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论新时代文艺思想对舞剧创作的指导作用——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

作者:杨帆来源:《尚舞》日期:2023-04-03人气:1182

1942年,毛泽东主席为端正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并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中心问题“文艺为什么人和怎么为的问题”,其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的立场上来。随后,便在延安文艺界开展了整风运动,并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且这一文艺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建设,先后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问题作出了系统性回答和理论性总结。“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由此,文艺问题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始终关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主题。[王铁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丰富内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03):43-48.]由此,这便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创作者以自我的人生经验、生命体验、生活感悟和审美经验为依据,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情景意象,展现出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基调。在此过程中,创作源于个人的思路活动,但情感体悟不能以偏概全,要始终保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高于生活,为人民而歌,为人民所舞,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使人民受到思想的启迪。这就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可以有风花雪月、悲伤怀秋的作品,但更需要有深度、有品位、发人深思的作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1,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提升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程度。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此做了大胆的尝试,其虽是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取得革命胜利所展开的一系列险象环生的地下情报工作,但却抛开“谍战剧”的噱头,以“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仰永存”为主线,将艺术风格和叙事传情相结合,用不一样的创作手法讲述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本人认为这一冒险尝试是成功的,为当今我国的舞剧创作起到了典范作用。

一、“老”题材“新”手法——革命历史题材的重新选择

   “革命现代舞剧”通常是指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所谓“革命历史题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更确切地说,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实践。[于平.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革命现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J].艺术评论,2019(04):103-111.]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以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上海地下党工作者李侠和其假扮妻子兰芬,在组织的安排下秘密掩护电台,传送情报,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产生爱情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地下党工作者们为解放上海所作出的努力。

   整场舞剧虽是以历史事件为创作原型,但并没有刻意去突出革命英雄的伟岸和高大,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事角度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从平凡中凸显伟大,拉近了观众与英雄人物的距离,使其不再觉得“英雄”高高在上,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譬如,在舞剧伊始,编导并没有常规的舞剧形式,以舞蹈的方式表现“序”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舞台行动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其是通过戏曲演员“自报家门”的出场方式,在“序”的篇章中,向观众交代了人物姓名、背景等基本信息,继而把观众带入故事情景之中。与此同时,该舞剧通过运用空间调度、时空的切换,电影镜头拍摄等多种手法,在舞台上展现了谍战的紧张情绪,渲染了危机起伏的环境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编导对情节的高度凝练的体现。

舞剧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性弥补了肢体语言叙事不清的弱点,因其是以观众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为创作基础,故可以很好地避开冗杂的剧情陈述。但如何使舞剧叙事在满足观众的期待视界的同时,又能演绎出“传奇”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成功亦在于突破舞剧叙事难这一屏障,在现实与演绎的叙事线索中,仍能坚持对于舞蹈本体语言的探索,并适时的借用到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术手段以辅助情节的交代,彰显了舞蹈艺术虽“不用言传”但“难以言传”的艺术魅力。     

 二、“同”语言“异”表达——编创手法的创新之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革命事业和爱情”两条主线进行,还原了编导“长河奔去无息,唯有爱与信仰永存”的真实情感,这样的叙事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观性,使得观众更容易走进剧中,且增强了整部舞剧的戏剧性。同时,该剧还借用了话剧、电影等姊妹艺术的编排手法,更好地利用舞台空间来塑造整部剧的环境氛围。

(一)回归本土之海派情怀

该舞剧所表现的故事真实发生在上海,编导为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场景,使整场舞剧更具有地方特色,便把视角放置到了“海派”二字身上。之所以称之为“海派文化”就意味着其能够表现上海面貌,讲述上海故事,具有上海所具有“海纳百川”特质,有着“中西合璧”特征的文化类型。[江东.“海派”之于舞蹈,可行乎?[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0,5(01):77-80+84.]所以,编导切合当下观众审美,着眼于上海本土文化的根源,对为我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烈士进行写照。

舞剧中黄包车的运用、弄堂场景的描绘、在街头卖白玉兰的少女,以及拿蒲扇走在烟雨朦胧的清晨的女人等这些元素都可以看到上海独有的味道。该剧中《渔光曲》舞段,采用了大量的生活动作,小蒲扇、矮板凳,坐在弄堂口姿态各异的女人们,瞬间就把观众们拉到老上海的情境中。朦胧的宁静之美夹杂在紧张刺激的“情报传递”的舞段之间,意图为何?通过舞段的演绎构建出“海派味道”,同样也塑造出兰芬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而说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是具备人间烟火气的普通人。编导将生活化的动作提炼成艺术化的舞蹈语汇,充斥到人物的舞台行动中,以舞蹈的“情”推动剧中“事”的发展。其次,在服装设计方面,采用的是烟灰色的呢绒面料裁制的旗袍,既能满足舞蹈演员的动作要求,同时烟灰色也符合上海弄堂中烟雨蒙蒙的江南气质。舞台灯光是柔柔黄光,展现了清晨太阳升起的氛围,也有老照片的做旧感,很好地体现了其时代性。在音乐作曲方面也是选择大众耳熟能详的《渔光曲》,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随着舞剧的结构进行了改变,为观众营造了美好的视听感受,突出了宁静和平生活的美好,增强了希望之感。

而在裁缝店里展现的“旗袍舞”则展示了上海都市的雍容华贵,表现了老上海的那份五光十色,与此同时也在提醒观众“美丽既危险”,在这样美丽的旗袍女人中,竟还暗藏着特务与兰芬的那份微妙的情感交织,戏剧性地表现了女特务地猜忌,兰芬地从容和伪装,以及这份情报传递的不易。

(二)语言多样之表意理念

对于舞剧艺术而言,其相较于其他以语言艺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而言,属于非文字语言的艺术形式。编导在表达出原有的戏剧冲突和设立各色人物的同时,还要以舞蹈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其相应的情节内涵,脱离了文字语言或口头语言的表达,使得这门艺术更加依赖于叙事方式的选择。舞剧叙事并非是简单的用动作再现情节,而是让不同情景的舞蹈段落通过不同的方式为统一的主题服务,最终使得舞剧在时空表达上获得最大自由。故舞剧与舞蹈作品不同,由于其自身作为“剧”的要求,舞剧的语言形态远比舞蹈作品更具抽象性和复杂性,故它不仅仅借助于演员的肢体,同时需依靠舞美设计、戏剧行动等的帮衬。该舞剧采用了大量的表意性道具,来丰富剧中的人物形象,因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特务与地下党都混迹在市井之中,平铺直叙的表达并无法将其区分。所以编导便把搜集情报、传递情报等这样的戏剧行动延展为舞剧动作语言。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是一种有两面的心理实体”。其对于“两面”作了相应的新的术语阐释——“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互为依托。[(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黑伞”这一舞段采用的道具就是每位演员手中的那把黑伞,其所形成的特定情感符号也构建出整部舞剧的话语语境。“伞”在日常生活的能指即为一种语言符号,其所指即定位是生活用品,能代表“伞”的具体事物,并没有他意。而其搬上舞台,编导使其“能指”与“所指”出现意义偏离,以达到构建舞蹈语言的效果。通过“伞”遮挡住舞台人物的面貌,突出脚下的舞蹈的动作,采用舞步、队形的不断变换,来表现李侠和兰芬已经把革命者的身份给隐藏起来了,他俩手中拿着同样的黑伞,混迹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是百姓?是特务?亦或是共产党?无人得知。舞蹈语言相较于文字语言而言,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极具模糊性的,一个单纯的身体动作并无意义,也无法构成表意的能指,为求达到人们共通理解的所指,编导要构建其所属的特定环境和特指关系,以发挥出舞蹈身体的语言表意功能,以达到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其次,舞剧中红色围巾的运用是表现李侠和兰芬爱情的美好信物,但在后面就变成了一个戏剧线索,成为了推动情感的加速器。围绕着“红围巾”展开的一系列的戏剧行动,追捕、逃亡、躲避等,都随着最后那一声枪响终止,小裁缝抢过李侠的红围巾,替他去死。在此过程中,人物行动和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特定情境的舞蹈语汇,每个舞蹈动作在特定的情景中都带有各自的言说之意,为避免造成“演剧”的默剧表演,编导将一些极具戏剧的情节被艺术化的处理成舞蹈场景,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在交代清楚剧情走向的同时,更是突出了整部剧的情感内核——“爱和信仰”。

由此,编导将各类的舞蹈元素融入到舞剧创作之中,形成自我的言说方式,又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使之成为特定的舞蹈语言,相同的舞蹈动作却又不同的含义,在“海派”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紧扣“革命”的主题,不被无意义的舞蹈动作和高超的舞蹈技术干扰,以至于脱离原有的走向,确保了剧情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一惯性以及艺术风格的统一性。

三、“共”时代“共”命运——舞剧的立意表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激发出大家的爱国情感,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发问“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哪里来的?”,提醒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迷失在全球文化冲击之中。习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2页]习总书记的文艺思想突出强调“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要坚决反对“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坚决反对“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其以独特的舞剧形式的创新展示出编导对于舞剧本体创作的思考,以颇具地域文化的舞蹈语言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其能带动其红色“电波”文化的热潮的原因无疑在于对舞剧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的成功探索,也是文艺工作者回望历史、深扎文化的结晶。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作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把握好作品创作的方向,讲好中国故事,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度,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作品的深度,引领好青年一代的精神层面,把人民当作艺术鉴赏家,是文艺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这个时代,面向世界大声地喊出中国声音!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