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戏曲“怀梆”的保护与传承
怀梆历史悠久,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崔令钦著的《教坊记》记载,隋末出现于河内郡的歌舞戏《踏摇娘》,应是怀梆的雏形,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的戏剧表演雏形之一。唐初,唐太宗李世民诏封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为紫虚元君,钦差河北巡查使尉迟恭在阳洛山(神农山的支脉)督造紫虚元君宫。此后,每年从三月三起,这里都要举行十几天的祭祀活动,各地的民间歌舞百戏也都要赶来会演,以至成为庙会,至今不衰。唐宋时期,对紫虚元君宫(静应庙)的兴建和扩建,以及由此带来的绵绵不绝的祭祀活动,为怀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强有力地促进了焦作地区歌舞百戏的发展和早期怀梆的形成。海神戏,是自元以来群众对日趋成熟的怀梆的俗称。海神戏起初泛指当时在官府祭祀、民间祈雨和庙会期间演出的歌舞百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则专指日臻成熟的戏剧表演形式---怀梆。明清时期,日益兴起的怀庆商帮为推销四大怀药、布匹、竹货等,不断拓展市场而组织的怀梆演出活动,加速了怀梆的发展和成熟。随着怀庆商帮坚定的脚步,怀梆逐步走向湖北、河北、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甚至涉足北京、东北、广东等地,一时间声名鹊起,有"五府怀梆"的美誉。至此,怀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和认可、别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怀梆在演唱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唱腔、伴奏、身段都有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特点。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擅长演出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上演的剧目以双生双旦花脸居多。1、怀梆与方言。使用地方语言是民间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是形成戏曲风格、韵味的要素之一。2、唱腔结构。怀梆属板腔体。其各种唱腔板式就其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单一的唱腔板式和综合性唱腔板式两类。其中单一的唱腔板式是自始至终只用一种板式;综合性唱腔板式是指唱段从开始时为一板式,中间转入其它板式结束,或中间连续有很多板式变化。综合性唱腔板式表现力与单一性的唱腔板式相比更为丰富、强烈,丰富了怀梆的唱腔音乐。3、音阶和调。怀梆的音阶为民族正声徵调式音阶。即“五正音”,变徵和变宫为“二变音”,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具有游移的特点以较长时间出现时,常带有滑音或倚音。上例上句落音为不稳定的变徵音,属开放句式;下句落音为徵音,构成板式对偶句。旋法多用四五度等大跳音程变徵音常进行到主音徵,徵音不仅在唱腔旋律中出现最多,且作为段落的终止音予以反复强调,彰显调式调性。4、伴奏特点。怀梆的文武场面主要为唱腔伴奏,常用的手法有“随腔跟奏”、“句尾托腔”和“托腔保调”等,以大弦、板胡为主要的演奏乐器,具有较强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除对唱腔伴奏外,戏曲乐队还要通过器乐曲牌对场景、剧情、人物的表演及内心感情的变化乃至整个舞台气氛,起伴奏和渲染的作用。5、演唱特点。怀梆是以唱工戏为主的戏曲剧种,演出中腔口的好坏常成为人们评定的标准,素有“一腔重千金”之说。
河南是个戏曲大省,同时也是濒灭剧种较多,处境较为严峻的地区。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剧种在这里产生流行过。八十年代全国戏曲普查时,还有二十六个剧种生存。但是据调查近年来全省濒灭剧种,二十六个剧种中有六个外省剧种,省内二十个剧种中有十六个属濒灭剧种,占全省剧种的4/5。其中就包括了怀梆。怀梆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积淀,是我国古典艺术的精品,具有重要的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在河南省濒危戏曲抢救保护研讨会上,该剧种被定为首批重点保护和抢救的濒危戏曲剧种之一。清末民初,怀梆、怀调发展比较兴旺,班社众多、行会如林。不仅怀庆府八县,就是安阳及豫西,河北南部,山西东部也有“怀梆”的足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怀梆、以“袍带戏”为主传统剧目各有三百余出。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面临着濒灭的境地。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成为首要问题。首先,从戏剧艺术自身的本体规律出发进行反思。观众审美主体的多样化、时尚化等特点,使传统怀梆艺术的观众群人数急剧下降。1、在音乐形态上,要改革和完善怀梆艺术,使这种戏曲艺术既符合当地人的视觉和听觉审美需求。2、在舞台表演上,要突破传统的做、打技巧,真正吸收周围剧种的一些技巧和精华,使其真正展示出戏曲艺术所具有的唱、念、做、打的艺术魅力。3、在舞美和服装上,要充分适应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并结合现代多种高科技灯光音响技术,使之充分为戏剧中的人物、故事背景等服务。4、在剧本的创作上,要有所创新,真正下大力气创作一些有代表性的反映时代化生活的一些舞台精品剧目,奉献给广大基层的观众。5、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当地的县怀剧团其实是个名存实亡的、处于瘫痪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6、经费缺乏、人才流失严重是怀梆艺术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7、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对怀梆艺术的宣传力度,增强其竞争力。8、将怀梆艺术引入教学和校院。这些建议的提出,希望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加完整有效地保护措施,以便于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