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致敬·传承——电视剧《功勋》中精神力量的表达与传播
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烙印最深、最为震撼的文化记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电视剧《功勋》采用单元剧的模式讲述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永不言弃、鞠躬尽瘁的科研精神,初心不改、心系人民的时代精神以及默默无闻、甘当绿叶的凡人精神,通过巧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做好人物建构,注重细节呈现等方式将艺术与现实实现了完美耦合,激发了观众对作品、对英雄精神的热议,也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英雄文化的价值。
电视剧《功勋》打破了人们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刻板印象,并且首次尝试运用了单元剧的模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英雄佳作。虽然每个单元围绕不同的人物故事展开,但是8个单元都向观众传递出了精神力量。
一、铭记历史——英雄精神的表达
(一)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
《功勋》的播出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深深地记住了李延年、张富清等人为了国家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他们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英雄。李延年在其一生中经历战斗20余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带领战士在战场搏杀,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张富清屡立战功却在战争结束之后甘愿成为平凡人默默奉献。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功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新中国的建立、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因为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人民的需要而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于敏、黄旭华、孙家栋等人虽然不是在战场上拼杀,但是工作性质却需要高度保密,需要与亲人长期分离,还要忍耐亲人的不理解。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则需要长期集中精力投入工作,经常无法顾及家庭,这些牺牲同样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战斗精神。而正是这些英雄所展现出的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新时期,我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战争却从未走远。所以,歌颂英雄、传承英雄的精神力量是国家需要的,也是时代需要的。
(二)永不言弃、鞠躬尽瘁的科研精神
《功勋》呈现给观众的除了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还有战场之外的科研英雄。《无名英雄于敏》《屠呦呦的礼物》《孙家栋的天路》为观众诠释了永不言弃、鞠躬尽瘁的科研精神。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西方国家的核霸权,于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坚定而有力量的“国家存亡的事儿必须干”。正是这种信念使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切,甘愿埋名28年,虽然历经失败的锤炼却始终没有选择放弃,为国家鞠躬尽瘁,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氢弹。《屠呦呦的礼物》让观众了解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背后故事。屠呦呦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研,献给了青蒿,她如同不起眼的青蒿一样低调。她从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即便冒着牺牲自己的危险也要以身试药,最终没有辜负国家。青蒿素是屠呦呦献给世界的礼物,也证明了中国的传统中医技术。《孙家栋的天路》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领域科学家如何使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所具备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智慧,还有对祖国鞠躬尽瘁,为梦想初心不改、永不言弃的精神。《袁隆平的梦》将人们耳熟能详的“禾下乘凉梦”真实地展示给了观众。袁隆平一生都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从未考虑过功与名,而仅仅将“让人类告别饥饿”作为自己的科研追求。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嘲讽都没有击败他,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让今天的我们摆脱了饥饿。
(三)初心不改、心系人民的时代精神
《功勋》的成功还在于它从每一位英雄的身上都展现出了初心不改、心系人民的时代精神。英雄精神在每一个时期都不会过时,它就像一道光,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
时代的召唤同样也是每一位英雄建功立业的起点。《功勋》这部电视剧给观众呈现了英雄与时代的契合。在新中国成立之始,百废待兴,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并不友好,因此,“李延年”们是为了新中国出征。同样,申纪兰作为千万普通妇女中的一员,她能够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并且被记入新中国的宪法之中,也是因为她心系农村、扎根农村,坚信劳动改变命运,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妇女勇敢地追求男女平等。申纪兰将自己的一生与时代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看似默默无闻却做出了惊天之举。张富清在战争之后隐姓埋名却依然初心不改,将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于敏、黄旭华、孙家栋能够隐姓埋名不计得失地为国研究出氢弹、核潜艇、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不被核讹诈,能够在与西方国家博弈之时拥有话语权。面对疟疾、饥饿,屠呦呦、袁隆平南来北往数十年,在一次次失败中重新出发,终于解决了世界之困,让疟疾不再威胁人类,让粮食不再成为西方威胁中国的砝码。
(四)默默无闻、甘当绿叶的凡人精神
《功勋》以8位英雄为主角,但是同样也演绎了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群凡人,他们虽是“绿叶”,但同样可以被称为功勋,也值得被后人铭记。比如在于敏篇中所有参与研制氢弹的科学家、工作者都要对外界保密,而他们身后是家人的无条件支持。孙玉芹是于敏的爱人,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用凉水冰凉了自己的双手欺骗丈夫自己的高烧已好。她的一句“这个国家不仅靠男人们顶着,也靠我们顶着”让无数观众破防,也让人们了解了这些“绿叶”的凡人精神。
再比如黄旭华篇里的黄母,在整部剧中虽然仅出现了3次,但却成为年度电视剧中最经典的母亲形象之一。黄母第一次出现是在黄旭华父亲的葬礼上,此时的黄母已经年过60岁,而黄旭华因为工作性质不能回到老家为父亲奔丧,亲人对他有了埋怨。此时的黄母却对儿子表示理解,她知道她的儿子并非不想回,而是不能回。第二次出现时,黄母已经年逾90岁,此时的她已经30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浓烈的思念之情仅用一句最为普通的“好久都没有他消息了”表达了出来,但是当子女要去询问时她却再次阻止。黄母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她弥留之际,此时黄旭华的工作已经可以公开,但是黄母即便是想见儿子最后一眼却仍然怕耽误了他的工作。
不管是孙玉芹、黄母、罗厚财还是李东海,虽是绿叶,却同样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默默无闻、甘当绿叶的行为诠释了凡人精神,也诠释了我们国家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同他们一样的凡人。
二、致敬英雄——艺术与现实的耦合
(一)巧用不同叙事方法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首先要讲好故事,讲好故事就必须用好叙事方法。好的叙事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用得恰当,用得准确那就是好的叙事方法。《功勋》共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故事、人物各有特色,所以电视剧也采用了多种叙事方法,让艺术与现实实现了完美耦合。
《功勋》中采用倒叙方法的有3个单元,其中《袁隆平的梦》与《黄旭华的深潜》两个单元在第一集就向观众交代了两位人物的贡献与功绩,《默默无闻张富清》虽然同样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但是在向观众表达其功绩时却运用了长线叙事的技巧,这主要是因为袁隆平、黄旭华两位老人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已经是国人熟知的内容,所以在艺术表达上要重点呈现人们还不熟悉的过程。而张富清老人最为感人的是其虽然战功显赫但却深藏功与名,他的事迹只是在偶然的巧合下才被人们熟知,这种偶然恰恰是艺术表达的切入点。剧中,为了更好地铺垫这个切入点,前面几集就以其老伴的视角讲述了张富清老人的“默默无闻”。
这部剧中还运用了回旋式的叙事方法,这种方法有时会配合倒叙法使故事在不同时空下形成交错,既加深了观众的印象,也形成了对比,上述3个单元就运用了两种方法结合的模式。在《黄旭华的深潜》单元中更是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极致,每一集都从1988年的画面开始,紧接着再运用倒叙将故事拉回到1952年,最后一集用时空交错的方法将整部故事推向了高潮,让观众切身地感受到了黄旭华对于中国深潜事业的贡献。
无论是倒叙、插叙还是回旋式叙事方法,导演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更为恰当的方法表现出这些精神力量的来源。
(二)做好人物建构
《功勋》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部传记作品,传记作品就是要求创作者与传主从精神上、思想上等各方面实现跨越时空的沟通,这也是艺术与现实耦合的支点。艺术就是要将精神力量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感慨、感动、感叹之余还能够自觉地去传承这种力量。而传记类作品不仅仅是要建构主角人物,还要树立每个配角的人物形象。
长期以来,有很多与《功勋》类似的影视剧在艺术表达时过于注重人物奉献或者道德高标等方面,使人物脱离了现实。他们虽然是英雄、是功勋,但同样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要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建构主角,让英雄与普通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在李延年篇章中,小安东逃跑这一情节就从普通人的视角深入地刻画了李延年的“能文”。李延年没有以往作品中“政委”形象的单纯说教,而是用理解、信任让小安东从内心深处转变了观念。观众在观看后纷纷表示,李延年的“文”不亚于“武”,这种表现方式使人物没有被脸谱化,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信任,对他不自觉地肃然起敬。另外,人物建构还体现在对配角的建构方面。比如于敏篇中的陆杰,虽然他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却是一个不可或缺且十分饱满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的傲气,在开篇之始就与于敏针锋相对。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争论无非就是科学,所以每一次的君子之争都成为电视剧的热点。
《功勋》在人物建构方面没有刻意地设置敌我二元的对立结构,但是每一个单元中都会有独特的人物或者独特的事件成为主角成长的阻碍力量,这种表现手法既符合现实情况,也能够让观众从更多的维度去理解英雄的困境。对于任何电视剧而言,人物建构的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主旋律电视剧有着自己的特点,创作者需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注重细节呈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剧质量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剧中的细节要求愈发苛刻,细节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诚意,也是艺术表现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功勋》所展示的是每个英雄的真实事迹,所以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现实与艺术的结合恰恰需要注重细节的呈现效果。《功勋》中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呈现,比如场景细节、情节细节。
场景细节对主旋律影视剧而言尤为关键,只有注重细节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才能与人物产生共鸣,所以场景细节也被看作是作品与观众之间互动的纽带和桥梁。《功勋》无论是在选景方面还是在服化道方面都体现出了创作者的用心。比如在李延年篇章中,346.6号高地场景的设计真实地做到了“焦土”,每一名演员的化妆都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血痕、烟尘成为演员的主要装扮。再比如《黄旭华的深潜》单元中潜艇的内部装置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在张富清篇章中,导演组为了确保场景的真实性,专门请张富清老人前去观看,老人到达拍摄现场后感慨,自己仿佛再次回到自己家中。
在很多篇章中更是在情节方面充分地发挥了细节的功效,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还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比如在于敏篇章中,《出师表》曾多次出现,而《出师表》所表达的情感恰恰与于敏相通。
不论是场景细节还是情节细节,都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展示出英雄精神,让观众与英雄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精神力量。
三、传承精神——开拓英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虽然多灾多难却毅然屹立于东方而不倒,每一个危亡时刻都有民族英雄挺起民族的脊梁。所以中华民族在血液里形成了“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和能力”,这种精神则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合力。英雄文化的唯一来源就是民族的历史,所以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特点。英雄文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过往,还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精神通过表达、传播慢慢地融入民族的血液,成为人人尊敬、人人信仰的文化价值取向。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价值就体现在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益,对文化的传承是否有益。《功勋》所呈现的是不畏生死也要保家卫国,是默默无闻、敢于奉献的精神,这也正是新时期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力量。
英雄文化的传承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功勋》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英雄事迹,还有每位英雄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它让观众认识到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断绝就是因为有无数的英雄在前仆后继地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英雄文化,才有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才让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有了更大的底气与自信。所以,这些英雄们才是社会应该尊崇的偶像。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英雄品质作了最为精准的概括“忠诚、执着、朴实”,忠诚始于初心、源于信仰,是不负人民、不负国家的坚持;执着是对事业坚守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朴实是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无我”精神。任何时代都不缺英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所以我们应该歌颂他们,要让他们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社会,让英雄成为整个社会最耀眼的明星。
四、结语
《功勋》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它以英雄精神为内核,通过多种叙事表达手法对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进行了最为合理的建构与表达,同时用细节拉近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厚重的精神力量,这为主旋律影视剧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也让人们在感悟英雄文化价值的同时能够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