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舞蹈工作者民间采风的策略探究
采风,简而言之,就是收集、寻找创作素材的活动。民间采风,顾名思义是到民间中搜集艺术创作素材的活动。在我国,民间采风活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由于采风后创作的文艺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来源于民间,更能真实地反映民间生活,更易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这一活动成为广大文艺创作者重要的创作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f提高,各地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一些好的群众文艺作品广为流传,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振奋了群众的精神士气,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作为一名群众舞蹈工作者,把民间好的艺术素材挖掘加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并广泛传播开来,是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而群众舞蹈工作的对象就是人民群众,更易于进行民间采风活动,成功的民间采风也有利于群众舞蹈的进行,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从群文舞蹈者的角度探讨民间采风活动的策略。
一、群文舞蹈工作者要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群文舞蹈工作者既是舞蹈者,又是群众文化的工作者,因此,要兼具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简言之,就是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传播文艺作品其目的在于宣传美好、抵制低俗、弘扬正气、抵制丑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服务。我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如何在浩瀚的民间艺术海洋中甄选出既娱乐大众又传播正能量的优秀民间艺术为党的伟大事业服务,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保证文艺作品的政治思想的正确性,还要有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即对美丑的鉴别能力, 发掘出能提升群众审美情趣的民间艺术宝藏,从而真正发挥文艺作品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是扎实的专业素养。所有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创作素材源于生活,但要经过二次的艺术创作和加工,才能形成优秀的艺术作品。群众舞蹈作品也是需要在群众文化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才能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从而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因此,群文舞蹈工作者不仅要有发现民间艺术珍品的“慧眼”,还要有扎实的舞蹈专业素养,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民间艺术进行二次精致打磨,用最好的艺术状态把民间艺术的精华展示给众人,从而得到群众的认同和传播。
三是掌握一定的群众工作技能。群众工作路线是我党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新时代我党工作根本方法。文艺作品离不开群众生活,离开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也像无水之鱼一样短暂消亡。民间采风是到群众中去发现和收集民间艺术的活动,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显而易见,营造良好的群众工作氛围,才能保证民间采风活动的顺利进行。群文舞蹈工作者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了解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才能正确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而在二次创作中真实传递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群文舞蹈工作者在民间采风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群众工作技能。
二、民间采风的素材要体现“五性”
(一)民间采风的素材要有思想性
群众舞蹈旨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其娱乐性是重要的社会功能。健康的群众文化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娱悦的享受,反之,低级的群众舞蹈不但引起人们身心的不适,还扭曲了大众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思想性是对民间采风素材的基本要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一切的文艺作品都是有阶级性的,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在新时代下,群众舞蹈承载了更为特殊的时代任务,即舞蹈作品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而服务。群文舞蹈工作者应通过舞蹈作品宣传新时代下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奋斗事迹,反映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二是有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崇尚礼仪,以道德伦理作为治国安邦的良策,发挥文艺作品在道理伦理方面的教化作用是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腐朽思想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侵蚀,一些文艺作品的道德滑坡,严重损害了文艺作品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文艺作品必将遭到社会的批判和人民群众的唾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显得格外重要,每一个群文舞蹈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扛起时代赋予的道德责任,挖掘群众中优秀的道德文化素材。
三是能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每个文艺作品都是一定时代下的产物,反映的是一定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当前,我国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继承与发扬,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再次创新的高度总结。每个群文工作者都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搜寻群众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民间艺术,通过艺术创作大力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得更为广泛、更加深入。
四是有助于审美观的建立。人们之所以喜欢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给了人们听觉、视觉上美好的体验,让人们感受到身心快乐。而各类各样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如何鉴赏文艺作品的美与丑,就在于文艺作品中反映的审美标准,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娘炮现象”这种畸形的、病态的审美风气严重扭曲了大众的审美观,作为活动对象广泛、活动地域广泛的群文工作,传播正确的美学文艺作品,对于帮助群众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有着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二)民间采风的素材要有群众性
群文工作者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节目,是为群众而服务的,所以,创作的文艺作品必然具有群众性,其素材也当具有群众性。
一是民间采风的素材来自于群众。民间采风就是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发现群众艺术,感受群众生活,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群众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因此,通过民间采风的舞蹈素材更能贴近群众生活,更能反映群众的意愿。比如各民族舞蹈,就是各民族长期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它是被各民族认可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群众基础广泛且深厚,流传久远,地域广阔,蕴含了本民族对生产生活的态度,它是联结本民族共同情感的重要手段,正是这种群众基础才形成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
二是民间采风的素材要能为群众接受。群文工作是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而工作的,群众能否从心理上接受、从能力上接受直接关系到群文工作的成败。这就要求民间采风的素材要为大众所接受,让群众愿意接受,也能从事,让文艺作品接地气,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比如芭蕾、国标等西方舞蹈,近年来在我国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其传播广泛程度与我国传统舞蹈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专业程度对普通大众来说也有相当较高的难度和要求,普通群众很难达到舞蹈的要求,因此,不适合作为群众舞蹈的方式加以传播。相反,近年来火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其传播速度之快、流行之广正是因为动作简单、易于接受、节奏明快、活动筋骨的优势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三)民间采风的素材要有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群文工作是对一定地域的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反映的是当地的社会面貌,自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例如,同为秧歌的东北秧歌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体现的稳中透浪的含蓄美,而陕北秧歌则体现了西北人民的精犷与豪放,两地秧歌各有千秋,同样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
近年来,我国群众舞蹈虽然发展迅速,参与的人数逐年上升,但群众舞蹈的质量不高,存在千篇一律,抄袭模仿现象严重,能反映本地区特色的舞蹈作品少之又少,不利于群众舞蹈的长期发展。例如,蒙古舞、西藏舞等民族舞蹈,在全国各地流传,虽然流传广泛,但不能代表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造成观者和舞者的审美疲劳,也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群众舞蹈的兴趣。群众文化工作就是要把本地区的地理风土人情特点,融入到群众文艺创作中,迎合本地区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从而在本地区得以传播和流传。
(四)民间采风的素材要有艺术性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就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更能真实、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的完美程度。民间艺术是最为原始、不加任何修饰的纯朴的群众表达方式,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群文工作者,要对民间艺术素材进行甄选,要一分为二地进行剖析和选择,把民间艺术中值得传扬的精华部分进行二次创作宣传,将民间艺术上升为真正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
例如,陕北安塞腰鼓原本是当地人民为迎神驱邪的一种迷信祭祀形式,而今这种民间喜欢的群众舞蹈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功能,成为人们强身健体、驱寒取暖的运动方式,其变化多样、刚劲豪放、忘情坚忍的表演为安塞腰鼓注入了艺术的魅力,成为安塞地区最能代表安塞人民性格、地域特点的艺术精品,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五)民间采风的素材要有文化性
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舞蹈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有着很强的文化功能,对舞蹈赋予一定的文化内含,使其舞蹈更富有灵魂,生命力更强。对舞蹈素材的文化性要求可从三方面进行采风:
一是从地方俚俗用语中,提炼素材。我国的语言丰富多彩,各地方语言中的俗语、谚语更是博大精深,蕴藏着千百年人民的智慧与结晶。通过这些俚语、俗语用独特的群众舞蹈表现出来,不仅使群众舞蹈富有地域特色,更能使舞者更好地理解和展示。例如,陕北方言中头摇摆叫“不唻”,热闹叫“红火”,在陕北秧歌和陕北腰鼓中,最惹眼的就是红腰带、白头巾,红色代表红火,表演时表演者只要摇摆头部作出“不唻”“不唻”的意思,就可以把人们对得意的生活的得意、豪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头上随之摆动的白头巾更像是舞者夸大的眉眼,喜不自胜,这种表演方式把观者自然带入红火的生活场景中。
二是从当地的故事中,搜集素材。群众舞蹈往往只注重了舞蹈的娱乐性,而忽略了舞蹈的故事性,缺乏舞蹈的深度,舞蹈感染力欠缺,生命指数自然不强,舞蹈也像快餐一样很快让人忘记。因此,群文舞蹈工作者要重视对当地故事的收集,从而为群众舞蹈提供优秀的素材。当地的故事可以是民间传说、家族轶事,也可以是当代英雄事迹、好人好事。例如,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这些有着民族底蕴的传说故事,千百年来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虽有戏剧、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演绎,但群众仍百听不厌、百看不倦,对民间故事有着独特的情结,在吸收前人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编创,相信仍会给群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而以新时代新风尚为主题,挖掘当地杰出人物事迹,以舞蹈的方式展示出来,是群众舞蹈的社会责任,对宣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是从民俗节日中,挖掘素材。我国人多地广,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不同的风俗习惯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显著标志,因此,应该把不同的风俗习惯融入群众舞蹈中,从而展示不同的地域特色。以中秋节为例,各地除了赏月、吃月饼、赛龙舟外,也有所不同。在浙江,要观潮,在广东,要拜月,在山东,要祭祖,在四川,要打耙,在南京,要吃桂花鸭,在江西,要烧瓦罐等。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中秋月圆的美好祝福。群众舞蹈要了解各地不同的民俗,通过民俗了解各地人民的性格爱好,这样才能在舞蹈创作中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各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群文舞蹈的编排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成不成,没有创新和发展的群众舞蹈必将失去群众舞台。群文舞蹈的编排创新可以从主题和表现方法上着手。
群文舞蹈的主题来自于民间的群众, 原汁原味的群众故事固然可以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但不能更好的发挥艺术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不能给人们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因此,群文舞蹈的主题要进行二次艺术创作,使其思想更深刻,创作中可以将现实与理想结合、现实与传统结合,一事物与多事物融合、单一主题向多元主题扩展等。
在表现方式上,要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反映舞蹈主题思想,让舞蹈充满灵动。群文舞蹈工作者可将古典与现代交叉,既有古典的柔美与含蓄,又有现代的动感与奔放;也可通过音乐节奏、舞台设计,对比表现舞蹈的思想;也可发挥想象力,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体现舞蹈人物等等。
总而言之,群文工作者的采风活动是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基础上,对采风素材进行甄选、提炼、再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