的形式保留下来,为后人所知,更能够将疍民坚毅不屈的性格,展现给后人,并以此将疍民这种淳朴、不惧困难的精神传承下来。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