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与实践

作者:贺红来源:《商业观察》日期:2022-12-20人气:441

审计署实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简称《规定》),对内部审计具有指导意义,重新调整内部审计的目标、范围、评价至审计结果应用,明确了内部审计职责,彰显审计地位作用,体现其独立性与权威性。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内部审计,要求对“国有资产及资源、公共资金、党政主要领导与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全覆盖”,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发挥内审功效,建设标准化审计工作体系,严肃法纪、加强监督、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健康发展。

一、审计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审计工作是以增加机构价值、提高运作效率为目的的,客观的、独立的确保咨询与工作的活动,采取规范系统方式,评价单位内部风险治理与管控过程,帮助单位实现经营目标[1]。审计工作要求抓紧目标,保证人员与机构独立状态下开展内审,工作内容贯穿单位全过程。而事业单位相比其他组织,工作功能与性质具有独特性,内部审计也存在特点,在于事业单位是政府服务部门,较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其内审人员与机构也不参与经济活动,不会引发直接经济损失,是通过审计单位内部,提供审计结论与建议,影响管理决策。事业单位建立标准化审计工作体系,具有以下意义: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使用、分配单位资金进行内部审计,实现规范化管理,能够监督内部组织管理流程与结构情况,发现程序与管理风险点,督促单位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支持[2]。

(二)提供科学决策

事业单位标准化内部审计能够为领导干部决策提供依据,落实内部审计,可发现单位工作职责执行中的隐患与风险,分析风险后,提出针对性、及时性措施,便于领导调整决策,降低经济损失。

(三)保护资金安全

审计工作能够审核项目资金使用预分配情况,确保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核算专项账户及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审计监督,实现国家财产资金科学使用。

二、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人员能力不足

事业单位审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加上以往对于内部审计缺乏重视,导致人员存在理论陈旧、思维固化、审计模式化情况,仍以旧有眼光分析事物,未能结合个领域知识分析审计结果,导致审计建议单一,不够全面深入[3]。此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难以为领导层提供前瞻性意见,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局限性。并且,审计人员知识信息面不足,多事财务部门调转审计部,知识储备以财务为主,审计中侧重于流转资金合法性,使用信息系统也不够熟练。而计算机对审计十分重要,能够减少基层工作量,解放审计人员,使其将精力放在分析推理工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二)审计重视不足

事业单位审计重视度不足,未能认识到审计对强化内控的重要作用,审计流程不完善、手法落后,难以发挥审计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考核机制不足,对于审计缺乏重视体现在奖励机制设置不合理,干部提拔任用、目标责任考核时,仅以团队稳定、廉政情况为主要指标,内部审计整改落实、问题数量等未能纳入其中[4]。并且,督查内审部门考核不以审减金额、查出问题、督促整改为标准,导致审计缺乏实质性作用,即便审计指出问题,也会下意识忽视,甚至少数人员产生抵触心理,发生不积极、不配合情况。二是信息化审计不足,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普及下,业务系统却缺乏审计模块,使得分析问题浮于表面,欠缺纵向与横向对比,无法动态控制经费,业务经办错误后,也无法弥补。而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内审平台,能够提高容错率,还能节省物力人力,解决人力不足问题。

(三)机构设置不足

事业单位内审普遍存在设置机构不合理情况,主要是讲纪检监察与审计机构归属于相同部门,导致审计职责不明,职能易被混淆,过分强调审计监察作用,弱化建议智能,难以在单位中发挥审计服务作用[5]。并且,审计工作多是1人负责,审计重点项目则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建立审计小组,配置人员不科学,面对审计问题,无法在思想上革新,仅从个人利益出发,无法提出建议,降低了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

(四)审计信息化不足

事业单位具有一定审计信息化建设基础,人员可利用信息系统查看会计凭证。但是,新时期下,审计工作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现有信息系统无法支持人员全过程监管业务风险,信息系统对接缺乏流畅性,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内部传递信息存在不对称与时差性。并且,信息系统操作困难、系统复杂,审计人员无法轻易上手,审计难度加大,特别是审批的年度审计经费较少,对于开展审计工作造成阻碍,限制审计范围,资金不足也导致实施审计中,选用方法受限,出现审计不深入,审计结果不全面情况。

三、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

(一)明确审计主体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审计目的在于鉴定财务报告内控情况。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主体可分为内部与外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简称《规范》)与《规定》中有所明确[6]。但是,无论内部审计主体,还是外部审计主体,服务对象是本单位管理层与被审计单位,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有效信息,助力其优化内控体系,提高服务公众的效果与效率。事业单位外部审计主体是同级财政、上级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立足于契约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将公共资金、公共资源纳入审计,接受纳税人监督,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的情况。内部审计主体则是单位内审部门,为独立内控体系,能够直接汇报至单位负责人,为内控执行提供保障。内部审计以分离监督、执行与决策为基础,履行职责自查,确保单位能够规范、科学、高效运行,为公众提供良好服务。

(二)优化审计流程

审计流程中,事业单位审计人员需落实编制初稿、审核工作,撰写审计报告初稿,交换审计情况,根据后续运行工作通报审计结果,分析落实审计意见情况,建设标准化审计流程。并且,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需通过后续审计及运用审计成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档[7]。事业单位优化审计流程时,必须控制审计各工作环节,根据关键点内容优化审计指导效果,通过风险管控,提高开展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流程创新中,为保证建设体系全面性,规避审计风险,需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设定审批环节与审计方案指标要求,明确审计内容与注意事项,控制审计范围、时间安排[8]。并且,采取多种方式,落实责任到个人,建立审计小组,安排组长对审计目标全面负责,由主负责人引领审计人员对内部全面核查,规范不同项目审计操作,改善不合理流程,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通过规范审计流程,有助于审计人员实现工作全面化与规范化,顺利落实事业单位审计工作。

(三)丰富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不可分割,两者相互交织,选择审计方法对审计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选择方法如果出现偏差,即便相同事项,也会产生不同结论,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职业判断力,保证审计公允性。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指引》)中,审计人员工作中,需观察、询问、检查相关文件,进行穿行测试,“综合应用”却需要人员自身职业判断[9]。因此,事业单位审计中,应当对审计方法、关键点补充详细规定,建立、创新标准化工作体系。例如,政府采购内控审计中,部分采购设备项目与工程项目,审计人员可实地勘察现场,掌握执行项目情况,抽查采购文档开展穿行测试,重点审查采购形式合规性、采购方式恰当性、手续齐全性等[10]。审计工作不仅需丰富传统方法,还要扩充大数据审计,做到与时俱进,利用计算机平台、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等,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实现全面审计与连续审计,数据收集与处理中,迅速发现内控缺陷,缓解传统审计时滞、成本问题。或是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根据工作目标责任制,改进风险评估、预警、防控及监督工作流程,对流程衔接点进行梳理,确保环环相扣,实施风险全面监测,做到事前防范,事后检查,将风险导向监督与预警作用发挥出来。实施风险审计中,必须排查以往业务办理的风险点,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据,做到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无障碍交互,合理划分风险等级,超出阈值时,对业务人员进行预警,从而降低业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四)加强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人员对事业单位审计结论的书面文件,能够将单位内控运行、设计质量直接反映出来,提供整改意见,便于单位内部完善健全。事业单位可根据《指引》内容,确定审计报告要素,明确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无保留报告,规范非财务报告缺陷处理情况及后期内控事项变化处理要求[11]。此过程中,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单位,审计内容涵盖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运行、落实重大政策、应急管理、民主管理等活动内控情况。因此,单位审计工作不能仅关注有关财务报告缺陷,还要重视非财务活动内控,做好详细记录。同时,事业单位审计报告需保证公开性,服务于政府治理、组织治理与社会治理。以往灵活安排审计时间,根据单位管理层要求,或是审计部门计划实施,导致审计执行欠缺主动性。事业单位审计还要形成稳定供给信息机制,规定单位定期公布审计报告,特别是公众监督意识提升下,鼓励治理主体按时公布,推动执行审计工作,发挥公众监督职能,鼓励单位优化内部控制。

四、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标准化体系实践措施

(一)强化审计队伍

审计工作依存于审计部门,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落实标准化工作体系,补习增强人员专业素养,树立正确审计意识。

一方面树立正确审计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强化法律意识与责任感,面对事业单位的“熟人环境”,人员需拥有忠诚、担当、干净的政治品格,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原则,客观公正办事,实事求是监督。审计过程中,依法开展审计,落实各项政策制度,避免官僚主义或形式主义,做到审计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挥审计监督防范作用[12]。专项审计中发现问题需要如实反映,提出解决措施与整改意见,发挥审计作用。同时,审计人员还要着眼于单位行业发展,以防控风险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面对干部廉政风险与经办业务风险,审计必须走出“纠弊查错”的意识,发挥预防保护作用,防控风险,依照业务经办要求开展审计。

另一方面,提高人员素养,审计人员素质、能力十分重要,特别是国家重视内审工作情况下,其已经成为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政治生活的助推器,对审计工作要求更高,必须做到精细化、专业化项目审计[13]。所以,审计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热爱审计工作,招聘人员时需要选拔拥有审计背景人才,引进丰富经验人员,新入职员工安排岗位时,考虑个人能力与专业是否匹配审计岗位需求。审计人员还要具备政治敏感度,关注审计环境的发展更新,不断学习国家出台制度对审计的影响。事业单位需订阅人社厅、审计署期刊,组织人员学习文件会议精神,要求下载“学习强国”软件,关心审计变化,了解审计规范动态。在此基础上,单位还要实施定向培训,以“防范审计风险”为主题,开展讲座与纪录片方式,讲述单位近几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严重后果,加强审计人员防控风险意识与道德水准。或是定期组织交流会,对各部门负责人与审计人员开展应急风险培训,通过头脑风暴与交流,为单位安全运行、防范风险探索有效途径,增强审计人员工作自信心。

(二)完善审计制度

1.制定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审计控制中,控制制度是加强控制审计过程,规范审计工作的流程,保证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做到有所凭依。因此,事业单位应当从全过程审计切入,编制审计工作规范制度,确定各部门工作职责、审计程序、各部门审计与相关领导承担的职责等[14]。审计工作可按照审计工作体系,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审计、事中控制、事后改进,做好风险监控评估工作,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整改,进一步细化各个步骤,使其融入至相应工作程序中。项目全流程控制要求组织必须对审计项目流程严格规范,标注好每个流转环节的工作范围及大致方向。事业单位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应落实到整个审计工作中,保证人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高效完成审计目标。

2.设置考评制度

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为控制审计质量,需完善岗位责任制度,责任制度体系中对每个岗位需清晰制定与明确规定,精准定位岗位职责,确定成本预算,构建全方位、有效的岗位考评制度。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划分审计人员责权与编制,保证实施工作严格遵守制度,方能权责统一、人岗一致,遵循奖惩分明原则,解决审计工作人员工作中的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根据审计质量控制要求,涉及各阶段保证顺利贯彻执行,责任落实至审计人员自身,及时反馈工作结果,出现问题后也能追究个人责任,以免出现职责错判、误判问题。审计工作如果由于个人原因降低工作质量,未能达成审计工作目标,事业单位需及时追究人员责任,采取惩罚措施,包括且不限于经济处罚、批评教育、调换岗位等,后果如果较为严重,达到犯罪级别,需要追究人员刑事责任[15]。同时,事业单位还要设置审计考评制度,调动人员工作热情,采取奖惩并重方式,积极引导审计工作方向。该审计人员考评中,指标不以发现多少问题为主,以提出建议可行性及组织内部实施情况、问题解决数量作为评判标准。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带哦东组织中审计部门的活力,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三)独立审计机构

审计是为整个单位内部提供监督与控制的服务部门,机构独立性对审计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导致降低为单位提供的监督与服务质量。为保证审计服务质量,必须独立审计机构,保证审计报告公正客观、完整真实。面对审计人员考核人事监察科负责、人事差旅费报销等利益关联的情况,会加重审计人员负担,事业单位需提高审计机构地位,拓宽职权范围,成立审计小组,选拔与考评人员需独立于业务、财务、人事外,直接对主要领导负责,便于开展审计工作,以免其他因素对审计造成干扰。还要建立审计小组责任制度,制定责任体系,业务经办稽核发放、审批授权等流程,设定严格授权程序,屏蔽非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职权交叉,断开利益链与关系链,防止舞弊,确保审计结果有效真实。

(四)建设信息系统

事业单位为加快建设信息化审计,需要了解审计部门、各业务部门软硬件配置、安排人员情况,结合大数据时代要求开展建设。现阶段,审计工作配置硬件设施可满足网络化建设,单位应合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依次为基础,建设审计局域网。在软件建设方面,市面流通审计软件以企业为目标客户,无法完全适用于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全方位考量后开发审计软件,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同时,审计软件不仅需实现内部共享,还要关联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业务部门数据库,保证掌握相关数据,借助大数据资源,实现真正信息共享,优化审计工作效率。此过程中,必须加大审计工作资金投入,构建集数据采集、远程监控、监控调整、联网查询于一体的审计网络平台。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掌握管理公共资源权利,作为社会公共管理重要部分,出现效率低下、违规违纪行为,难以保证公众合法权益,需建立标准化审计工作体系,切实防范风险。因此,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中,应当根据现有人员能力、审计重视度、机构设置、审计信息化等方面不足,创新标准化审计体系的同时,通过强化审计队伍、完善审计制度、独立审计机构、建设信息系统的方式,落实审计工作,从而优化各单位内部控制,提高审计效果。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