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艺术专业特色学科发展模式探索
录音艺术专业隶属于艺术学门类,融电影、音乐、美术、物理、心理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是一门交叉与融合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立校之本,当代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实拓展新生学科。随着近些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我国十几所高校设立了录音艺术专业,既有传统的艺术院校,也有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经济条件中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决定了录音艺术专业依据其学科特性发展学科特色的必要性。
录音艺术专业的设立根源于媒体行业,人才培养面向媒体行业,以服务媒体行业为己任,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科发展必须以市场现状和中国特色的录音人才需求为基础。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普及、文化生活丰富,我国录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多媒体创作方面分工逐步明晰,专业逐渐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录音从业者中充斥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实行固定模式的生产创作,背离了当代观众的艺术诉求。录音艺术的特色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声音设计、同期录音、资料编辑、后期制作、音乐创作与制作、特效、拟音、音响设计、混音等各个录音工艺环节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校录音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勇于创新,建立与当代市场发展相接轨的学科模式,培养真正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优势人才,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国对录音人才的培养与西方的教育模式有着不同之处,西方教学体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倡导从面到点的教育模式,学生有了一定鉴赏能力的同时可以自觉地参与到感兴趣的相关行业,由艺术素养带动对技术层面的认知,而我国从引入录音行业开始,对从业者技术能力的重视多过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传承凸显了录音从业群体的弊端,且中国式的一个录音师负责制向多个录音师分工协作转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一定时期内,录音人才的培养还将在专才培养这种特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以实际的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发展特色学科对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录音艺术专业的发展应符合影视录音和音乐制作的工业化体系与标准,顺应录音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学生应具备更加全面的学科综合素养,通过梳理课程体系,完善学科结构,调整课程内容,从大而全的课程设立方式向分项目分阶段的小而专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向细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从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切实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发展特色学科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当代高校应该及时洞察专业学科发展的趋向和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坚持特色办学,在某个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上,创出自己的特色,彰显办学优势。特别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的录音艺术专业,在学科建设中,应该坚持依托自身地理、资源、环境等优势,打造特色的学科品牌。录音艺术专业本身具有融合性强的教学特点,高校通过学科间的互补和结构布局的优化,构建相互支撑的学科结构,使该专业不孤立和游离发展,用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带动学科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让教学与实践的优势融合,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布局。
特色学科发展模式中实践课程授课效果:录音艺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专业特色得以展示的重要途径。合理开设专业实践课程,提升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效果,关系到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此,加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相互联系和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如河北科技大学音乐制作方向的歌曲创作实践,融合了音乐基础、作曲、配器、和声、音乐风格模写、歌词写作、音乐制作、录音技术与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考评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个性化教育的集中展示,学生作品既可单独参赛,又可参与到影片、动画片创作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教学效果得到肯定。此外,将分阶段专项训练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目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如影视录音专业,将录音工艺环节以分阶段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将同期录音课程按照工艺环节分段进行,并与剪辑课相结合,后期制作课程分为配音、拟音、资料剪辑、混音等不同的阶段专项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其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特色化的专业建设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综合能力强,真正为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强调与市场的紧密对接,除了课内集中教学实践,实习课程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录音艺术专业应利用资源和地域优势,与各大音乐与影视公司、教学单位、传媒单位等共建合作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践真正融入到市场所处的大环境中,切实成为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录音艺术特色学科的建立,应依托优势的资源、环境,寻找与自身相协调的学科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融合,增强实践效果,凝练办学特色,以求建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有特色、出精品、有水平的学科建设布局,培养高质量市场所需人才,更好地为地方建设、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