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钱慧安人物画中的诗意化表达
清代人物画在继承传统内容之上,对现实的描绘以及题材的开拓方面有新的发展。贴近民众生活,突破了传统固有的语言程式和审美格调。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人物画呈现出现新的面貌,尤其是晚清“海派”的发生发展,为清代人物画兴盛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派绘画的发展与上海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多数画家为避战乱而入沪,为海上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载“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为滋养文化艺术提供了人才、物质和精神观念上的优越条件,在商品经济刺激下,居于上海的画家遵循市场规律并培养起市场意识,新兴市民阶层的趣味影响画家在题材内容等方面的选择,聚于沪上的画家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当吸取西画成分,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需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画家的作品呈现出世俗化倾向。钱慧安为代表的城隍庙派,针对着重伦理的市民阶层,但又把握了“诗意”这一传统中国画中重要的审美准则。中国画的“意境”与“诗意”存在“异迹而同趣”的审美意象。中国画通过笔墨,色彩等绘画形式语言所组成的画面格调是画家个人潜在思想境界与精神品格在艺术上的外化体现。
钱慧安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通过对普通生活的提取与描绘传达自己中和冲淡的美学思想。以含蓄,空明,恬淡的风格巧妙表现了当时社会淳朴的民风,画面给人清新自然之感。线条语言与人物造型颇具意味,以绘画语言的独特性及突出特色在当时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深谙普通生活的意趣,诗心与世态陶冶融汇。作品传达的生活情韵和真实感,是作者对生活感知提炼后诗意化的表达。一山一水一缕清风,一饭一羹一盏香茗,在具有诗人情怀的钱慧安眼里上升为审美的诗意境界。诗以文字传情达意,画以绘画语言表达情感与精神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亦即创作主体在情感表达上的殊途同归。人类的情感在悲欣交集的生命体验中千古不变,犹如异乡人抬头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古人无数描绘月亮的诗句大多寄托思乡之情。在情感共性基础上钱慧安的绘画作品通过诗意的描绘现实生活场景给人以感染。
他的诗意画,如《琵琶行诗意》《唐诗画意》等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如《游春不觉归来晚》画面描绘了一家人车马劳顿回到家门口,童子低头扣门,男主人骑在马上侧耳倾听,好像在听门内有没有人来开门,马儿的眼睛处在半寐的状态。女子温柔的眼神看向孩子,孩子手指月亮,送他们回家的老叟抬头望月,小孩的动作虽只一背影但能让人感到是惊奇的指向月亮,老叟抬头,好像不知月亮出来,“不觉晚”的诗意油然而生。春天树木开出花朵,小草碧绿,月色朦胧。画家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描绘,体现出人与自然一片祥和之气,春意阑珊之中月挂柳梢头,一家人游春归来,童子低头轻扣门扉,似怕太过大声会打破月夜的静谧,人物表情从容,内容平实质朴。他注重揭示日常生活中蕴藏的诗意,寄托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可见画家平和的内心世界及诗化的情感追求。他以古诗意所作的绘画,描绘的是现代生活中与古诗相通的意境,以情感为主线,深刻把握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鲜明传达出作品里的精神内涵。以画抒情,观者便能看到画家诗心朗照。
他的仕女画,女子面容平和,颇有兰蕙之质,无萎靡柔丽之媚态,如《乐我琴瑟》只一女子背影却觉画中之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侧耳倾听,忘却世间苦乐,女子身旁一盆架上兰花以喻人物之高洁情操,落落大方而萧然尘外。这也表明画家内心对女子的喜爱与尊重。
他的故事画,如《右军爱鹅图》王羲之手弄胡须,笑脸盈盈看着两只胖胖的鹅,一旁童子端食物来喂食,两只鹅表情悠闲,也许在主人的呵护下才能有如此从容的表情吧,整幅画突出一“爱”字。只有对生活观察入微才能将鹅的表情画的如此生动,不仅是“右军爱鹅”想必画家也是极爱这世间的动物和花木,可见画家真善美的感受流露于笔端。
他的风俗画如《村社家家帘幕静》《清风归燕日》等,都是描绘普通生活场景,但画家以一颗“诗心”去体察万物,如《只因三卧蚕将老》描绘的是养蚕的妇人日夜辛劳的场景,蚕在成蚕时期脱皮四次才吐丝结茧,期间需要养蚕人的辛苦劳动。月上西山之时,秉烛观蚕,孩子也跟着凑热闹,有劳动的艰辛,在劳动中透露出生活的乐趣,把辛劳与乐趣的交织当做生活的常态,小狗抬头望月表明夜晚已临。落款“只因三卧蚕将老,剪烛频看夜未央”以诗题表明画意。花草树木,桥月山水,画家都纳入笔下,成为传情达意的写照,增加画面生活情志,表明画家以一颗虚静之心体察生活。山、水、草、木、人、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众生平等,亦即以一颗虚静之心体察万物,则万物皆有其乐。正如《诗·语言·思》中所写“人的一生充满劳绩,但我们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
钱慧安作品以平实规正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单纯而安静。设色柔和,古淡匀净而典雅。纯以平实规正的线条写之且一条线多有断处,颇有笔断意不断之妙,迹简意澹而情味深醇。人物画恬静,秀逸,淡然,情感表达中和冲淡,毫无剑拔弩张之势。寓动于静,有乐而不淫忧而不伤之感。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淡品清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