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事业单位由于各项业务不断拓展,需要的人员逐步增多,受编制影响,事业单位要招聘人才,只能在编外进行,由此产生了一批编外合同制管理人员。与编内人员相比,事业单位对编外人员管理难度更大,编外人员流失率较高,对事业单位业务运转带来极大影响。主要是事业单位在编外人员管理上不规范,对编外人员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晋级机制,从而导致人才难留,并引发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做好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探析解决之策,这对促进事业单位整体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外合同制人员相关概述
(一)编外合同制度人员的概念
编外合同制人员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事业单位中聘用、但不占用本单位编制数,与用工者本人签了劳动合同的人员。
编外合同制人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无正式的事业编制,这类人员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之外;二是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了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三是主要从事辅助性工作。
(二)编外合同制度人员与其他编外用工的区别
从劳动合同关系上看,编外合同制人员与事业单位直接签订了劳动合同,虽然没有取得正式编制,然而,依然应当纳入事业单位“正式工”的管理范围,与编制内员工同等对待。
事业单位的其他编外用工,由于事业单位未与这类人员没有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如采用的劳务派遣工、合同外包以及临时用工等,则与编外合同制人员在管理上有着本质差别,因为事业单位与相关人员没有劳动合同约定,只是一种劳务合作关系,因此,不应当纳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之列。
二、事业单位采取聘用方式招录劳动合同制人员的原因分析
事业单位采用聘用方式招录合同制人员的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事业发展与编制受限的问题需要破解
在改革背景下,原定的“三定”方案对事业单位限定较多,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需要经过“编制”这一关,如果没有编制,事业单位不能通过编制内渠道进行人员招录。而随着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公众需求不断扩大,要求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服务需求,不断社会公众的需要,这就造成事业单位面临着较大的用工缺口,对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当前,事业单位要增编扩编的程序十分严格,同时,编制内招录过程复杂,招录时间长,不能保证事业单位用工急需。为此,破解编制受限的问题,聘用编外合同制人员成了诸多事业单位的首选。
(二)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很快,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需要较多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为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原有的人才队伍逐步老化,不适应现代科技环境下的业务工作运行环境,急待新生力量加入,同时,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员工逐步进入退休行列,人才结构面临断层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招录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现有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也难以提升,对今后的业务工作开展产生极大影响。此外,现有的编制内人员压力大,工作任务重,一些员工除了主业外,部分辅助性工作也要由其完成,导致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做好本职。因此,运用合同制方式招录部分不受编制影响的专业人才,可以解决部分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补充事业单位的用工缺口。
(三)基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不断优化的现实需要
事业单位编制内招录工作程序复杂,过程漫长,考核与招录不一定由事业单位组织实施,而是通过专门的招录部门统一进行,因此,不能保证招录的人员就是事业单位目前急需人才,不能够及时解决事业单位的用人问题。而事业单位在编外合同制人员的招录上有很大的自主权,程序简单,由单位直接组织考核,招录的人员能够及时上岗,解决用工急需。
三、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用工形式日益复杂多样,给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编外合同制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并不相同,而且来源较为复杂,对事业单位的认同感并不深,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人才难引进,难留住
与编制内人员相比,编制外合同工这类人员从事的工作相拟,而在薪酬待遇上差别很大,编制内人员要高出很多,导致编外合同制人员在心理上存在不平衡。因而,这类人才在事业单位工作并不安心,大多数人将此作为一个跳板,等待更好的发展机会,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愿进来,进来了如果不能转编制,也难留住。由于编制无法解决,编外合同制人员流动性较大[1]。
(二)管理难,辞退纠纷大
由于事业单位与编外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受到劳动法保护。如果事业单位对此项岗位上的用工不再需要时,合同解除中面临系列问题,引发劳资纠纷,对事业单位的声誉影响极大。同时,在编外合同制人员的管理上也面临不少问题,有的人员大错没有,小错不断,如时有迟到、早退,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工作目标等,对于一部分觉悟不高的人员难以管理,没有相关的制约办法。
(三)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缺乏归属感
受编制所限,编外合同制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差距在职业发展上非常明确,编外人员缺乏职业晋升通道,因此,在单位内部编制外合同工存在着“低人一等”的观念,在事业单位中感觉并非本单位的“主人”,没有归宿感,对事业发展并不认同,认为发展与已关系不大,在诸多事项上置身事外,参与感、责任感不强,从而影响其潜力发挥,不利于事业单位效率提升。
(四)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方式有待转变
人事管理涉及的事项较多,从招聘录用、考核晋升、薪酬待遇、职称评审及教育培训等系列管理活动。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而在编外合同制度人员管理中,事业单位采用的管理模式十分简单,没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这类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考核,管理模式较为落后,没有为他们建立培训晋升之路,让他们感到失落。他们与在编人员差距太大,不能参与职称评审,工资待遇固定,没有绩效工资,或者绩效工资较低,因而缺乏工作激情,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中辞职人员较多。
四、做好事业单位编外劳动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的对策
在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编制内招录面临系列问题,编制内用工缺口问题解决难度很大,需要经过多方政策决定才能实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解决过程。然而,编制外劳动合同用工将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弥补之策,其便利性为事业单位解决了用工缺口,这一用工模式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2]。因此,事业单位要提高全员工作效率,必须充分重视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管理,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促进事业全面发展。为此,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一)明确招录目的 , 划定招录范围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用工需要,编制用工计划,制定用工方案,说明用工理由,报经相关部门审批,争取编制内名额扩大,以利于事业单位长期发展。为此,事业单位在人员招聘录用时,应当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要对编制内员工结构进行分析,结合现有的编外用工现状,将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管理纳入统一的用人管理体系,据此进行用工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事业单位中长期用工方案与年度招录计划。一方面,事业单位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对招录要求进行精准设计,明确拟招录的岗位,设定好招聘条件,划定招录范围,要有明确的招录目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招录工作要面向社会公开,公开招录人员数量,扩大招录选用范围,保证招录工作公平公正。在招录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要进行协作,拟用业务部门应当对招录人员进行业务知识考核,确保招录人员符合专业要求,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政治综合素质考察,通过两部门协作,共同做好人员招录工作,确保招聘工作取得实效[3]。
(二)重视合同细节,规范合同内容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管理,要认真研究劳动合同,保证合同公平公正,对合同制人员管理,事业单位要慎重对待。在合同签订方面,事业单位可采取差异化的措施,对于优秀人才可以放宽合同条件,给予优厚的待遇,邀请他们加入事业单位中来,要通过合同方式让优秀人才的利益得到保障。一是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也是单位急需的人才,可以通过申请编制将这类人才吸引进来,让这类人才放心,在编制无法落实的情况下,应当从薪酬待遇上给予更多的补偿,从而让这类人才安心工作[4]。对于一般性的人才,可以采用与市场相似的合同管理方式,对这类人才进行管理,保持人才的适当流动性。二是要注重合同细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采用范式合同,对合同内容加以研究,合同要条款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合同合法、公正。对于人才管理,应当从细节上加以关注,细化合同条款,将事业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纳入到合同约定的范围之内,从而对合同制人员实行合同管理,发生争议时以合同条款为依据。依据劳动合同解决。三是对合同聘期待遇及职责要明确约定,要通过合同对事业单位与聘用人员双方的责权关系进行规范,对双方的违约责任要在合同中明确,保证合同能够依法律履行。合同中应当约定聘用期限,对于聘用期内遵守条约的合同制人员不得无故解聘,如要解聘需支付一定的补偿,另外,合同制人员未满聘期内辞职的,也要对事业单位支付一定的违约金,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做好职业路径设计,确定岗位晋升通道
事业单位由于业务类型较多,因而所需聘用的岗位较多,岗位内容差异很大,不同的岗位在事业单位内部的重要性程度上有所区别,为此,事业单位应当以岗位为依据,根据岗位分工上的差异,在职业设计上有所不同,如果岗位上有编制内员工和编制外合同制员工,应当实行相同的岗位晋升策略,纳入统一的考核晋升体系,对编制外合同人员进行激励,让编制内员工有一定的竞争压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岗位,岗位晋级晋升必须由低到高顺次递进,应当为这些岗位员工设计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与编制内员工一样进行同等看待,同等管理,对这类岗位员工进行考核条件要应当与编制内员工一致,符合晋级晋升条件的,按与编制内同等水平对待,从而保证这类岗位能够顺次延续,不出现岗位断层。对于一些通用性岗位,当编外合同制人员达到了一定聘用期限时,应当在考核的基础上,对其薪酬进行适当调整。对于特殊专业人才,可以实行特殊的管理模式,不受岗位限制。对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的重点,就是要以岗位管理为基础,实行以岗定责,以岗计酬,以岗管员,保持聘用的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将不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合同制人员予以解聘,转入到劳务工范畴,运用岗位职责对员工进行激励,从而将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事业单位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5]。
(四)改进管理模式,重视人文关怀
在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管理上,事业单位应当转变用工管理理念,不能对编制外合同人员另眼相看,对编内编外员工要一视同仁,事业单位应当清楚用工状况不同的原因,并非编制外人员工作能力差,而是因为编制有限,因此,除了编制上的差异外,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包容的态度,对编外合同制人员充满关爱,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让他们能够融入到事业单位这个大家庭中。可以根据管理现状,除在基本薪酬上有所差异外,应当在绩效政策上有所放宽,按同等岗位同等对待的原则,采用同等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尊重编制外合同人员的劳动成果,同时,在内部福利上也应当予以关照,进行适当考虑。在事业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也应当让他们参与进来,将他们当作单位的一份子,从工作生活上给予人文关怀,倾听他们的诉求与需要。在有编制指标时,对表现优秀的编外合同制人员优先考虑,从而对他们进行激励。在日常管理中,编内编外应当保持一致,如考勤、培训、职称评定等都应当纳入统一的管理模式。对编外合同制度人员实行无差别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五、结语
事业单位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聘用编外合同制人员的方式解决了专业人才不足的用工缺口,在管理实践中对事业单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事业单位应当按业务发展的要求,做好岗位设计,采用以岗定责、以岗定员的管理模式,加强编外合同制人员的合同管理,这对推进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