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电影《芳华》

作者:陈南南来源:《视听》日期:2018-10-08人气:14469

冯小刚并非科班出身,先从事美术行业而后进入影视圈,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的作品非常接地气,总能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鲜明的思辨色彩,在表述故事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同时,从冯小刚导演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擅长在自己的电影中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而《芳华》同样也不例外,在为观众奉献史诗级的青春巨制的同时,也融入了他个人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反思和隐晦的批判。此部影片传达给受众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冯小刚作为一个电影人对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温情。本文将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电影《芳华》进行不同方位的解读,分析其符号系统,从而更清晰的了解此片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一、相关介绍

符号学在影视批评中与结构主义属于同一类分析方法,同时符号学作为影视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系统化的对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与影片的叙事结构相联系,进而可以对影片的解读更加深刻。

(一)电影符号学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门科学。符号学的理论源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一般认为符号学的产生得益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的理论奠基。其中,索绪尔把语言看作一个整体范畴去进行研究,从语言的深层结构去进行分析,并对“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他认为“语言”具有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性质,而“言语”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所说的话,而决定我们怎样说话、说什么话的规则显然是具有抽象意味的。同时,索绪尔提出用“能指”和“所指”将语言符号的两个系统进行区分。所谓“能指”是指符号的物质方面,简单来说就是符号的物理存在,“所指”就是“能指”所代表的意义,在一部影片中,“所指”通过“能指”来呈现给观众。电影符号学的重要开创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符号学可以即被看作一种关于直接意指(denotation)的符号学,又可以看作一种关于含蓄意指(connotation)的符号学”。说到底,电影符号学的理论研究应该把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工具,从电影所呈现的表象去深入挖掘他的外延和内涵。

(二)电影剧情简介

电影《芳华》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影片以文艺兵萧穗子的口吻,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之下命运沉浮的人生故事。《芳华》围绕“活雷锋”刘峰和出身农村备受鄙夷的何小萍为主线展开叙事。在文工团里,何小萍遭到排斥、孤立,只有刘峰对她是充满善意的,这种善意的温暖在何小萍心里是被无限放大的,被依赖的。刘峰因为被自己爱慕的女孩林丁丁污蔑“耍流氓”离开文工团,而加入到前线战地,何小萍因为刘峰遭到诬陷对当时的集体失去信心,被调到了前线救护队。在战争中,刘峰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因为英勇救护伤员成了英雄,但是她却疯了。多年之后,萧穗子成了知名记者,林丁丁嫁给了华侨,陈灿变成了地产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善良的刘峰断了一只手之后,变成了一个从事书籍运输遭受社会百般不公的小贩。影片最后,刘峰和何小萍相遇,两人相依为命。《芳华》怀旧美好的画面背后,展现出来的是无奈、丑陋和血淋淋的现实。下文便以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整体解读电影《芳华》,力图剖析电影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二、《芳华》的符号系统

伟大的法国批评家安德烈·巴赞曾经指出:“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巴赞提出的是一种有机构成的理论,他相信,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这在电影中和其他艺术中都一样。巴赞这里所说的形式和内容与电影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是密切相关的。电影符号学将影片看作一个系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解读。符号学解读的前提是把电影语言作为一个符号,其中,电影的镜头、色彩、构图、音响、对白等都属于一种影像语言。实际上,这些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符号性或者语言性。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芳华》的影像符号进行解读。

(一)人物符号

人物符号是影视的图像符号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人物是影片的核心,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所在。分析影片的人物符号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人物精神家园,从而通透的了解主人公性格,便于观察人物身上所折射的时代意义和人文价值,真正的读懂影片的所指。影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何小萍是一个女性的弱者形象,她出生在农村,父亲被派去劳改,母亲改嫁,原生家庭支离破碎,新的家庭使她备受冷落和排挤,她的种种不幸使她迫切的想换一个环境生活,而即将到来的文工团对她来说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地方。所以,她在被刘峰接到的第一天就给刘峰行了一个滑稽的军礼,这其实暗示了何小萍对随之而来的文工团生活无限期待的激动之情,也与她未来实际的文工团生活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反差。当她偷了林丁丁的衣服去拍军装照,被室友发现后再次遭到孤立、讽刺和排挤,她把照片撕成了碎片,而那张被撕成碎片的照片意味着她被文工团这个集体的“抛弃”,而撕照片的这一举动代表着她对尊严的一种捍卫。她弱小、无助,遭到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揉虐,她无力还击,却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当她看到“活雷锋”刘峰的遭遇后对这个集体彻底丧失了信心,于是她装病拒绝演出。这是她对命运的无声的抗争,也是她骨子里柔中带刚最有力的一次表现,她绝不是任人宰割的沉默羔羊,她是没有遁甲、遍体鳞伤的反抗者。在战地医院何小萍因为救了战地军人被捧为“英雄”,她却疯了。这恰恰是对当时集体主义的一种讽刺,集体主义只是一块遮羞布,掩藏在后面的人性的自私、丑恶,血淋淋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何小萍的人物形象分析只是此部影片人物分析的一个代表,用影视符号学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二)台词符号

台词符号是影视的声音符号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台词可以推动电影情节发展,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的刻画,并且对电影主题有具有明确和延伸的作用。分析影片的台词符号,可以通过影片表征,深入体会台词这一语言的外延及内涵。外延与内涵这对范畴是建立在能指与所指的基础上的,外延是指表征符号与参照物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内涵则意味着使用语言来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也就是经过台词所引发的深层含义。用电影符号学的方法论去解读《芳华》的台词,可以体会到影片的“味外之旨”、“象外之境”。影片中的主人公刘峰,因为“抱林丁丁事件”被下放到前线,他离开的时候,整个文工团只有何小萍去给他送别,当时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萧穗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话的外延意思是何小萍作为一个在生活中饱受孤立、冷漠、委屈的人,最懂得识别生活中谁才是真正善良的人,也懂得珍惜别人对他的善良。从能指层面来看,这句台词却是对整个文工团人性的弱点的一个拷问,看似充满温暖、一团和气的文工团,有几个真正善良的人呢?有谁会在意曾经帮助过他们无数次的“活雷锋”刘峰是不是被诬陷的呢?当何小萍与刘峰久别重逢,何小萍难掩压抑了20多年的感情,对刘峰说了一句“你能抱抱我吗?”,这句话的外延意思是何小萍想得到刘峰的一个拥抱,内涵却展现出道不尽的残忍,当初刘峰因为抱了她暗恋的女孩林丁丁,而坐实了他“耍流氓”。何小萍为此对文工团失去了信心,前往战地医院,结果疯了,而刘峰的这一抱成为了他命运的分水岭,他在战地上失去了一条手臂。十几年后的拥抱请求不仅仅是表现两个人情感诉求,更是再次把曾经的创伤撕开展现给观众,把人性的善恶美丑直接剖开,暴露在阳光之下。两个心怀善意的人,在经过种种不公后,看开了一切,只一个拥抱,就放下了所有的创伤,去感受世界美好的一面。短短几个字将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人性的纯粹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敬畏。

(三)场景符号

麦茨在他所认为的电影符码中,列出了八大组合段,其中场景符码作为电影符号学体系的重要一个组合段。场景是指不同镜头连续呈现一个空间或者一个叙事段落。在影片《芳华》中出现了三个跳舞的场景,每一次跳舞场景的出现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第一个跳舞的场景出现是在何小萍第一天到文工团的时候,那时候何小萍对新集体充满着希望,她以为没人敢欺负人民解放军,她马上要结束饱受欺凌和苦楚的命运,所以影片展现出来的第一个舞蹈节奏欢快,演员优雅柔美,这个舞蹈场景其实是一个象征符号,虽然此舞蹈与何小萍之间并无类似性,也没有经验上的因果联系,但是这个舞蹈的深层内涵就是当时何小萍的心境。《芳华》的第二个舞蹈场景是文工团赴边疆慰问演出,扮演小战士的舞蹈演员卓玛因为扭伤了膝盖而何小萍被当作替补。何小萍装病未果,这场舞蹈表面上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却是在反衬何小萍对文工团丧失信心想要逃避现实的绝望无奈之情。这段舞蹈是何小萍作为一个主角在文工团的第一次演出,此后便被下放到战地医院,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芳华》的第三次舞蹈出现是文工团面临解散的时候去医院慰问演出,何小萍坐在舞台下面,看着熟悉的文工团,熟悉的节奏,熟悉的舞姿,一个人走到院子里月下独舞,此时的草地便是舞台,病号服便是华裳,她默默绽放着属于她自己的绝代芳华。这个跳舞的场景不只是表现浅层次的视觉美感,也是代表着何小萍意识的觉醒。

三、精神内涵

被用心讲述碾碎的《芳华》,不仅仅只有青春,还呈现出了更多其他的篇章——时代的感悟、一代人的缩影和宿命。通过对本片符号学的分析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渲染出了最高级的悲剧色彩;而是在那种特定的政治背景环境下人性的弱点。甚至原作者都说:“我一直想问,人群里对于一个弱者的迫害欲是从哪里来的。”何小萍的偷军装事件可大可小,但是从这里开始,她就成了所有人欺压的角色。刘峰为文工团做了那么多事,能记住他好的也就只有不被善待的何小萍……电影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恰恰是人性的变幻无穷,不仅仅会让人热爱,有时也会憎恨和悲伤。

四、结语

在商业片充斥着银幕、物欲横流的年代,《芳华》这部电影无疑带给了我们一丝清凉。冯小刚导演把这部文艺片的商业价值与精神内涵之间的比例权衡的非常到位,获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的同时,让我们在听到了好故事,看到了更加丰盈的立体人物,并对人性、对时代、对社会加以反思。虽然一代人的芳华已逝,但是懵懂、激情、遗憾、躁动、纯真,是每个年代人们的青春所共有的特性,影片《芳华》足以让每个时代经历过芳华的人们为之泪目。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