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欲抑先扬,匠心独运” ——浅析汉唐古典舞《谢公屐》创作风格

作者:黄玙珊来源:《尚舞》日期:2023-03-09人气:3811

中国西晋文学家阮籍《乐论》云“歌以叙志,舞以宣情。”舞蹈是一门达情艺术,而达情则需艺术手段。随着每个时期社会大发展和人民审美情趣的导向需求,人们逐渐偏爱独具一格的舞蹈语言与清新质朴的动作风格作为艺术达情手段,而中国汉唐古典舞就这样趋于传承创新的方式由此诞生。其创始人孙颖先生秉持“寻根族谱华风”思想,通过对汉画像砖石的模拟复活,向人们再现了华夏民族典雅之景。如其作品《谢公屐》正是再现了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潇洒清廪之风,其精神内涵也是时代的反映。

    古典男子群舞作品《谢公屐》于2000年由重庆歌舞团首演,作品音乐的填词均由创始人孙颖编创,在2004年参加全国性舞蹈大赛和2006年地桃李杯大赛,后由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系进行重排,于2009年央视春晚再现,登上第十一届荷花舞古典舞大赛,之后在2017年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在舞蹈世界再次进行演出。整部作品洋溢着汉代典型社会文人之间“以舞相属”的风格,将魏晋时代雅士气质向观众们展现地一览无遗,带领观众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进行观看。因此,作品以“谢灵运”视角切入,在山野背景衬托下,借“以舞相属”的古俗,表现出魏晋雅士文人之气象,寄情于山野,在摇头垂袖间道尽无数雅士的人世辛酸;以“今人”的视角,借“清淡暗喻”的风俗,欲抑先扬舞出魏晋雅士暗讽朝廷,呼唤从古至今人们渴盼的内心解放与精神自由。李白有诗曰:“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编导孙颖有感于此借汗青典故,从魏晋士人动态造型、袖衫服饰、谢屐巧铃以及创作内蕴这几个角度,以“今人”的视角去探寻汉唐群舞《谢公屐》的魏晋君子遗风之气概与汉唐仪邦之泱泱风貌。

   

1.“士人造型”一展古士君子遗风之志

     在魏晋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下,整个社会趋于文雅尚风的状态,舞蹈发展的动作风格性也趋之亦然,在作品《谢公屐》中,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影响,舞者们的“斜塔”“跺踏”等造型都呈现出了一种专属于这个时期的任意性情与放浪不羁的状态。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在思想上经历了儒、释、道三者鼎力的状况,“玄学”顺应时代发展,突破了数百年汉儒统治的意识发展到了顶峰。从而由于思想的变化,影响到后来艺术至魏晋而一变,其舞姿造型的发展与前朝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这时候的士人整体体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世俗性,与政治有千丝万缕联系;二是出世性,具有排斥现实政治的倾向,从而影响到了艺术的风格造型以及精神审美思想的呈现。人们在这种多元思想碰撞下产生的艺术、文化和美学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向上提升的趋势,因而人们在情感上体现“姿意任性”的状态而动作上呈现出“豁达自由”的大气,直观地表现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渴求摆脱封建礼教的禁锢,向往自由的一种大社会下人们的君子遗风的普遍状态。

   

1.1上肢的“斜塔”造型的展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形态中,由于社会风气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舞袖”动作占比在舞蹈艺术中非常大。如古典男子群舞作品《谢公屐》中舞者上身舞姿呈“斜塔”造型,借鉴了汉画像砖石上的舞姿动态之势,以外在的动作姿态贴合了魏晋之士的飘逸闲雅的情感,舞者两两在相互言语中“挥袖”起舞,舞姿赋予动作以更多的可能性。“斜塔”造型,也是中国汉唐古典舞特有的规范舞姿造型,其表现为舞者上身重心前倾,向后拧身的同时将宽袖向两边斜上方甩去,有着清晰的动作过程。同时也有动态斜塔舞姿:长虹贯日,与前者区别是在空中腾踏的瞬间保持斜塔的姿态,突出的是一种动作的“失重感”,重心向下且动作连贯清晰,整体造型呈现出了“上有发扬蹈厉之象,下有游龙回旋之态”的风格。

    从上肢动作看,在起舞中的“抽袖”与“绕袖”相互呼应,双手上扬的同时舞者重心后仰,体现出了舞者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直立感与挺拔感。同时,舞者们的头部呈摇摆洒脱姿态,突出舞者体态动作上的俯仰变化,配合着其“单拉腿造型”,表现出魏晋雅士的傲气凛然之态。其中“斜塔”造型的幅度相比于其他舞姿动作幅度较大,舞者摇晃微带醉态的身体配合其动作,呈现出魏晋潇洒凛然的文人姿态;而这种醉态也正是士人们在政治压力下的抒情表意的一种方式体现——喝酒,人们将这种方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艺术之中。因此也正如观者所看到的作品这般,舞者以“斜塔”造型的体现,表现出了君子之风貌。

 

1.2下肢“跺踏”姿态的呈现

    作品《谢公屐》不仅在上肢动作呈现颇有意味,在下肢姿态的呈现也精妙绝伦。舞者们以跺、踏来操动木屐;以荡、摇来摆动宽衣,在舞台中油然而生大气凛然之态的魏晋之士态。同时,“踏”也是作品里最为经典的动作。舞者以“踏木屐”配合“词曲”中强有力的节拍,其外在动作走势与内在气韵强而有力。在舞蹈的下肢动作中,舞者重心向下,其整体的速度与气势相辅相成,形成外“舞象”软绵而轻盈,内“气力”刚劲且奋发,以行云流水般的气韵势态,相衬相拂,激荡起生命最本质的向往,以直接而强烈的视听感官反映出魏晋男子“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潇洒风度和“逸群绝伦、潇洒自如”的人生观,体现出魏晋雅士的气度风韵,而这些姿态的呈现也得益于编导孙颖的编创构思。

    编导在动作的编创构思中也做了上升隐喻层面的细节,从眼、胸、手三个阶段突出作品的可舞性。例如演员们在“昂首阔步”与瞬间“相互讥语”的动作转换中做出了强烈对比,显现出魏晋之士对于当时社会名教的讽刺与深恶痛绝,看似君子“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般坦荡襟怀的士气,实则是“怀才不遇”的悲凉以及对朝廷的“清淡”暗讽,在“欲抑先扬”的手法中做了第二层面的动态语汇引申,颇具意蕴,舞蹈也善意体现出了魏晋时代文人雅士的气质和古代文人那洒脱清凛狂放不羁的风度。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