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大健康背景下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国为例

作者:王晓丽 孟玉敏来源:《商业观察》日期:2022-12-13人气:1159

一、药食同源产业概况

(一)国内药食同源产业的现状

2017年中央第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的开发和应用”的重大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在《2019年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牢牢抓住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以优势道地和药食同源中药为重点。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药食同源性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一部分药食同源产业的企业相继设立。一些药食同源产品也已纳入特色农产品范畴。药食同源产业的科学发展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指出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药食同源产业创造良好环境,挖掘农产品的价值潜力,为促进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基本途径。

我国的药食同源理念历史悠久,“食药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药食同源产品在国际上也倍受青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20年,全国“药食同源”产品年平均产值超过3000亿元,增长率维持在14%-20%之间。我国药食同源产品起步较早,种类繁多,产业基础较好。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对绿色自然,健康养生更加关注与崇尚,对具有养生功能和保健功能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强[1]。

(二)安国药食同源产业概况

1.中医药产业链的布局和延伸

中医药产业链上游是中药原料供应,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链中游是中药制造业,包括中药片剂、中药加工制造业和中药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产业链下游是中药材和中药材的流通,主要包括中药材专业市场、医疗机构、连锁药店、电子商务平台等。近年来,中医药产业链不断延伸到健康养生、文化旅游领域,安国市是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首个中医健康旅游示范区创设单位,积极推进“中医药+”战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恢复药王庙会,传承祁州药戏传统文化艺术,中医传统文化进课堂、百名国医进安国等系列活动。

2.区域文化和品牌建设情况

安国药业发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历史已超过千年,自古以来被称为“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药材之乡”、全国首个无公害农产品(中药材)生产示范县、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试验、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殖基地、河北省中药材标准化综合开发示范点、河北省首个中药材“出口基地县”。

历史上著名的“八大祁药”菊花、山药、紫拨、沙参、薏米、芥穗、白芷、花粉由安国出产,被称为“安国瑰宝”,其中祁紫菀、祁山药、祁菊花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小白嘴”山药、川芎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或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等四种中药材加工技艺被称为“祁州四绝”。安国药膳作为“冀药精髓”,是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龙头企业的领导能力

安国中医药产业集群把实力强的骨干企业集中在中药材的种苗培育、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流通全产业链环节上,对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和广西华夏本草医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国药种业有限公司,可以为安国中药材的种值提供优质的种苗、标准化栽培示范和推广服务。天士力、北京同仁堂、百消丹、红日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带动培育了当地一大批本土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品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开发

在资源开发中,原料、效果、剂型等存在低水平的再开发利用问题。原料是常见的资源,效果以抗疲劳、免疫力、“三高”等为主,药型多以药物服用的形式出现,作为养生饮食疗法的产品,无法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品种结构失调,供给大于需求,没有新的突破,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浪费,产品的同质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价格成为竞争的焦点[2]。

(二)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中医特色

药食同源产品具有其特殊性和高质量性,必须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口感和相对明显的效果。其生产也必须舍弃传统粗放的生产制作手段,开发独自的生产方法,优化生产制造过程,提供美好的味觉感觉。许多企业对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初加工阶段,在加工技术上停留在原料的简单提炼上,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传统中医药的古方和药方中选择的种类并不多,以现代中医学理论研究发掘的产品更少。进入产业门槛低,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足,产品质量提升较慢。

(三)产品品牌及地区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低

现在道地中药材的优势利用不足,全国知名的中药品牌和地区品牌还没有形成。祁药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本土龙头企业引领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未能创建品牌特色。宣传渠道、模式单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宣传渠道逐渐多样化,但有些药品企业只追求宣传成本的最小化,仍然以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忽略宣传效果。宣传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的传统意识较强,对现代管理理念没有系统的认知,对社会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和整合。

(四)人才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药食同源行业的发展是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人才结构上都有其特殊性,现有的人才建设状况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结构不均衡,员工中部分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待提高。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和药食同源产品经营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吸引力弱,政策、资金、环境不足,难以吸引科技研发的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等机制尚未形成,对企业人才保障作用不强。

三、对行业问题提出建设意见

(一)提高科技含量,创新产品质量

1.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为了推进药食同源功能食品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促进当地食品工业产业的高品质发展,与省内的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和院所,以及药食同源企业、食品企业、药膳饮食企业、金融机构等,本着“集中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开放式产学研政银合作平台,汇聚整合多方资源,各主体单位共同搭建多种体系,多机制运行,延伸提升产业链价值,大力发展药材同源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体系。

2.建设“药食同源”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依托当地高等学校和中医药、食品等龙头尖企业,汇聚全国知名专家团队,以“国际视野、先进技术;立足行业,服务地方”为宗旨。一方面,以地方特色的“药食同源”天然资源为基础,开展例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开发、物质研究、安全评价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把它作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来开发。同时,完善“药食同源”资源信息数据库,促进“药食同源”或食品新资源的开发。

3.“药食同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人才建设,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科技部门组织审查,政府实施,按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方法,设立药食同源重点实验室,对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优秀人才的培养起到牵引推动作用。

4.专利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高校是发明专利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积极促进高校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促进药食同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知识产权转化平台。知识产权局牵头,商标、品牌协会设立专业团队,提供专业的专利价值评估和质押融资服务,构建药食同源转化平台,使高校更多的专利技术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政策支持。通过完善税收减免、办公场所租金补贴、专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优惠政策,吸引转移转化团队在当地的主要创新区域扎根,对在转移转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激发高校和相关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二)区域品牌建设提升整体形象

1.品牌化建设、统筹规划

针对目前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政府牵头建设药食同源区域公用品牌,与地理商标、企业商标共同构成“母子”商标体系,同时发展、共同成长。政府部门及相关协会对公用品牌进行管理,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规范和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授权,政府通过区域品牌的建设和构建,确立公用品牌的形象,带动药食同源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企业在公用品牌建设中可以借用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对企业整体形象进行推进和建设。政府对规模以上的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进行指导和扶助,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小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品牌创造和谐和积极的环境,相互促进,提高行业竞争力。

2.加强文化建设,丰富药食同源品牌文化内涵。

城市中心和街角公园的文化建设。以企业主导、政府参与的模式,加强城市公园、街角公园及周边旅游景点的改造设计,重新配置其使用功能,在设计中提取、翻译、重组传统的药食同源文化要素,分析其欠缺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其“食药”文化内涵,将地方文化元素符号浸润城市、公园及观光地。药食同源科学普及的宣传、药食同源的传统手工艺等,让地方游客一进入当地就能够感受到“药都”文化。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城市博物馆是城市的“灵魂客厅”,从博物馆了解城市。药食同源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可以作为展览项目推出,同时以药食同源文化为主题,通过创意设计和令人满意的娱乐方式结合起来,结合博物馆服务的休闲活动,如药食同源食品区、药食同源旅游产品、药食同源食疗小吃等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药食同源文化和产品。

深入挖掘特色“药膳文化”。医厨本同道,创造和发展医药文化和饮食文化,适应现代人的养生理念和健康理念。在现有药膳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地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发掘,创新药膳文化,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膳食品[3]。集地方特色,打造“舌尖美食”,令游客如痴如醉。

3.创新传播与推广方式

搭建药食同源知识平台,加快数据化数字化传播。政府带头,研究中心、企业、协会等共同参加,加快药食同源食品和疾病预防数据化数字化进程,新媒体时代是数字化时代,药膳食疗知识传播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4]。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中医健康管理数字化,传播药食同源文化,推广药食同源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下的“网红经济”。知识网红作为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传播者,以其个人魅力在大众中很受欢迎。企业和协会组织可以使药食同源的专家和学者利用网络传播知识,打造知识网红。缩短专家、专业和普通群众的距离,拓宽药食同源文化和传播知识的途径,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浅显易懂、生活化的方法传播,使一般群众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和理解。

兼顾线上和线下同进推广。线上传播主要是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支持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以计算机、移动电视、手机等数字设备为载体,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短视APP等平台为传播形式,这是一种兼具数字化和交互性等特征的新型传播形式。线下传播主要利用官方渠道,宣传推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品牌。政府渠道是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宣传的最好途径,有政府组织、企业参加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等。政府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平台,通过对药食同源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地理标志品牌等媒体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地区整体形象,打造区域名片,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大众化。

4.药食同源产品进入普通百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的药膳和食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养生保健,药食同源产品进入普通老百姓家是基本需求。

“药膳厨房”服务大众。打造“药膳厨房”,通过合理的食谱,运用科学的生产加工技术、冷藏技术,通过标准化、工艺化,将安全、绿色便利的药膳食品输送至千家万户,进入普通百姓家。“厨艺大赛”大众参加。中医药协会、药膳协会、食品协会等组织开展“药食同源食品评选”、“药食同源厨艺竞赛”等活动,扩大影响,在传播药膳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大众接受。“养生零食”休闲食品。开发药食同源养生零食,成为日用消费品的一部分。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养生零食基于中医食疗理论,以独特的味道、代餐化、轻养生相结合的特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可根据市场需求,依靠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开发系列养生休闲零食。进入校园,进入家庭。文化传承从小抓起,在中小学第二课堂,开设特色文化课程,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文化和特产。创造“一人进入校园,全家长知识”的文化传播局面,形成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三)加快人才建设,保证人才储备

1.加强学习能力,提高自我修炼

人才培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加强持续教育和学习。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系统知识。政府应引导从业人员深入学习,并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大力奖励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高校送学进企业。虽然企业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积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相互促进,提高企业整体水平[5]。

2.依托职业教育,开设药食同源专业培养

针对药食同源人才不足问题,可以将此需求纳入职业教育计划,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药食同源及相关专业,与企业合作进行定单式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为行业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也切实实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在开设相关专业的同时,创建产业学院,开设“药食同源”创客实验室,实现了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探索道路。

(四)完善监督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建设

药食同源产业是新兴产业,但行业发展尚不成熟。从产品开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监督管理等环节都需要规范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效益的增加,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市场监督管理”三位一体的保障运行机制,为药食同源产业保驾护航。 

1.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目前,药食同源食品的质量控制标准不足,现有的质量控制标准不能完全体现药食同源产品的双重属性,从而制约了药食同源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国药典》及行业标准等多种标准可以作为药食同源食品质量控制研究的依据,但这些标准不完全适用于药食同源食品的质量控制。药食同源食品质量控制标准不健全,特别是功能性评价标准的缺乏,其功能与中医药理论不一致。基于药食同源食品的双重属性,其评价必须从安全性、营养性、品质控制、功能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对药食同源食品进行符合其使用特征的安全性评价,对营养素进行检查和营养价值评价,对质量管理性评价,对其功能性评价。

2.多维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随着自然回归、绿色消费的到来,中医强调身体机能的调节和强化,疾病预防的理念也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国产中药缺乏国际认可和公认的客观质量标准,现在必须抓住世界天然药业的兴起和国内市场的历史机遇,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战略规划、统筹管理。重视创新,鼓励发明创造。鼓励和提高药食同源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把知识产权的创造贯彻到研究开发的各个阶段。必须从开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运用制度加强企业和职工的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科技管理,安排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专职人员,将知识产权作为评估科研人员业绩的重要指标,结合提升和奖励工资等待遇,调动其积极性。

专利转化,占领市场。加强现有知识产权实施和转化,鼓励通过专利技术转化占领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产业政策,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药食同源企业对现在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转化,引导以许可、押质融资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全面申请,依法保护。对药食同源的研制处方、生产方法、设备等进行专利保护。对药食同源产品进行商标保护。对药食同源产品的设计图、工程设计、产品说明书等进行著作权保护。保护药食同源商业秘密。

3.数字化市场监管

以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为基础,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信息技术,加强中药材栽培、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终端消费的全流程管理。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可追溯系统,扩大覆盖范围,确保质量安全。借助于中药材流通运营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同步收集各种植基地的追溯子系统的节点信息,进行信息存储、过程监视和统计分析实现实时追溯检索功能和生产全程监视、智能化管理。通过整个产业链,使信息更加透明,实现药食同源产品的“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追溯,产品流程可跟踪,可识别风险隐患,危害程度可评估,监督管理信息可共享”的管理模式。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