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芭蕾的“中国化”发展——浅谈芭蕾舞剧《花木兰》
作者:侯敏来源:《尚舞》日期:2023-08-29人气:1723
在此篇文章中,将芭蕾的“民族化”称为“中国化”,是由于芭蕾本身就已经是西方民族化了的产物。芭蕾诞生于意大利,在西方源远流长近五百年,故其必然有着鲜明的、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属性。人类学家凯阿里伊诺霍牟库曾在1970年发表了《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芭蕾就是民族舞》一文,其中他谈道芭蕾原本就具有“民族性”特征,是“具有西式传统的、约定俗成于舞台的格调、对宗教遗产的展现、对动植物有规律表现……民族舞蹈应该是指拥有共同基因、语言文化关系的特定群体所跳的舞蹈”。
20世纪芭蕾传入中华大地,1958年苏联专家古雪夫提出“要立足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要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舞蹈作品”。随后,在他的指导下我国首次进行了芭蕾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相结合的尝试,创作出舞剧《鱼美人》。1964年“三化座谈会”明确“舞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创作实践方针,自此,芭蕾的“民族化”也就是“中国化”成为我国芭蕾舞剧创作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六十余载产出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雷雨》《祝福》《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几十部大型芭蕾舞剧。2019年辽宁芭蕾舞团创作并推出了《花木兰》,本文将以该舞剧为切入点,探讨芭蕾的“中国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