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对新形势,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研究
一、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的背景
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就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发展的重点之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及审计内容范围的界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经济“监督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目前,我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困难。经济责任审计在当前审计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并且对于审计报告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面对高质量的要求,必须从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的审计需要。
二、经济责任审计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以及加强干部监督和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审计部门必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这就要求审计机关改进原有的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在审计覆盖面、审计重点、审计深度和审计结果运用上,积极探索“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参与完善国家治理的更高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经济发展“安全员”、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等“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选择。审计全覆盖要求并不是要求所有单位一年内都要审计完,审计全覆盖要求也不是要求针对审计对象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求有计划、有进度地进行,针对某个审计对象也要有所重点,要对审计对象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未进行充分运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局限在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更是关注领导干部围绕经济责任情况的履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约束,更好地履行权利,在此基础上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进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少数领导干部,因为经济责任审计而落马,而有部分领导干部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因为很多原因,经济责任审计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总体上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得还不够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前审计部门审计项目与组织部门任用干部并不存在同步性。审计部门审计某单位领导干部时,组织部门不一定考虑该名干部的任用、提拔问题,进而在未审计的时间空隙内,领导干部是否出现了违纪、违规问题,审计部门无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组织机构选拔任用干部并未真正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依据。主要体现在审计结果报告的标准和尺度不一致,每个审计结果报告的问题不一致,组织部门作为非专业人士,无法根据审计报告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干部是否适应岗位;三是审计部门与组织部门的沟通机制不畅通。以某审计局与组织部为例,审计部门与组织部仅仅停留在沟通列计划阶段,对于审计结果报告出具出来对于组织部门的可用性并未进行有效沟通,审计部门仅仅按照本系统的惯例出具审计报告,而组织部门按照提拔用人标准提拔任用干部。两个部门之前缺乏对于审计报告适用性的研究和沟通。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不够充分的原因,
1.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安排不够合理
任中审计比重偏低,不利于监督关口前移。从审计情况看,部分区、县的离任审计占经济责任审计的比重过高,任中审计占比较低,个别区、县甚至不安排任中审计。离任人已经到新的岗位任职,对在原单位存在的重大问题又不予以追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2.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如何使用没用相应的细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否可以利用、哪些方面可以利用、利用到什么程度,没有制定出相应办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哪类问题不能提拔重用,存在哪类问题需要作出调整,存在哪类类问题需要谈话提醒等,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待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
各审计组之间对审计深度把握不一致,评价尺度不一致,审计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审计评价的定性表述多,定量指标少,审计结果缺乏直观性和可比性。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
根据有关规定,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结果报告等相关审计审计结果需要报给审计委员会及组织部门,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报送给纪检监察部门等其他机关。经济责任责任的相关报告并没有要求在网站或其他媒体进行公开。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公开范围有限,并未在公开网站上进行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范围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引起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很多困难
从目前来看,针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中确实遇到了很多矛盾和困难。
1.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突出
某审计局在职工作人员37人,除去领导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司机外,一线审计人员不到20人,而审计任务却日益繁重。局里每年的审计项目计划30个左右,再加上局里有其他的安排事项,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一般只有两个。在审计期间,有的审计人员又被安排到其他审计项目中去开展其他临时性的审计事项,有时被市审计局抽调,有的审计人员不仅干审计,还身兼支部委员等其他党支部职务,身兼数职,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确实力不从心。
2.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工作发展的需要
审计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监督机关,需要会计、投资、计算机、法律等复合型人才,而作为县级机关审计干部大多为半路出家的财会人员,难以满足当前审计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审计、法律、投资、计算机等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无从着手,大多停留在手工查账的传统方式和财务收支审计层面上;第二,缺乏创新意识。以某审计局为例,审计干部更新不及时,已造成了近十年没有招录大学毕业新生的情况,年龄断层比较严重,后继审计力量不足。由于审计干部队伍平均年龄较大,主观上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凭老经验办事,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第三,审计能力有待加强。在很多问题上,审计查处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未从根源上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经常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对个性问题总结提炼不够,难以为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谋服务。
3.审计质量保障存在困难
从客观原因讲,审计部门面临的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交办的审计事项越来越多,审计机关鉴于人手少,自身工作量的原因,基层人员常年超负荷工作,疲于应付各种工作,有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审计不够深入、审计目标未完全落实,揭示一般性、表象性问题比较多,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少,直接影响审计成果的应用,审计质量很难保证,审计风险隐患加大。从主观原因讲,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画像”不够准确,未在审前准确衡量从被审计单位的哪些方面作为突破口。
4.对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等新的审计方向审计深度不够
由于该问题涉及的专业性比较强,相关专业的人才比较欠缺,无法满足目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的需要,再加上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资料等比较被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开展审计,导致审计方向不准确境保护审计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经济责任审计在哪些方面进行优化?
(一)审计机关充分发挥职能,逐步推进审计全覆盖
审计机关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有步骤、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
1.摸清审计对象底数,逐步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审计部门应建立本地区全部被审计监督对象的信息库,列明被审计对象的姓名、任现职的单位名称、被审计对象任现职位的期限、被审计对象最近的审计年度、至今为止未接受审计的事项等,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动态化管理,有利于促进审计全覆盖目标的推进。根据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实际性质,将所在单位划分不同的等次,分为资金量大的部门、业务复杂的部门、资金量少相对较少的部门、业务相对简单的部门等,审计部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监督对象权力的大小严格制定审计计划,按照审计机关有步骤地推进3-5年内被审计监督对象能够轮审一遍,实现应审尽审。对于涉及民生、资金量比较大的单位要带着重点审计。避免出现仅仅重视审计数量,在审计质量上仅仅停留在表面,未深入审查被审计对象的情况。
2.推进审计内容全覆盖要分清审计重点
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推进审计内容的全覆盖,要将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的情况、遵守廉洁规定的情况等内容纳入审计内容。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更要注重重点领域的相关审计。比如扶贫审计、环境审计、资源保护审计等专项审计,这些审计对于民生的影响比较重大,也是推进审计全覆盖的重点方面。另外对于风险比较大的方面也应当重点关注,比如招投标方面的问题。在审计时在财务收支的范围内扩大到了审计业务,但是都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履行职责的大圈内开展审计。比如,对于审计医院、医保系统时要以医院、医保的业务为抓手,展开审计,不能仅仅关注简单的财务收支状况。
3.应力促审计结果的运用全覆盖
经济责任审计真正的意义就是想尽可能地保证审计结果的使用方最大化地运用审计结果。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使得审计报告具有一定地全面性,既能够为组织部门提供提拔干部的依据,又能够给纪检监察部门的需求。需要审计人员真正探索问题的根源,提升审计报告的可利用性。要探索根据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创新审计报告的形式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根据当地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审计项目,为政府领导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及时发现经济领域的风险,促进当地经济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
(二)审计机关加强审计组织领导,提高审计质量
面对目前审计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审计机关应从自身寻找问题突破口,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1.统一组织,科学配置审计资源
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打破科室界限,配备不同能力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本不足的情况下,既不浪费审计资源,又能够满足项目需求。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既全局考虑,又兼顾单位局部,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的重点环节及审计风险较大的审计区域,在审计工作中有重点地开展审查。其次,开展融合审计。为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融合自然资源审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融合预算执行审计等同时进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审计造成的审计资源的浪费。
2.统一调度
审计项目的进度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安排统一调度,领导要不定期听取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对于其中对审计重点和难点及时交流,指明方向。项目结束后主审将审计问题统一向分管领导汇报,最终向主要负责人汇报。安排股室负责日常调度,每星期汇总项目进展情况。分管领导要以身作则,不仅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及时调度审计项目工作,深入审计项目,了解每位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针对进度慢的审计人员及时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审计人员朝着审计目标工作。
3.审计工作中竭力提高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要求审计人员针对有疑点的问题查深查透,降低审计风险,并根据相关审计规定拓宽审计覆盖面,不仅从财务方面反映问题,更要从新的角度揭示问题,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改进方法。首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为充分挖掘问题的深度,现在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不能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应根据项目特点采集社保、公安、税务、工商等其他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多方位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发现审计项目的一点。其次,要充分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不管调查被审计单位的账目情况,应根据单位的各自特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涉及哪些与经济责任相关的经济业务,关注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通过合法途径调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廉洁从政的情况,是否存在贪污公款、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等违反廉洁规定的情况,多方位、多渠道了解被审计对象,为被审计对象精准画像,从而进一步扩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4.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目前,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应建立多元化审计人才队伍。首先,可以通过招聘其他专业人才加强审计力量,除以财务、审计专业人才为主以外,招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专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其他专业的人才充实审计人才队伍。其次,加强审计干部培训。根据基层审计人才的工作实际需要,实时开展审计业务培训,为审计人员解决亟待解决的其他相关专业的问题。再次,审计系统内部应加强沟通交流。上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上级审计机关可通过年度质量检查的方式,以查促改,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级审计机关可通过定期开展现场交流会的形式,带着问题交流审计业务,借鉴其他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吸取其他单位的教训,提升本单位的薄弱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其他先进地市审计局交流学习[1]。
(三)提高审计成果利用充分性
1.根据审计需要,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的需要,选择设定评价指标,将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评价指标应当简明实用、易于操作。但目前评价指标不明确,导致审计评价不一致。因而,应根据审计内容,建立明确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似问题,各审计组之间也要保持一致性,审计的深度要统一,问题的定性要不偏不倚,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
2.加强与组织部门对接沟通
首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如何真正能够为提拔、任用干部提供合理的依据需要审计部门与组织部门的沟通,了解组织部门对于审计结果报告的需求,从而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适应组织部门的工作需要。其次,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既解决好“逢离必审”的问题又要沟通好最佳的审计时间,避免出现干部带病提拔的问题。
3.合理开发审计成果,当好党和政府的“监督员”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重要审计成果,但不是唯一的审计成果。审计现场结束后,相关审计成果的开发是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从发现的问题中提炼出体制、机制等的问题通过呈阅件、专报的形式及时给党委、政府提出建议,以促进当地经济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4.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依法处理相关问题
首先,应成立专门的对接结构,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了解审计应该审计到何种程度可以移交、在移交处理之前应该提交的材料及在审计移交前应具备的手续等。其次,在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审查相关问题时,负责说明审计是如何查处、如何进行定性等问题。最后,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于查处案件线索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联合纪检部门对案件线索进行查处[2]。
(四)促进审计整改有效落实
审计整改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手段,但审计组实施审计项目撤点后,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不再重视,因此对于审计问题很难整改到位。审计问题整改被审计单位是整改责任主体,审计机构对于审计整改负有监督责任。因此,为有效落实审计整改应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1.审计机构成立专门内部机构
审计项目结束后的审计整改检查作为审计监督的另一个有效手段[3]。定期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重点检查在审计报告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在今后工作中进行整改的问题进行,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仍然存在之前的问题,是否真正落实整改。根据审计报告逐项检查整改情况,并将审计整改情况汇总报告向政府有关领导、审计委员会报告。
2.建议政府有关考核部门将审计整改率纳入年终考核
年终审计部门可根据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的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扣分,并将扣分情况及扣分原因报告考核部门,在很大程度能够促进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相关问题。此外,对于审计整改率严重偏低,拒不改正的情况施行“一票否决”,当年年度考核被评为末等。进一步提高审计整改的积极性。
3.对于审计整改情况在政府内网进行公开
通过定期公开审计整改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重视,使被审计单位充分认识到审计整改是常态,在各部门营造审计整改的良好氛围。形成审计问题到审计整改的良好的机制。对于审计整改不到位的典型实例加大公开力度,促进其他单位以此为鉴,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审计整改的意识。
4.要求被审计单位建立整改台账,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作出整改承诺
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整改制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制度要求建立审计问题整改台账,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审计整改措施,可以在短期整改的明确审计整改具体时限、明确审计整改责任人。需要长期整改的问题制定长期整改的计划,报审计部门备案。建立审计问题整改责任清单,撰写审计整改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构报告。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整改的具体情况作出进一步处理。审计部门对于应整改未整改的问题,坚决不履行审计整改责任的领导干部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结语
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审计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审计成果运用仍然存在不充分的情况。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审计质量,充分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充分性,促进审计整改有效落实。各级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职能,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成果的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