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蹈作品《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研究
1.动作形象的提炼
舞绘《千里江山图》中编导将画色青绿色拟成女性人物形象抽离出来,画中绿茂青峰,若隐若现。舞蹈通过丰富的画面,有棱角的动作使人联想到在画中所包含的日、月、山、河。或者是山峰的延绵不断、或者是山石的错落,并以期能够和观众达到共鸣,领略到山河之壮观、山峰之秀美。
1.1画中找形
在舞剧群舞当中舞者从画中走出,由静态的山群,变为动态的仕女缓缓道来...将群山远峰转化为舞者,通过模拟画中一处的山岭,领略山河的风采,并从中捕捉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群舞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编导以“山”的意象为刻画基础,在剧中有一个造型“青绿腰”在各大网站被纷纷效仿,这个造型是编导根据上峰进行模拟,并加以想象来塑造的,以及在最后结尾造型,演员在一排上做出高低的造型,这些造型也是在复原画中的远峰,呈现在舞台上若隐若现的感觉,在经过编导的提炼与编创后,舞蹈所呈现出山峰的连绵,层层叠嶂的效果与概念。
1.2形中找神
在人物形象刻画完之后,需要为人物的鲜活做下准备。《千里江山图》中编导将山峰的形态刻画为人物形象,将静态的山峰变成活得,需要在演员进行找寻形象时,将山峰的状态转换人物状态,将山的外貌转换人的造型,都需要精准的由形达到神的转换,不仅要达到外形上的相似,还要转化为内在的升华,赋予这个人物鲜活的灵魂,以此感染每一个人,使人们身临其境,接收到作者的用意,传输思想。舞者在进行演绎时,需要将自己的想象带入舞蹈中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便是写意。领舞孟庆旸在进行角色的刻画时,除了要将山的形态模仿下来,也要将神韵赋予山峰,这需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观众具有代入感,留有空间领会自己的神采。在进行舞蹈的编创时,在生活中找寻形象、刻画人物,是关键之处,在不同角度通过对素材进行提炼,运用自身对素材的理解,以及所想表达的思想,来塑造舞蹈中的人物形象。
2.动作形象的处理
舞蹈是由舞蹈单词、舞蹈语句、舞蹈段落组成的。其中,舞蹈单词便是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作为舞蹈最基本的要素,分为动态和静态。而通过动态与静态的融合,舞蹈艺术能够呈现出更好地视觉效果,并且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1静的舞姿形态
静态动作具有造型感,聚集着瞬间凝聚之美,舞蹈所体现的美是经过多个静态造型的汇聚,来表现出动作在细节上的艺术感受,这需要编导在创作前去体会、收集,并通过自己的感性思维来塑造静态造型,表达出动作造型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同时也会产生形式感。这些静态因素在舞蹈作品中会影响整个舞蹈,并且达到“以静带动”的作用。
在编导依据《千里江山图》进行编排过程当中,编导从画作当中找寻形象,赋予每个山峰、河流灵魂,将画中的每处山峰,静态的山峰,通过演员的服装、发饰以及舞蹈结构、舞台技术加以辅助,复刻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山峰,一条条流淌的河流,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力量与韧性的舞蹈。
舞蹈的开始造型是领舞演员在舞台前方,模拟一座单独的山峰形态,群舞演员在舞台后方,三两相靠,由一块巨形透明幕布遮掩,营造出高低错落,飘飘渺渺的连绵不断的山峰,也达到云烟缭绕的效果。静态的造型由领舞走向山峰中变为大面积的山峰画面,在全场铺满后,满天星的队形上移动。舞蹈当中山峰的蜿蜒是舞者腰部动作的下垂来塑造的,无论是单独的集体的姿态都主要以此造型为主体,最后的结尾造型,回归到开始造型,演员来模拟连绵不断的山峦。
2.2夸张的表现手法
在对静态的造型提炼之后,需要进行美的加工与改造。“美”是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追求,在舞蹈艺术中美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舞蹈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创作中要做到视觉与听觉二者皆美,内容与形式共同美来构成舞蹈美,通过舞蹈来表现传达美。“美”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原则,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美是创作的焦点,达到舞蹈美也是众编创者创作的核心。在全剧的舞蹈创作当中,有着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是在视觉上达到静美的艺术品格;第二是在舞蹈的艺术手法上使用了对比手法;第三是在舞蹈形式上将舞蹈语言创新的融入其中,形成了统一的舞蹈艺术语言。
舞蹈创作当中,使用了具有汉唐神韵的动作,在形态上也进行一系列的运用如向前向后的形体倾斜,在重心上主要向下、姿态保持后仰、削肩等动作,同时在上身与下身的形态上,通过不同动势、形态的对比,在舞蹈中形成了双重的对照,通过下身的流动与上身的相对静止、下身重心下压上身左右倾斜、下身具有的整体性和上身的线条性,舞蹈上身的形态属于是偏旋律型的多流动的,而下身是偏节奏型的在动势上的变化是多方位的,在人物形象上可以塑造出多义性,表现出见山又见水见人更见风骨的韵味。同时在群舞的形象上,在舞蹈的画面结构构图上在姿态、动律上多具有“错落有致"舞蹈的参差美,群舞多追求着“工整对称”之美,在画面上丰富了舞蹈的审美层次。在舞蹈的任何视觉体验都不仅仅停留在角色的表面,而是洗尽铅华,向内深入由内而外的实现整个舞蹈场域上的静穆,使舞蹈产生一种出“强加于主体感知”的舞蹈摄取性。
2.3动静结合的多元素画面
在舞蹈艺术里,动和静是互相影响,互相衬托,互利共存的。同时,动态和静态也具有对立性。优秀的舞蹈作品里是动态和静态互相结合,动态因素在舞蹈中是流动起来的艺术,而与静态的结合呼应对比下可以营造出来很多具有意境的画面。在舞蹈作品中,通过服装在静态与动态时的画面对比,舞台技术的运用在动静对比下,比如舞台在旋转时的动态与造型的静,人物在舞动时与舞台在静态时的反衬、自转、公转的反衬都能构成很重要的对比方法,总而言之动与静、整齐与错乱,能够不断地强化舞蹈的视觉效果和体验。
2.3.1动作
静止的舞蹈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舞蹈意境,演员所所造出来的静止的造型,同样是种艺术,各式各样的造型姿态,融合了作品的意境,并且将演员的身体姿态和质感与舞蹈作品的静态美展现了出来。在舞蹈中有意义的造型姿态,可以在表达意象时能够比动起来的连贯动作更能带来艺术感官,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在群舞表演当中,演员通过望月、静待、独步、垂思等一系列具有禅意和丰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展现千里江山。随着演员的手臂动作缓缓垂落时,袖子便如潺潺的河流从远峰上流下。到了大幅度的甩动时,袖子挥舞起来时如瀑布般奔流而下。演员在移动过程当中步伐整体下压,步履沉稳而有力量,气息下沉,有张力的动作,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再是女子的柔美,充满了女子的坚韧与力量,所凸显的是宋代盛世,万里河山,大气磅礴的《千里江山图》。舞蹈本身是一个纯意象,特别大写意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本身对于角色的扮演有一定的难度,体态需要挺拔,头抬得高,气也需提得高,状态昂扬,让气息往下面走,往下泄、往里走,这个状态下含胸、窝背,从而能够达到宋舞那种溜肩佝背的状态,犹如是从宋画中走出来的一样,有一种清冽的美。
2.3.2服装
舞蹈的静态造型因素包括服装、动作造型、道具、灯光等。首先是对舞蹈演员的装扮造型,在舞蹈艺术表达的过程里,服饰的造型尤 为重要,服饰的设计能更直观的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舞蹈艺术的表达中,为了将其赋予更好的形象设计,服装就是舞蹈艺术里重要的一个静态因素。青绿演员的服装颜色是断层的,上部分是石绿,下部分是石青,袖子是由白向浅绿过渡,立体发簪隐喻出立体之美,山峰的伟岸。舞蹈的服装更加的接近原石的状态,以及河流的状态,很多的画面当中,如静态画面里的造型,能够感到巍峨矗立的远峰,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在动态流动起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演员的肢体,演员的裙摆,能表现出来山石的棱角,山峰的蜿蜒,以及山水相傍的感觉。
2.3.3技术
舞台技术在现在的作品中产生着非常大的效果,能够为舞蹈增加很大的意味性,有些动作片段需要舞台技术的加入,能够更加凸显出舞蹈的精彩。作品将舞台与剧情融为一体,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与时间内将“山”形态等传统文化进行了加工与艺术的解构,使舞蹈融入到舞台、服装当中,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时空感和艺术感。舞台技术突破传统的舞台布景,通过现代技术现代光影来展现舞蹈,为舞蹈场景增加了很多的可能性。“青绿”中通过双层的旋转舞台将一个个人物更好的转化为一座座小的山峰,更好的塑造形象,重影与叠化使舞蹈的形象塑造更加具象。舞台技术使“青绿”的舞台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意义,也是“青绿”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突破性,具有连续性和机制性,这些技术使得舞台的路线更加延绵,使山峰更加重峦叠嶂,视觉空间上更加开阔,也是因为不同平面上的运动,使舞蹈在视觉上形成不同的焦点和遮掩,在不同人物和场次上的连接,使形象的塑造更加真实,具有连续性的体验。如今,舞台技术的加持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审美力,舞台更加具有表现力,进而增加观众的审美,体验感更加强烈,舞台的灯光装置大大提升舞蹈演出的审美属性,进而从灯光的表达语汇上传达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文化、精神和观念的力量。
3.动作形象的开发
3.1可舞性动作的来源
舞蹈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舞蹈主题、动作、人物形象等等。我们在编创剧目时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在选择所要创作的舞蹈方向时,首先从人物形象出发,将人物形象立住,构思舞蹈的风格,从而来确立舞蹈动作的风格。人物所表达的是何种情绪,应该保持是什么样的状态,动作需要从情绪中表现出来。或者在确定了舞蹈题材之后,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寻动作,生活化动作在舞台上的运用在舞蹈中很普遍,如表现擦汗、做针线、劳动等等类似的动作,呈现在许多舞蹈作品当中。也可以从绘画、雕塑、石窟壁画中寻找舞蹈形象、舞蹈动作,《只此青绿》根据名画来编创舞蹈,发展动作,为我们在编创舞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2对可舞性动作的提炼与加工
有了动作不等于有了舞蹈,不等于成为了舞蹈动作,体操、健身操也是由动作所组成的,但它们不是舞蹈,只是由一个个动作所拼接起来的,要被称为舞蹈动作,必须将动作进行提炼与加工,组织与美化。前面所提到的生活化动作,在舞台上的呈现不能是完全单一的,擦汗、做针线、劳动等动作,必须将动作戏剧化,从生活化动作抽离出来的一个个可以呈现在舞台,具有观赏性的动作。《青绿》在动作的编创时也是将看、思、望之类的生活化动作进行节奏、幅度的改变,提炼加工出来的具有观赏性且具有意义的舞蹈动作。
3.3对可舞性动作的组织与美化
在舞蹈中,组织就是将原本单一的舞蹈动作、舞蹈片段进行连接,在合适的地方进行组合,动作与动作的连接也不是毫无章法的排列组织,而是根据编导想要表达的意义,舞蹈的风格来进行排列,在进行编创时应该将整体的动作连接做好铺垫,具备合理性、协调性。不能是单纯的动作堆砌,而是在下一个动作出现时顺势且有意义的进行动作的排序和组织。在艺术构思阶段,应该需要知道哪些动作可以在舞蹈当中,在经过合理组织,音乐与舞蹈在完美配合后,能够很好的表现舞蹈的主题,呼应舞蹈的内涵意义,让观众清晰地看出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在舞蹈中舞蹈美也是主要的,不仅要求内容美还要形式美,同时音乐、服装、道具都要有能够符合舞蹈美的条件,在舞蹈的动作连接组织之后就要将舞蹈进行美的升华,进行二次的美化,在根据舞蹈作品的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使每个动作能够将舞蹈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体现和表达。美化阶段更是对作品的提升。美化是将舞蹈的不同环节都做到合理,更加连贯的来展现出舞蹈美,是观众来达到视觉上的享受,来满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观众更好的感受舞蹈的美,体会作品的意义。
在完成动作的加工与提炼、美化之后,融入人物本身的情感也至关重要。演员在进行表演时,对动作的完成是最基本的,接下来就是要进入角色,进入人物本身。不同的演员在塑造同一人物形象时,对作品的感受都会不同,所展现出来内容和动作的表达是相同的,但是对于人物形象的特质就会有不同,舞蹈演员将整体的舞蹈表演依托于情感的表达,使用动作、服装、音乐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舞剧《只此青绿》的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舞蹈演员们通过对图上画作进行模仿,寻找灵感来创作,在创作之后,加入自己的情感,对作品的理解,将肢体动作与丰富的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刻画出来的山峰更加惟妙惟肖,使舞蹈人物形象更加的具有内在情感和内涵,来塑造出鲜明的特点,增强山峰的舞蹈艺术感,使观众进入营造出来的氛围,进入画卷,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赋予舞蹈的意义。
4.结语
舞剧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下,使我们对于动作的来源,对动作的加工,变成可用性的舞蹈动作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千里江山图》作为《只此青绿》舞剧所运用的舞台构型,营造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象,使人们沉浸式的进入了画卷之中,在舞蹈环境的营造,人物造型的刻画,服装道具的运用,使得舞剧从静态到达动态的转化。在引发传统文化热的作用下,将大众审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音乐、舞蹈、雕塑、文学作品、古籍史料中都有着各自所创作的形象,通过形象来传达所想表达的情感、思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丰富且多彩世界。音乐通过声音的表达进行形象的塑造,舞蹈通过人体本身来完成所想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形式对于形象的塑造有着各自的特点。形象是否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对于舞蹈来说,舞蹈的载体、动作、音乐、服装、道具以及舞蹈调度等等因素对舞蹈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