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
1.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含义及历史成因
1.1三道弯的详细解释
中华民族发展延续五千年来,形成并发展出了种类繁多、特色各异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这些民间舞蹈中,享有盛名的遍布中国各个地域,其中薪火相传的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民间舞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这篇古老的土地上。虽然长久以来的延续发展使得这些民间舞蹈发生了一定的演进变化,但属于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却没有丢失,“三道弯”作为特色之一,也在经历了时代变迁之后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姿态的其中之一。
“三道弯”是指舞蹈演员在呈现舞蹈动作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s型的形态,为了能呈现出这个状态,需要舞蹈演员将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形成逆反向度来完成这一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身体随着鼓点或韵律的扭动,可以将属于女性身体线条独特的、婀娜的美展现出来,为舞蹈注入至美至柔的灵气。“三道弯”广泛的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中,甚至已经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注入了属于东方女性婀娜多姿、娇俏迷人的美。
在胶州秧歌舞蹈动作中,“拧”“碾”这两个动作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而同时这两个动作也是构成“三道弯”动态特征的重要要素。“拧”这一动作需要舞蹈者将自己的腰作为轴并向外拧转,以此形成“三道弯”的独特体态。而“碾”这一动作存在于形成或者移动身体重心的过程中,动作完成需要膝盖将脚部反射的旋力推动。总的来说,结合这两个动作要素的“三道弯”就是舞蹈者在动作过程中结合脚掌或者脚跟的碾动并辅以动作完成的。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便主要存在于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中,胶州秧歌通过形式多样“三道弯”,并辅以手臂动作,便可以形成独具韵味的感觉,最后为舞蹈带来独特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