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人类学视域下的井陉拉花文化空间研究

作者:解朝硕来源:《尚舞》日期:2024-04-24人气:272

井陉拉花属于北方秧歌中的表演形式之一,自古以来坊间关于拉花艺术的传说相对较广。第一种传说讲述曾有一名女子名叫“拉花”,根据自己与爱人的情感故事自编舞蹈,后由此而得名。第二种传说讲述古代百姓穷苦潦倒,拉荒乞讨以求生路,而“拉荒”的“荒”谐音为“花”,经后世流传逐渐成为了“拉花”。关于井陉拉花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尚未明确。井陉拉花流传至今目前作为河北省民间舞蹈的三大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于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该舞种发源并盛行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年间,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纯良朴素的艺术风格和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这与当地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了井陉县的“文化名片”。

1998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提出的“文化空间”作出相应解释,认为其归属于人类学范畴。本文以井陉拉花的“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包括物理空间建构(地域环境、建筑风格、道具、服饰等)和当地人民文化建造(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文化建设等)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从而起到丰富井陉拉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其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完善其表现形式和功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井陉拉花的作用和效果。 

1.井陉拉花的物理空间建构

1.1独特的地域环境

井陉县位于太行东麓万山之中,其名字的由来在《太平寰宇记》记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而该地区也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美称。此地虽地处山脉,但海拔较低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在古代,井陉县作为晋冀两地(现山西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交通要塞,是历代王朝争权夺势的要塞,从而战争频发以致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饱经战火纷扰而四处逃亡、流离失所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造就了当地人民朴实无华、坚韧不拔、豪迈达观的性格特征。由于井陉县四面环山,道路崎岖不平,山路居多,交通不便,故井陉拉花的动作表现包含了“蹲裆”、“高抬腿”等男角色动作,表现出上山或下山的体态,以及“撇脚”等女角色动作,表现出在行走于山间时脚滑的姿势,以及男女结伴行走于崎岖山路相互搀扶时所演化的“下扇”动作

1.2独有的建筑风格

井陉县因位于山区,地处群山中央,同时也是石灰石的大量生产地,人民就地取材,建造出了比土坯房更能经得起风雨岁月磨练的石头房。当地的房屋一般都延地势而建,所以大多是泥泞的坡路,百姓们将石头铺在路上起到防滑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独有的建筑风格和特有的地势,才使我们看到拉花舞蹈表演者脚下登山步的步伐,肩、腕、胯等身体部位的扭动等这些独具艺术风格的表演形式。

井陉拉花的表演形式很少表现出单独起舞、而多是成双结对的表演。通过井陉地区的民居文化则能看出拉花舞蹈表演形式产生缘由的部分所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井陉地区农村的老房屋建设,主要沿袭了清朝时期的“三合院”与“四合院”。这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家家房顶相连,大门相挨,到饭点就会看到人端着碗串门,盘腿坐在井陉特有的蒲通上,老辈子井陉人对这个定点特有的情景有一句话形容:“端着个碗,穿着个烂布衫,蹲乃家门口嘞吃饭。”从民居生活的点滴中就可以发现拉花为什么会是以集体舞蹈形式表现得影子了。

1.3道具、服饰

河北省“非遗”舞蹈中的道具和服饰不仅种类众多,更是舞蹈风格的重要体现,井陉拉花的道具则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不同的人物角色使用的舞蹈道具不同,例如少女常用的手绢、霸王鞭,少男常用的太平板以及公伞、彩婆使用的扇子等。不同的道具表达的含义也不同,霸王鞭象征着“文治武功”,“包袱”象征着“足食丰衣”,“太平板”象征着“国家太平”,花瓶象征着“平安幸福”。道具的运用不仅是舞者在舞台上的肢体延伸,更能起到增强内心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增强表现力,从而树立其独有的人物形象。

舞蹈服饰的运用也是舞蹈表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角色的塑造,情感的表达都能够起到升华的效果。井陉拉花在服饰使用中融合了戏曲服饰与清代服饰,例如男角色的偏襟长袍、灯笼裤,女角色的头花、彩鞋等。在服装颜色的运用上,男装以蓝白色为主,女装以枣红色为主。在道具与服饰的使用上除了象征着美好寓意以为,并客观地映射出当地穷苦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时代的更迭中井陉拉花的舞蹈道具和舞蹈服饰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舞蹈语言的表达,为舞蹈表演增添了新的亮点。

1.4井陉地区的风俗文化底蕴

井陉县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兴建井陉古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地也逐渐出现了“背水一战”等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秦皇古栈道、灵岩寺、兴隆寺千佛塔等在现代已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另外当地的原始村落至今保存完整,已被评为中国千年古县之一。在古代井陉城内民俗文化众多,文化形式千奇多样,包括闹元宵、迎神赛会、起醮活动、走会习俗等,逢年过节市井小巷中充斥着民俗艺术气息,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1.4.1闹元宵

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坊间历来有“闹元宵”的民俗习惯,井陉古城也不例外。每至佳节,井陉百姓便在街头巷口举办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包括表演舞龙、舞狮等拿手绝活和当地特有的焚香、祭拜、走会等传统民俗,以祈求来年的雨顺风调和神明庇护,百姓齐聚,共迎盛会,“闹在民间,乐在元宵”的欢乐气息,也体现出此次民间艺术盛会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古代井陉地区曾流传着关于神明动怒引发天灾的传说,流言道在井陉天长镇庄旺村的百姓们因信奉神明,故将常年饱受绵河水的侵袭归咎于河神的发怒,为此百姓大兴修建河神庙以及通过祭拜、焚香、走会等形式举办祭神大典,每逢重大节日,百姓纷纷通过举行放河灯、敲锣鼓、舞龙狮等仪式以祭拜河神,祈求河神保佑全村人民的生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神仪式也因此由来。祭神仪式中虽未体现井陉拉花的表演,但祭神活动中的相关活动均与拉花艺术密切相关。

1.4.2迎神赛会

在上古时期黄河部落的祭司首领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以巫蛊之术控制人心。至先秦已出现了两种流派,一种为王室皇族权贵服务,以追求寿命齐天、修仙之道等,而另一种则在坊间流传为百姓所用,以祈求天神庇护、消灾祈福。而迎神赛会便是古代民间祭奠活动的衍生,以彰显对于神明的崇拜敬畏之情。旧时百姓长期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和自然灾害的无情侵袭以致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由于思想的禁锢故将内心希望寄予神灵,从而大兴神庙、祭祀游行等,迎神赛会作为人神互动的方式也就此产生并广泛盛行。井陉拉花作为赛会的重要表演项目之一,通过舞蹈形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特点,并在传承民俗民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拉花的原型最初起源于百姓的农间劳作中,而后广泛应用于迎神赛会等祭祀活动以求神祷告。随着历史长河的进展,井陉拉花的动作技巧、表现形式等方面逐渐扩大并完善,例如拉花动作中经典的“雁南飞”“拉弓扇”“登山步”等取材于当地的地域环境和日常生活,拉花道具的选取更加的多样化。拉花艺术在民俗活动中不仅仅只是求神祈祷的作用,其烘托气氛、喜迎佳节的作用也逐渐突出,之后拉花艺术更是成为了人民劳作时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在现代文明中,拉花艺术更是增添了休闲、健身、社交、宣教等功能。

1.4.3起醮

“起醮”又名“打醮”或“圆经”,是古代北方地域特有的祭祀祈福活动之一,醮祭--井陉地区传统的宗教祭祀民俗活动,其表现形式虽类似于迎神赛会这类传统形式的敬神祈福活动,但与迎神赛会相比,起醮活动更加地隆重盛大。醮祭仪式具有地域化、固定化和程序化的特点,一般历时五天,每天上演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致可概括为请神、游行、朝拜、上供、设法等,在醮祭期间井陉百姓也会以拉花等歌舞杂耍的形式为其助兴,以表达对于神明的敬畏和期盼

1.4.4走会、踩街

“走会”活动在北方的乡村与城镇广为流传,井陉地区每逢元宵节举办的走会艺阵也是拉花表演形式之一。元宵节前夕拉花演员在街头巷口进行彩街热场,在节日来临之前调动百姓热情、活跃节日气氛。元宵节当天在本地宽广的区域内进行正式演出,其中拉花表演深受观众们的追捧。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面向早已搭好的神棚进行朝拜,而在演出结束之际,当地居民也会向表演者奉上茶果酒水以作为出演酬劳。走会、踩街活动年年举办并流行至今,而拉花艺术也在这些民俗活动中不断地精进改良,不断地推陈出新,并逐渐与新社会、新时代相接轨,成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 

2.井陉拉花的现代文化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领导提出文化建设改革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意义重大。而井陉拉花在我党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逐渐蜕变成长,并向系统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随着国家文艺汇演的开展,拉花艺术也逐渐从民间走向舞蹈,映入大众的眼帘。“井陉拉花队”在1957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荣获第二名,从而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也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亲自接见,为拉花艺术的长远发展极大地增添了信心、鼓舞了士气。自此之后拉花表演声名远扬,并吸引了一大批艺术界和舞蹈界的大家。赵宛花、资华筠、贾作光等老艺术家也曾多次来到井陉县进行实地采风并为拉花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1979年全国各地舞蹈和音乐艺术家齐聚一堂,对井陉拉花进行大规模的整改创新,动作上将多个流派交替融合,伴奏上多首音乐整合剪辑,衣着上以传统的秧歌服饰与晚清服饰相结合,使拉花艺术别具一格,这与算是拉花艺术史的里程碑。

21世纪以来,国家高举“文化自信”旗帜,对于文化建设扶持与推广的力度较前大大加强。井陉地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县委政府将“井陉拉花”的发展摆在区域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各种形式传承发展拉花艺术,例如成立专业的井陉拉花表演团队,并在团内进行人员编制改革,这一举动极大带动人民的积极性。艺术表演团在全国各地进行巡演,以舞台演出的方式展现拉花魅力,并多次参加全国举办的民间艺术比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地文化馆也通过撰写拉花相关著作、建立井陉拉花互联网平台等方式宣传拉花,甚至走向世界。在校园内以组织拉花文艺比赛和社团活动使中小学生自幼培养对井陉拉花的艺术情怀。井陉县每年在当地举办的的民间艺术节以包括井陉拉花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2006年“井陉拉花”收录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而井陉县也有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以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以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古城。在弘扬拉花文化和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赢。

近现代拉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传承发展不仅局限于井陉地区,在全省内甚至全国均已不同的方式所展现。以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为典范,为弘扬地区非遗文化,该校早在2003年就将“井陉拉花”带入到音乐课堂,与此同时将拉花表演进行改编,以“课间操”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赋予了新时代井陉拉花强身、健体的现代意义。在艺术类高校中,也会设立专业的井陉拉花艺术课堂和艺术社团,体系化教学同时增加技术难度和规范标准。现如今广场舞已成为男女老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部分地区已将井陉拉花的音乐和动作进行改良,以广场舞的形式呈现出来。

3.结论

文化空间是支撑社会文化存在的隐性支柱,其形成与发展需要历史长河的积累沉淀[5]。井陉拉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空间,其文化空间的背后蕴含着井陉地区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和生存智慧。在井陉拉花的物理空间建构和人类的文化建造进程中,当地百姓们和舞蹈艺术家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不断的丰富着拉花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对其音乐、动作、服饰、道具等多层面进行优化改良,丰富其表现形式,扩充其表现功能,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保护井陉拉花的作用和效果。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