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建筑论文 > 正文

纪念性景观设计在援助项目中的地域化应用 ——以援汤加王陵景观改造方案为例

作者:任塞那,梁源来源:《上海轻工业》日期:2024-08-03人气:87

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一直扮演着坚定不移的推行者与实践者的角色。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个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

在面对一些具有特定地域化文化诉求的援助案例中,精神功能与空间的物质功能同等重要。本设计以援汤加王陵外围改造方案为例,探索出了在景观设计层级中,在遵从原有特定场地纪念性与神性的前提下,进一步与传统园林设计结合的设计手法。同时通过对方案创作推进过程中的调整与沟通,总结传统文化输出与新地域化设计集合的方式与方法。

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与特质

纪念性这一概念最早由Siegfried Giedion在《纪念性九要点》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人按照自身目标、想法及行动所创建的、人类最高的文化表现与群体意志的象征。”简单来说,纪念性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具有比其他实体空间更为突出的精神含义。与已修复的历史空间环境相比,它更强烈地惊醒着我们意识到历史,意识到“纪念性”

纪念性景观的特质决定了其最重要的属性即是历史属性。按照未来主义建筑师Antonio Sant’Elia的观点,过度“传统的、庄严的、宗教的、夸张的、装饰性的、轻佻的”,抑或“对纪念碑的重建和复制”都是不赞成的。综合以上两位建筑师的观点,我们发现,纪念性景观的表达中都强调景观空间的营造的时间概念,即强调了空间序列的精准还原对于纪念性表达重要性。

二、 援助命题下的纪念性景观现状

纪念性景观的创作与设计中最重要的命题,即是“纪念性”。纪念性的营造与当地的水文环境、历史记忆等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对周边各国进行的各项援助建设项目中,纪念性景观均有或多或少的涉及。然而受制于援助方案的特殊性与经济成本,很多方案的构想未能在落成时达到完整表达。以援苏丹喀土穆中央公园为例,援建方在实地调研后,提出了“一轴两中心”的纪念性广场布局。后因征地问题与绿植成本问题,未能按照规划图施工。

欧盟在进行援助方案设计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场地纪念性的重要性,一些已落成的项目均有类似弊病。笔者跟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研团队在对北非进行调研时发现,援助项目中,如援厄立特里亚马萨瓦战争记忆广场,即是忽略了原有场地中非常重要的记忆残骸。

综合考虑纪念性场景的记忆感,一般在援建建设过程中,均是采用新地域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作为援建输出的特殊性,综合一些施援国的特殊文化输出也是必要的。作为中方设计师来讲,如何适度的体现中国传统设计手法的同时,保证场地的记忆连贯性与纪念性,具有非常现实的实践意义。

三、纪念性景观设计与“中国援助”的融合要点

在实践案例操作过程中,笔者综合自身实际设计经验,将设计步骤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城市记忆梳理阶段、景观修缮融合阶段与纪念性场景还原阶段。

著名建筑理论家Marshall Berman认为,“现代空间与现代景观的营造,不可能与过去完全割裂”。城市景观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在进行空间梳理前,需要对该区域所承载的城市记忆进行调研分析。而作为施援国,应当清晰地分辨景观空间中承载重要纪念性仪式感的特殊母题,从而使得保护与修复合理化。这是在开展援助建设的面对纪念性命题的基本出发点。

最终,好的纪念性景观要想展现其特殊历史烙印与“中国援助”的大国风采,必须保证方案的落地性。综合考量受援国国情与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结合地域化手法的设计逻辑,选择适当的材料,做到“修旧如旧”的历史风貌。所以在纪念性场景还原阶段,有两个平衡点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一个是初始场景的完整复原,一个是诚实回应纪念性景观的最初的理念并接受其新功能的动态更新。

四、设计实例:援汤加王陵外围改造方案的纪念性修复

本研究结合时政议题,选取了较为典型的纪念性景观案例作为实践研究的选题。笔者尝试在方案创作过程中结合以上思路,梳理面对纪念性景观案例的援助题材的创作方式。

(一)项目背景

汤加王国(英语:The Kingdom of Tonga),是太平洋岛国地区唯一君主制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合作伙伴。2022年1月15日,汤加境内的海底火山发生猛烈喷发。事件发生后,我国陆续向汤提供了一些经济援助,帮助汤加方承建了一些成套项目,并向汤加方提供了多批物资。

本项目是其中较为具体的一项。汤加方提出希望中方帮助其改造首都努库阿洛法汤加王国王陵外围区域,包括:将王陵外围部分草坪改建为公共停车场,并配套建设车位顶棚、围栏、植物景观、人行道、公交车站、游客中心和室外休闲桌椅等设施。

王室对于外部空间的关注点主要在于重建空间秩序,将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王陵空间修复、绿化整合等方面。政府对于本项目的关注点主要在周边地区景观空间整合与配套设施的援助。故而,关注景观空间的“纪念性”修复与协调最终造价比重,成为了本次援助项目的设计出发点。

(二)援建范围的确定与原始空间的纪念性元素保留

1.援建范围的确定

原址位于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中心区域的汤加王陵区域,是汤加王国最具有标志性的景观之一。汤加方的需求是希中方帮助其改造王陵外围区域,包括部分草坪改建为公共停车场,新建王陵围墙、公交车站、游客中心等设施。具体内容如下:

1)围墙:拆除现有的围墙;新围墙拟往王陵内迁15m;形式同王宫围墙,高度拟2m;

2)停车场:停车位、遮阳棚架及一条双向6m宽行车道;

3)花池:人行道和停车区域间设花池高600mm;

4)人行道:宽1.2m,同有现有的常规人行道。

5)公交站及遮阳棚架

6)游客服务中心:位于距离Tu’s路主入口40m处。

7)室外就餐区:拟在场地四角设公共室外就餐区约400㎡。

考察组抵达汤加后,与汤加方各相关部门会谈沟通,深入了解汤加方的实际需求,并进行了多次现场实地踏勘。王陵区域的现状简陋,周边道路状况不佳。灾后王陵围墙损毁缺失,故而恢复原有围墙将是恢复场地纪念性的第一步。

2.原始纪念性空间的保留

进一步实地踏勘后,考察组发现,汤加方希望增加的停车场与公交站遮阳棚会遮挡到陵园干净的天际线,破坏既有景观秩序。同时恢复人行道可以降低空间流速,增强空间的纪念性与连续性。王陵主体也有不同形式的损毁,同时由于王陵的扩建需求,中方希望恢复王陵中轴式景观布局,以强调空间的肃穆感。

场地内的若干植被,尤其是有诸多古树,基本位于沿王陵周边的市政道路与现有王陵围栏之间的现状绿地上,依旧生机勃勃,历经多次台风的考验仍然存活。综合考虑环境景观、历史文化等因素,建议对这些古树予以原位保留,对于停车场涉及区域可以局部设置树池,车位施画时充分考虑避让。

按照原址“修旧如旧”的纪念性景观修复逻辑,中方建议取消体量巨大的游客服务中心,以免遮挡王陵正立面造成整体性景观破坏。这一提议也得到了汤方的认可。

在保证纪念性场所感的前提下,中方进一步优化了援建范围,要点如下:

1)取消停车场遮阳棚架、不设公交车站候车棚,以利王陵自然环境景观的保护与展示,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成本;

2)保留场地内的古树,在围墙建设时予以避让,取消室外就餐区,在场地四角设立礼制花园以恢复古树树荫漫步的空间形态。

3)增建王陵临近道路上局部缺失的人行道,为王陵用地周边市政路破损的车行道加铺面层,以改善周边道路的使用功能及城市形象;

4)在王陵用地范围内新建墓室及墓道,恢复王陵中轴对称的纪念性形制,满足王陵远期的使用需求;

5)取消体量巨大的游客服务中心,重建王宫附近的王陵工作人员住宿用房及库房,改善王陵附属用房的条件。

经过上述优化调整后,新增的各项内容依然属于王陵相关设施的范畴,与汤加方之前提出的初始需求无本质性变化;削除了导致场所感纪念性破坏的建设项目,形成了成本的优化,有效提升该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使较多的普通民众受益,同时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扩大中国援建的良好影响,并有利于增进王室与我国政府之间的传统友谊。

(三)外围空间布局的纪念性处理

规划方案综合考虑城市纪念性景观效果及周边停车需求,对王陵区域用的总平面布局地进行统筹规划。在王陵用地内沿西北和东南侧城市道路,分设2处停车场。将王陵用地南北两侧的围墙后退,留出停车场位置。

拟在王陵用地的4个街角设置街角礼制花园,向公众开放。花园内结合保留的古树,设置花池和长凳等长凳,花池将分散设置于街角花园、王陵主入口广场附近的花园等处。

  对于重点保护的古树区域,分两个层级进行设计。位于场地内部的古树原址保留,增设局部灯光照明,形成具有向心性的纪念性空间限定。位于场地四角的古树采用园林式铺装布局,古树作为造景中心。

采用中式传统造园思想中“曲折萦回”的路径作为区位点,营造多层次具有中式传统园林风格的城市景观。同时,位于街角的景观与整个场地形成互补的拓扑关系,向心对称的图形感进一步提升了王陵的符号感与纪念性。

在王陵边界的处理方面,考虑到受灾害破坏的人行道与路基,重新梳理边界范围,在方案创作过程中并未将围墙与道路直接分割,而是采用绿植等手法作为柔性界面。尤其是在公交车站、停车场与王陵纪念性场所之间增添一些汤加常见的南洋杉与棕榈树,形成类似中式造园手法中“隔而不断”的空间效果,保证二者场所感之间平滑过渡。

(四)重点区域的景观纪念性修复

王陵场地内的中央区域为国王的陵墓,其余均为大面积自然草坪,草坪上有少量花灌木及乔木。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地势以中央的陵墓区域为最高,坡向四周,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项目用地范围内大部分地段与附近路面高差较小(高差约 0.1~0.3m),邻近主干道的局部地段比附近路面低约1m。中央区域的王陵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局部雕像与绿植被飓风损毁,亟待修缮。

处理主体陵墓时,首先考虑保护性修复其外观。在王陵区域内,贴邻现状陵墓新建墓室。拟新建墓室10间,并新建宽度2.4m的墓道长约18m。总体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的标准构图对原貌进行镜像,以恢复其纪念性形制。中轴即是修复后的墓道,建成后,两侧王陵随墓道进深方向展开。

  在王陵的入口,采用飓风破坏前的铁艺大门以恢复空间纪念性序列。大门两侧施以对称绿化作为与城市界面的柔性结合,绿化带上布置相应数量的种植池。种植池的界面可以作为座椅,毗邻公交站作为等候空间的进一步延伸。座椅上设置有中国援助标识,体现出大国援助的力量。经过修整后的汤加王陵首先呈现出的是与灾害前相似的空间感受——这是纪念性修复的最核心立足点。另一个关键点是从时间概念的角度上讲,汤加陵园的主体部分纪念性景观修复的重点在于中式传统陵墓与园林中的“移步换景”。王陵大门类似中式“下马陵”,而陵园前的绿地即是“千步廊”。在陵园门口观望,洁白的雕像与庄严的墓道后天空为图底,仪式感十足。经墓道到达陵墓主体,两侧绿荫环绕,心境得以进一步沉淀,体会到颇具中式禅意的纪念性氛围。

结语纪念性景观作为最具地域化设计风格的景观元素,要求设计者对于该区进行深入调研。纪念性景观空间从建筑遗产观的角度讲,是某一时代在当下这一现实时间截面下的记忆投影。“因地制宜”与“修旧如旧”是保证空间精确还原的基本操作手段。从这一角度讲,纪念性景观的真实性是唤起人们共同记忆的重要纽带。作为援助项目,设计者需要在冗杂的设计条件中精确把握,还原景观空间序列,才能做到真实的纪念性呈现。

作为援助项目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于援助本身。从我国对外援助的角度讲,受援国一般都是我国在其他区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合理的项目实施有利于增进受援国与我国的友谊,从而进一步加强两国互利友好合作。在纪念性景观援助项目的呈现过程中,通过空间序列与空间细节的形态转译,将中式风格、传统园林风格的神韵赋之异乡,亦能起到发扬和传递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作用。这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输出效能、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程度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