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永葆民魂——中国舞剧创作审美原则
舞剧创作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其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社会环境、制度文化、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精神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自身成长经历与生活环境早已留下深刻而又无形的印记,逐渐影响和左右着情感的发生与思维的蔓延。而引发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客观生活因素则相对直截了当的在艺术家脑海中的艺术意象打上属于自己或意蕴深厚、或独树一帜、亦或新奇怪诞的标签。再加上艺术创作主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艺术作品就这样带着多重因素交织而形成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走进受众的视野,在新一轮的审美活动中,以不同的姿态存在并辐射着。
因此,风俗、文化、环境等客观社会生活因素贯穿了整个审美创作活动甚至再创造活动之中,以不可或缺的姿态影响着一轮再一轮的艺术创作。其中,时代特色与民族精神作为最重要的客观社会生活因素之一,对艺术创作的生发往往起到了十分关键影响与推动作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人们从中不断汲取并转化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运用艺术语言与手段使之物化成为可知、可感、可以被鉴赏的艺术作品。经此一遭,艺术作品有魂可立,时代特色得物以呈,民族精神传承有望。
在中国舞剧创作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变化,舞剧创作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更新不迭。在建国伊始,中国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舞剧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创作动机与蓝本,从现实生活中组织、提炼、加工和美化动作,形成舞蹈语汇,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事件以及人民群众激动愉悦的情感。该舞剧的创作正值建国,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和平鸽》的出现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我国各族人民追求团结、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有力呈现。1957年,中央实验歌剧舞剧团的《宝莲灯》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的成型。该剧取材于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劈山救母》,其民族性不言而喻。同时,与《和平鸽》的芭蕾舞语汇不同的《宝莲灯》舞蹈语汇以大量的古典舞动作元素为主进行舞段的编排和演出,这一舞蹈语汇的选择则进一步真切地反映了中国舞剧创作逐渐中国化、民族化的审美趋势。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则以豪迈奔腾的革命气势和壮阔磅礴的舞台图景,再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摸索,勇往直前的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该剧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该剧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语汇与豪迈壮阔的舞台表演把中国人民敢于拼搏、迎坚克难、不畏险阻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进行了完美的呈现与恰当的升华。因此,《东方红》同样也是新中国艺术实践中的重大成就之一。
此外,汲取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素材的《白毛女》则是中西方舞蹈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复活了敦煌壁画的《丝路花雨》使得舞剧更具浓厚的民族风格特色;取材于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的《奔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的纯良品德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与解读;取材于《金史·韩世忠传》的《金山战鼓》再现了南宋名将梁红玉携子抗金的英雄事迹,以史实中的民族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当下;塑造了蒙古族青年牧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气质的《奔腾》从少数民族群众的视角对中华民族顽强乐观的民族精神予以完美呈现……这些优秀的舞剧作品或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艺术创作主体的不同而有着迥异独特的风格与特点,但是每一部经历过时间沉淀与打磨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时代特色与民族精神合理且完美的物化成果。它们不仅为同一时代的受众和社会审美观念所接受,同样能够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和变迁的当今社会反映良好。人们依旧能够从旧年的优秀舞剧中完成审美鉴赏,感受到艺术创作主体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并且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完成对它们的审美再创造。历尽沧桑的“老物件儿”不仅光彩不减,且在不同时期受众审美需求和观念的“翻新”中,显得更加熠熠生辉。与此同时,同样有许多不以反映时代特色或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舞剧,因其舞蹈语汇的别出心裁、舞台布景的独特新颖或者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的认同与好评。但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的发展尤为迅速,这些舞剧没有民族精神或某一时代的特色文化为根基,很难达到在长时间内得到手中的认可和审美再创造,终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故而,中国舞剧的创作离不开客观社会生活的滋养与时代、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选同样明确地印证了这一观念。如同讲述了一家老少两代人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接连做出贡献的民族舞剧《红旗》,不仅展现了对新中国汽车产业初建的回顾,并且通过人物形象的成长与下一代的出现暗示和演绎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其中的“红旗”意象一方面是中国工业发展初期的“时代名词”,是具有明确时代意义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红旗”意象既是中国汽车工业工人不断开拓进取、迎坚克难的精神象征,同样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奋勇向前拼搏精神的缩影。中国舞剧创作中,正是有了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存在,才有了丰满的艺术表现力与无限的生命力。
在以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为前提的中国舞剧作品创作中,首先要注意把握“高度”。我国现阶段已经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中国舞剧创作必须紧密贴合当前社会的基本情况,艺术创作主体必须立足于客观社会生活中,从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从而发现创作的灵感与动机。艺术构思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之上,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正确把握就无法提炼出具有象征意义、紧扣时代步伐的艺术灵感。正如舞剧《石榴花开》, 有别于以往民间艺术的继承发展故事的“套路”,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把当下新时代农村的建设成果作为扭转年青一代观念的契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合理构思将两代人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花鼓灯的不同观念形成统一。舞剧的最后,年轻的一代选择回归农村继承父亲的衣钵,这其中部件间是两代人对于传统艺术的不同观念,更是对于中国当今社会中农村年轻一代到底应该“留下来”还是“走出去”这一深刻社会问题的探讨。艺术创作主体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将这一问题具象化,结合舞蹈艺术的社会现实情况,将传统农村未来发展问题隐喻为花鼓灯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问题。不仅巧妙地避免了社会问题的尖锐复杂,同时又保留了老、青一代对于某一问题的观念差异真实现状的刻画。这一构思与表达正是响应了当代的艺术作品应当“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号召,运用真实的人物情感冲突记录新时代,以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书写新时代,以舞剧中问题圆满解决的成果讴歌新时代。因此,舞剧《石榴花开》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的艺术作品,可称得上是有“高度”的精品力作。
在中国舞剧作品创作中,其次要注意把握“深度”。艺术创作中不仅仅要把握时代潮流,同样,需要创作主体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足现实生活,深入人民群众,从中挖掘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底蕴。在把握时代潮流的前提下,要深入群众生活,从细节中挖掘,从微末处探寻,创作出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且具有高于生活精神内涵的舞蹈艺术作品。《石榴花开》中的花鼓灯艺术在民间的传承情形正是最为真实的现实情况,而舞剧中则通过情节发展的推动和时代背景的渲染,找到了两代人观念由矛盾变为统一的转折点,并以此作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美好愿景与希冀。优秀的艺术作品正应当如此,以绵薄之力号召社会成员传承和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础。
在中国舞剧作品创作中,最后要注意把握“温度”。时代特色与民族精神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之上的。因此,舞剧创作过程中应该不仅仅是将目光聚焦在舞蹈语汇的编排、舞台构图的的设计以及舞美灯光的布置,更重要的是关注舞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真实情感的表达和对群众现实生活的再现。舞剧创作必须要立足于人民群众,想方设法地贴近真实人民群众的生活,这就需要艺术创作主体对于生活有着丰富的素材积累和丰沛的情感积淀,把目光投向朴实无华的民间、投向日复一日的生活、投向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中国舞剧创作只有做到基础素材来源于人民,运用艺术语言再现人民,创作故事主题服务人民,以此真切地表达人民心声,真实的刻画人民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真正的与人民产生共鸣,这样舞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舞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群体审美水平不断增长和提升的今天,基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精神文化,立足人民生活,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则是中国舞剧创作的必由之路。艺术接受主体鉴赏水平的提升不仅对艺术创作具有直接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艺术作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催化剂”。只有被人民接受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优秀的作品,而随着人民对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的逐渐严格,艺术创作的要求同样水涨船高。近些年被观众认可、广泛传播的舞剧作品无一不满足上述优秀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的特质,它们或抽象,或写实,或鸿篇巨制,或短小精悍,但无一不是从客观现实生活出发,从人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出发,运用符合时代审美范式的舞蹈艺术语言,将被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浸润过的主旨思想生动、完整、真实的表达出来。他们无一不是脱胎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并终将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一部分的艺术精品。守正创新不仅仅是中国舞剧创作的审美原则,同样也是中国艺术创作着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砥砺前行的立身基石。“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只有始终将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内涵结合产生的艺术作品,才能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经得起岁月和潮流的打磨,成为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的艺术经典。
中国舞剧创作的道路虽然宽广,却也时有坎坷与泥泞,艺术创作主体需要时刻把握好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创作的“大方向”与“小特色”,不断从优秀的舞剧作品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创作实际,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剧创作。以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始终作为艺术创作的“风向标”和“地基石”,合理运用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巧妙借鉴西方舞蹈的技法与经验。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从百姓的社会生活中入手,发现发掘符合人民实际生活情况、满足人民实际审美需求的题材,积累创作素材,积淀真情实感,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将民族精神为艺术创作的指导和方向。中国艺术创作主体要努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剧创作道路,就要在艺术创作中时刻注意把握“高度”,扎根生活挖掘“深度”,贴近群众不忘“温度”,“言有物”才能“行有恒”,坚守优秀民族精神与创新艺术形式同向同行,守正创新,方得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